第97章 雁门合卺,万姓同欢
书名:双阙同辉 作者:晓锐 本章字数:2494字 发布时间:2025-08-13

三月初三的雁门关,像是被上天打翻了调色盘。

 

前夜刚落过一场微雨,洗得关城内外的青砖黛瓦愈发清亮。晨曦初露时,关楼两侧的山坳里还浮着薄薄的雾,等日头爬到旗杆顶,雾气便顺着山脊漫散开,露出漫山遍野新抽的绿芽。大靖的明黄龙旗与北朔的玄色狼旗在春风里交相辉映,旗角相触时,竟似有金戈铁马的余音,被这一日的喜乐轻轻揉碎了。

 

婚期定在雁门关的消息,早在半月前就传遍了两国边境。起初还有人揣着忐忑——毕竟三年前这里还硝烟弥漫,可当运送嫁妆的驼队从北朔境内绵延而来,当大靖的御驾带着十里红妆驻扎关外,百姓们忽然就信了:这场婚事,是真的要把刀光剑影,都变成柴米油盐。

 

天还没亮,关城内外就挤满了人。

 

北朔的牧民们骑着枣红色的骏马,从百里外的草原赶来。女人们梳着双环髻,鬓边别着银质的狼形饰牌,怀里揣着自家鞣制的羔羊皮,要送给那位从敌国归来、却成了女王的姑娘。男人们则牵着最壮实的马,马背上搭着绣满祥云的毡毯,那是草原人最隆重的贺礼。孩子们穿梭在人群里,手里攥着染了红的羊毛线,见了穿红衣的就往人衣襟上缠,惹得满场笑闹。

 

大靖的百姓来得更早。从雁门关往南,官道上的马车排了足足三里地,有卖糖画的小贩挑着担子,糖稀在铁板上绕出龙凤呈祥的模样;有绣坊的娘子们捧着新裁的红绸,见了北朔的姑娘就往人手里塞,比比划划说着“红配绿,赛珍珠”;连须发皆白的老秀才都颤巍巍地来了,怀里揣着连夜写就的贺诗,要念给两国的君主听。

 

辰时刚过,一阵清脆的铃铛声从北关传来。

 

林晚坐在雕花的凤辇里,车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她玄色王袍外罩的大红霞帔。北朔的绣娘用金线在霞帔上绣了连绵的雪山与奔狼,却在衣襟处藏了一朵大靖特有的玉兰花——那是她昨夜亲自添的针脚,指尖被针尖戳出的血珠,正落在玉兰的花瓣上,像颗永不褪色的朱砂痣。

 

“女王,过了这道关,就是大靖的地界了。”贴身侍女乌兰轻声道,声音里带着不舍,却又藏着笑意。

 

林晚抬手抚过鬓边的白玉簪,那是萧澈在会盟时为她插上的。玉簪的温润透过发丝传来,让她想起十二岁那年,将军府的梨花开得正好,少年萧澈蹲在树下,举着刚折的花枝问她:“阿晚,你说这花像不像你?”那时的风,也像今日这般暖。

 

凤辇行至关楼正中停下。这里早已搭起了临时的喜堂,青石板地上铺着的红毯,是两国绣娘合力织就的,红底上绣着大靖的牡丹与北朔的狼尾草,缠缠绕绕,分不清彼此。

 

萧澈就站在红毯尽头等她。他脱下了龙袍,换上了大红色的婚服,玄色的长发用红绸束起,平日里沉凝的眉眼此刻漾着暖意。见凤辇停下,他亲自上前掀开轿帘,掌心因紧张微微出汗。

 

四目相对时,仿佛周遭的喧嚣都静止了。

 

他看见她眼底的雪山与草原,看见那些年在王权斗争里磨出的坚韧,也看见深处从未变过的清澈。她看见他鬓角悄然生出的银丝,看见帝王肩上的江山社稷,也看见他看向自己时,依旧如少年般纯粹的欢喜。

 

“阿晚。”他轻声唤她,用的还是当年在将军府的昵称。

 

林晚屈膝,正要行君臣之礼,却被他一把扶住。他的掌心宽厚温热,攥得很紧,像是怕一松手,她又会消失在某个风雨飘摇的夜晚。

 

“今日无君臣,只有你我。”萧澈的声音带着微哑,目光灼灼。

 

观礼的百姓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北朔的牧民们唱起了古老的祝婚歌,调子苍凉却喜庆,像草原上掠过的风;大靖的百姓则齐声高喊“万岁”,声浪撞在关楼的砖墙上,又反弹回来,震得人耳膜发烫。

 

赞礼官高声唱喏:“吉时到——”

 

红绸被递到两人手中。萧澈的指尖与林晚的指尖相触,她的指腹带着常年握剑的薄茧,他的掌心留着批阅奏折的压痕,可当红绸被两人同时攥紧时,那些痕迹仿佛都成了岁月的勋章,见证着从青梅竹马到两国君主的漫长征途。

 

拜天地时,林晚望着关城外连绵的群山。左边是北朔的草原,那里有她浴血夺回的王权,有嗷嗷待哺的子民;右边是大靖的平原,那里有她长大的将军府,有刻在骨血里的牵挂。而此刻,她与身边的人并肩而立,脚下的土地既是边境,也是起点。

 

交换信物时,萧澈取出的不是什么稀世珍宝,而是一枚磨得光滑的狼牙。那是他十五岁那年,跟着将军去北朔边境作战时猎得的,本想送给及笄的她,却在她走后,被他贴身藏了十年。

 

“当年没来得及送你。”他将狼牙轻轻放在她掌心,“现在,换我护着你。”

 

林晚眼眶微热,从袖中取出一枚玉佩。玉佩是北朔的暖玉,雕的却是大靖的龙纹,那是她刚回北朔时,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一点点磨成的。“这是我……”她话未说完,就被他打断。

 

“我知道。”萧澈将玉佩贴身收好,声音温柔,“我都知道。”

 

无需多言,那些彼此缺席的岁月,早已在一次次交锋与试探中,拼凑成完整的模样。

 

礼成后,喜宴在关城内外摆开。北朔的烤全羊被抬上临时搭起的木桌,油香混着孜然的味道飘得很远;大靖的厨子支起十几口大锅,煮着象征团圆的汤圆,汤里飘着北朔特有的奶皮子。

 

萧澈牵着林晚的手,走下喜堂,接受百姓的祝福。一个北朔的老阿妈颤巍巍地递来一碗马奶酒,浑浊的眼睛里含着泪:“女王,可算……可算不用打仗了。”

 

林晚接过酒碗,一饮而尽。马奶酒的辛辣滑过喉咙,却暖得人心头发颤。

 

一个大靖的孩童举着糖画跑过来,把龙形的糖画塞到萧澈手里,又把凤形的塞给林晚:“先生说,龙凤呈祥,就不会有饿肚子的冬天了。”

 

萧澈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阳光落在他和林晚交握的手上,落在周围攒动的人头攒动上——有北朔牧民的羊皮袄,有大靖书生的青布衫,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同一种神情:对和平的期盼,对未来的憧憬。

 

夕阳西下时,雁门关的城楼亮起了灯火。一盏盏红灯笼从关楼一直挂到关外,像一串长长的星河,照亮了两国百姓同饮共欢的身影。北朔的马头琴与大靖的琵琶和在一起,奏出从未有过的和谐曲调。

 

萧澈站在关楼之上,揽着林晚的肩,望着眼前的盛景。远处的草原上,牧民们燃起了篝火,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近处的官道上,大靖的百姓还在载歌载舞,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你看。”林晚轻声道,“他们想要的,从来都不是战争。”

 

萧澈低头,看着她被灯火映红的侧脸,在她额间轻轻一吻。“所以,我们要守住这一切。”

 

春风穿过关楼,带着花草的清香,也带着远处隐约的歌声。那歌声里,有北朔的长调,有大靖的民谣,有孩子们的嬉笑,有老人们的絮语,最终都汇成一句话:

 

愿此后,雁门无烽火,岁岁有今朝。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双阙同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