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宏大版图中,学生外出研学活动已作为一门意义深远的综合实践课程,赫然被教育部门纳入教学大纲。
它宛如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对拓宽学生视野、深化生活体验、提升生活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此,县教育局大力提倡学校每学年至少精心组织学生外出研学一次。
学校依据教育局提供的详尽研学基地目录,如同精挑细选宝藏般,审慎选择合适的基地,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
考虑到活动涉及费用事宜,学校始终坚守自愿报名的原则。对于那些不愿参与外出研学活动的学生,学校亦会周全安排他们在学校内继续专注学习,绝无丝毫刁难之意。
学校组织此类活动,纯粹是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一心一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谋福祉,绝非外界无端揣测的那样 —— 学校和老师因收受基地的好处费,才不遗余力甚至强制学生参与。这无疑是外界对学校和老师的深深误解。
尽管学校三番五次着重强调,学生报名务必以自愿为根本原则,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强制或变相强制行为,但部分教师出于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望,坚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教育理念,同时又受数据对比带来的无形压力影响,实在不愿看到自己班级的参与人数落后,进而影响班级整体形象。而这一切,纯粹是源于对教育成果的执着追求,绝无半点利益因素掺杂其中。
年轻的班主任何叶园老师,以极强的责任心著称。
在她精细且严格的管理之下,班级秩序宛如规整的棋局,井井有条。班风清正,学风浓厚,教学质量出类拔萃。
学生们不仅在文化学科的学习成绩上独占鳌头,在德育、体育、艺术等多元领域同样成绩卓越,堪称全年级的楷模。
因此,她对班级各项数据的排名格外重视,满心期望班级在各个方面都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就在两周前,学校做出决定,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前往民族园开启研学之旅,并着重强调必须严格遵循自愿原则,坚决不允许强制学生参与。
然而,随着报名截止日期步步临近,何叶园老师班上的报名人数竟尚不足班级总人数的一半,而其他班级的报名比例已然超过八成。
面对这组明显落后的数据,何叶园老师顿时感觉颜面扫地,仿佛能清晰听到耳边传来如针般尖锐的讽刺与讥笑:“还曾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多么厉害,只要老师提出要求,学生和家长必定全力配合。可如今呢?这么一件小事都难以妥善办好,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何叶园老师心急如焚,赶忙找来几位不愿参加研学的学生,耐心询问其中缘由。
他们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觉得活动形式枯燥,毫无趣味可言;有的表示之前已经去过类似地方,兴致缺缺;还有的面露难色,称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费用;亦有学生直言票价过高,认为性价比不高。
面对这些看似推脱的理由,何叶园老师内心焦急万分。
在一时冲动之下,她不假思索地迅速在班群里发布了一则消息,满心期望家长们能够积极配合她的工作。
然而,由于措辞欠妥,这条消息瞬间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轩然大波。
她在消息中这样写道:“那些不愿意慷慨解囊支持孩子参加研学的家长,请你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你们宁愿在麻将桌上一掷千金,却吝啬为孩子花上一百多元去参与如此意义非凡的研学活动。难道这就是你们口口声声所强调的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吗?”
消息一经发出,众多家长顿时感到满心委屈。
有的无奈地回应道:“我并非是舍不得这点钱,实在是孩子自己明确表示不愿意去,我也是爱莫能助啊。”
有的则语气激动地反驳:“叶老师,我们向来不沾染赌博之事,你怎能如此毫无根据地中伤我们呢?”
更有家长言辞犀利地质问:“叶老师,你之前可是再三强调以自愿为原则的,如今这般言论,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所幸,部分豁达大度的家长,深深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主动积极地动员孩子报名参加活动。
但仍有个别家长心中愤懑难平,觉得既委屈又生气。有的家长直接拨通电话,言辞激烈地质问老师;有的毫不犹豫地将投诉电话打到校长办公室;甚至有人在学校大群里公然发表不满言论;更有甚者,精心制作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平台,对老师和学校的动机展开了激烈的口诛笔伐。
随着网络的持续发酵,此事犹如一场迅速蔓延的风暴,以惊人的速度掀起了舆论的滔天巨浪,成功吸引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不少人言辞激烈地指责老师和学校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强迫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并且强烈呼吁教育部门和纪委监察部门深入彻查外出研学活动,以查明是否存在不可告人的猫腻。
此时此刻,何叶园老师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已然闯下大祸。
她泪如雨下,神情哀伤地来到校长办公室,主动诚恳地承认错误,满心期望能够得到帮助与支持。
看着何老师那梨花带雨、楚楚可怜的模样,校长立刻雷厉风行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与立场:“何老师,你无需过度担忧。此次风波究其根源,不过是言论措辞不当罢了。
我定会竭尽全力去澄清事件的真相,还你一个公正的结果。放心吧,即便天塌下来,也有我为你顶着。
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我们从未收取基地的任何一分钱好处费,根本无需惧怕上级部门的调查。
你只管安心工作,切不可让此事给你带来过重的思想负担!”
负责研学活动的副校长钟金军,也毫不犹豫地坚定站在校长这边,满脸气愤地说道:“何老师,真金不怕火炼。我们所做的一切,皆是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全心全意从学生的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从未接受过基地的任何报酬,哪怕是一口水都未曾喝过。你无需有任何顾虑和害怕!陈校长和我坚决理解并全力支持你。”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天上午,一位家长怒发冲冠,满脸怒容地大步迈进校长办公室。
他一进门,便如连珠炮般对着校长质问道:“陈校长,你们学校究竟是如何管理教师队伍的?怎么能如此肆意妄为,毫无章法?
学校本应是神圣的教书育人的净土,是纯洁无暇、不染尘埃的地方,如今怎么变得像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一般,一心只钻进钱眼里呢?
如果你们学校不能给我一个令我满意的答复,我绝不善罢甘休,定要将此事告到教育局!”
面对家长这如疾风骤雨般的质问,尽管校长一时间有些猝不及防,但凭借着丰富的阅历和沉稳的心境,他始终保持着心平气和的态度,并未与家长进行任何针锋相对的计较。
他赶忙笑容满面地起身,热情地说道:“这位家长,请您先消消气!快请坐,先喝杯茶,平复一下情绪,咱们再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正所谓 “伸手不打笑脸人”。这位家长原本打算先发制人,一进门就给校长来个下马威,从而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
可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满怀怒气打出的兴师问罪的 “铁拳”,却如同打在了一团柔软的棉花上,丝毫使不上力气。
由于这意外的碰壁,家长也不禁为自己刚才的鲁莽行为感到一丝内疚。于是,他默默坐下,接过校长递来的茶,喝了几口,随后便缓缓向校长讲述了令他如此暴跳如雷的原因。
原来,他的孩子何成亮在六年级 5 班就读。就在前两天,班主任黎红燕老师依照以往的惯例,向学生们推荐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所需要的练习书籍目录,并特意提醒学生们要遵循自行自愿的原则去购买。
学校一直以来都明确反对采用题海战术,深知过度的练习并非提升成绩的良策。
然而,若没有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的确很难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辛勤耕耘的老师,还是关心孩子成长的学生家长,都达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要想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于是,每个学期,各年级的科任老师都会依据家长的殷切诉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自己班上的孩子们精心推荐一些贴合需求的学科辅导练习用书。
每学期开学之际,学校都会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 “双减” 政策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再三反复向学校领导与教师们着重宣传和强调:学校与教师绝对不得强制或通过任何变相方式强制学生购买学科辅导类书籍,尤其是严禁强制学生到指定的书店购买,同时必须坚决杜绝收取商家任何形式的好处费。
大家都十分清楚,这是一条绝不可触碰的红线,一旦逾越,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从来没有人敢轻易越雷池半步。
在刚开始实施 “双减” 政策的那个学期,学校经过与老师们深入探讨、反复商议后,慎重决定从这一学期起,不再大力提倡学生购买学科教辅资料,旨在全面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真正将更多宝贵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阅读、充分地休息、积极地锻炼以及愉快地娱乐。
那么,如何在 “减负” 的同时实现 “提质” 这一目标呢?
学校为此绞尽脑汁,想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对策,尤其将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全面推行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以及个性化学习方案。
政策实施初期,许多学生一听到不用再购买练习册,顿时欢呼雀跃,仿佛挣脱了束缚的小鸟般开心。
家长们在最初也觉得,既然学校能够在为孩子有效减负的同时,还能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不会下降,反而有所提升,那么练习册不买也罢。
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开学仅仅一个多月后,许多家长就无奈地发现,虽然孩子的作业负担确实明显减少了,但如何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突然增多的空闲时间,却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令他们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