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穿透云层,东侧防线的墙体在微明中泛着冷调的蓝灰光泽,像一道凝固的液态金属屏障。风贴着地面游走,卷起细碎的碳化残片,在新筑的基座边缘打旋。那片曾被遗弃的无人机残骸,此刻已不见踪影——张峰在昨夜收工前亲手将其封入防磁箱,送进了空间终端的隔离扫描区。
主控室内,秦烈站在全息投影前,指尖划过一串刚生成的测试参数。投影中央,是“反渗透防御工事Ⅰ型”的三维模型,外层折射涂层正以0.3秒的周期进行微幅波动,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动态偏转。他没有回头,只低声下令:“启动第一阶段联调。”
张峰在工程终端敲下确认键。墙体内部的诱饵节点逐一激活,中层信号吸收层展开频谱捕捉,全频段监测仪开始实时反馈外部电磁背景值。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陈浩紧盯AI警戒系统的响应延迟,手指悬在中断按钮上方。
“模拟Ω-0信号注入,强度75%,持续十秒。”秦烈的声音平稳。
指令下达的瞬间,东侧防线的涂层表面泛起一圈涟漪状波纹。监测图上,外部频段探测信号迅速衰减,61%被诱饵节点牵引偏离原路径。一切看似正常。
直到第三秒。
内层诱饵模块中,编号D-7的发射节点出现0.7秒延迟响应。屏蔽波形在局部塌陷,形成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盲区。几乎同时,林雪颈后的神经贴片监测图上跳出一次微幅震荡,频率与Ω-0完全吻合。
“停。”秦烈抬手。
测试终止。墙体恢复静默,涂层光泽渐隐。
“D-7节点异常。”陈浩调出日志,“延迟原因未记录,系统判定为‘临时阻塞’。”
张峰皱眉:“我们昨天刚做完三轮校准,线圈阻抗稳定,供电正常。”
秦烈没说话,转身走向空间终端。他从离线存储设备中调出那1KB的临时文件——昨夜系统自动清除的日志残片。文件无法打开,但属性显示其创建时间与D-7节点最后一次自检完全重合。
他将文件强制注入测试模型。
三秒后,模型重构完成。屏幕上,诱饵系统的识别逻辑被拆解为多层过滤机制。其中一层,赫然将林雪的神经波形标记为“潜在入侵源”,触发了局部信号屏蔽。
“系统误判了。”秦烈声音低沉,“它把她的生命信号当成了Ω-0的伪装。”
张峰倒吸一口冷气:“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防御机制,差点把她当敌人?”
“不止是误判。”陈浩快速调取AI警戒模型的底层代码,“诱饵系统在识别威胁时,参考了生物信号数据库。而林雪的贴片波形……被默认归类为‘未知协议载体’。”
秦烈眼神一凝。
他立刻下令:“张峰,调整诱饵模块的识别阈值,加入生物信号过滤算法。陈浩,更新AI模型,将林雪的神经波形设为白名单基准,加密锁定,禁止自动更新。”
两人迅速执行。张峰在工程舱重新编译诱饵节点的识别协议,加入心跳、脑波、呼吸三重生物特征验证;陈浩则在AI核心中植入静态波形锚点,确保系统不再动态学习该信号。
“重新测试。”秦烈站在监控墙前。
新一轮模拟开始。Ω-0信号集群以85%强度冲击防线。墙体涂层剧烈波动,吸收层全面展开,诱饵节点高频闪烁。D-7节点响应正常,屏蔽效率稳定在92.6%,诱骗捕获率提升至78%。
林雪站在监控区边缘,指尖轻轻抚过颈后贴片。测试期间,她没有再出现共振。但她能感觉到,那层薄薄的金属接口下,皮肤深处有极细微的刺痒,像被某种频率持续轻叩。
测试结束,秦烈宣布:“物理防御模块通过验证。接下来,战术协同。”
林雪点头:“我带队执行首次实战级动态巡逻。”
“路线由AI生成,不预设路径。”秦烈补充,“验证系统在真实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
陈浩启动AI警戒系统,切断所有外部数据源,仅保留本地传感器输入。第一组巡逻路径生成。
屏幕上,三条红线延伸而出,其中两条直指东侧变电站。
“又是东线?”张峰皱眉,“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秦烈盯着路径分布:“切断外部数据后仍指向同一区域,说明不是信号泄露,而是环境本身在‘引导’系统。”
“我去查。”张峰抓起检测仪,带队前往地下管道。
半小时后,他在第三节混凝土夹层中发现一块未记录的金属板,尺寸约三十厘米见方,表面布满蜂巢状微孔。频谱分析显示,其共振频率与Ω-0完全一致。
“被动谐振器。”张峰低声,“它像一个信号放大器,持续释放微弱共振,AI误判为高威胁源。”
秦烈下令:“拆除,封入空间隔离区。”
金属板被取出后,AI重新生成巡逻路径,分布恢复正常。
主控室内,秦烈调出所有测试数据,开始整合报告。陈浩在后台清理异常日志时,眼角余光扫过一条加密转发记录——目标IP指向城市西北废墟区某废弃卫星站。他手指一顿,迅速将其备份至私人加密盘,随后删除原始条目。
下午三点,全体会议在指挥厅召开。
秦烈调出测试录像,重点回放D-7节点塌陷与AI路径异常的片段。
“我们的防御体系不是完美的。”他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杂音,“它能挡住外部信号,但也会被内部漏洞反噬。它能识别敌人,但也会误伤自己。”
有人低声议论:“可现在不是已经修好了吗?”
“修好是暂时的。”林雪站在队列前,“Ω-0能标记我们的系统,就能标记我们的人。警戒不能松。”
争议声渐起。有人认为连续作业已耗尽精力,该轮休调整;有人则支持林雪,主张维持高压状态。
秦烈抬手,会议室安静。
“从今天起,进入‘二级静默警戒’。”他宣布,“所有通讯加密升级至L4级,巡逻路线每日三更,神经接口设备强制日检,违者停职。”
他看向林雪:“你担任首日巡查督导。”
林雪点头,转身离去。
会议结束后,秦烈回到空间终端前。他将那块谐振金属板置入扫描区,启动深度解析。
蓝光流转,进度条缓缓推进:10%……30%……70%……91.2%。
就在即将完成的瞬间,进度条停滞。
界面弹出字符:【Ω-0协议:神经链式唤醒——匹配成功】
系统自动关闭,所有记录清除。
秦烈站在原地,手指悬在重启键上方,没有按下。
他调出林雪昨夜巡逻的贴片监测图,放大13分28秒的微幅波动。波形轮廓被AI自动拟合,生成一个六边形频谱图。
与无人机残骸上的“Ω-Link”符号,完全重合。
他转身走向主控室,途中经过走廊。林雪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指尖轻轻旋下颈后贴片的固定环。她将贴片放入密封袋,动作极轻,仿佛怕惊动什么。
秦烈停下脚步。
她没有回头,但肩线微微绷紧。
“你发现了?”他问。
林雪低头看着密封袋中的贴片,接口内壁一圈极细微的蚀刻纹路在光下浮现——六边形蜂巢结构,边缘规则得不像人工雕刻。
她将袋子收进战术服内袋,声音平静:“它早就在这里了。在军方时期,就在了。”
秦烈沉默。
“你不惊讶?”
“我早该想到。”他缓缓说,“能让你在‘蚀智’感染前就被隔离,不是普通程序。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筛选。”
林雪抬头,目光穿过玻璃,落在东侧防线上。墙体静静矗立,涂层在午后微光中泛着冷色。
“下一步?”她问。
“等。”秦烈说,“等他们再次触碰这个频率。”
他转身走向空间终端,将那1KB的临时文件重新载入。系统短暂闪动,弹出一个未命名的子目录,路径为:/Ω-0/Chain/Node_07。
文件夹内空无一物。
但他注意到,创建时间是三年前——正是林雪被军方隔离的日期。
夜幕降临,基地外围的探照灯次第亮起。巡逻队已出发,路线由AI重新生成,分布均匀。东侧防线无异常,监测数据平稳。
秦烈站在监控墙前,最后一格画面是变电站东墙的实时影像。风掠过墙体基座,卷起一粒细小的金属碎屑,轻轻撞在D-7节点的外壳上。
节点表面闪过一丝蓝光,持续0.3秒,随即熄灭。
同一瞬间,林雪的贴片监测图上,出现一次极短的信号回涌。
她正在巡逻途中,脚步未停,但左手无意识地抚过颈后,指尖在密封袋边缘停顿了半秒。
秦烈放大监控画面,定格在那粒金属碎屑上。
它静静躺在地上,边缘泛着冷光,形状为规则的六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