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迈克尔·哈内克《隐藏摄像机》
书名:裴三说电影:个人电影阐述集 作者:裴三 本章字数:3555字 发布时间:2025-08-18

p1282370142.jpg

《隐藏摄像机》(Caché)

迈克尔·哈内克(奥地利),2005年

观片指数:★★★★★

欧洲导演甚至也可以说全球所有的导演中,其个人作品思想深度和尖锐性同时兼具的导演我首推两位,其中一位是我前面几篇文字中好几次提及过的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而另一位显然就非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莫属了。哈内克的电影我前面也有两篇文字提到过他的《白丝带》和《班尼的录像带》,有兴趣的不妨可以去翻一下我往期的相关介绍。

当然,有一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位导演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尖锐性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甚至常常会让人明显感觉不适,他们的电影完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惊世骇俗,这种惊世骇俗绝非一般类型电影中那种浮夸的低俗、暴力和犯罪所能比。这两人都用独具一格的影像作手术刀深入而精准地剖析着社会及人性,他们既向我们展现了社会的扭曲病态也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异化变态。无可避免的,这样的展现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他们的电影其实也并不难理解。

相信很多看过这部《隐藏摄像机》的人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就是电影中的那些录像带到底是谁拍的?剧中确实是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还是说这个人物根本就不存在这只不过是导演独具创意地用了一个上帝视角来隐喻而已?而如果剧中确实存在这样一个人物的话,那么这个拍摄者又可能会是谁呢?

这是很多人对这部电影争论最多的一个地方,这种争论明显毫无结果,对电影的不同解读造成支持这两种可能性的人都相当多,而且无论哪一方的支持者显然都没办法用确凿的证据说服对方。不得不承认,这种悬疑的叙事方式大大增强了这部电影的可看性,这无疑体现了哈内克的高人之处。我们那些天性好奇的观众总是想从悬疑中寻找答案,但这部电影却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隐晦的线索,电影精心构造了一个谜团最终却又不告诉我们答案,这样的事情难免让人抓狂。

但其实我们大可以反过来想一下,这个谜团的答案重要吗?如果你真正深入了解这部电影的话,这个答案显然并不重要。哈内克本人其实根本无意于用这种悬疑来吸引观众,这完全不是他叙事的重点,那些看似与悬疑相关的线索背后所展现的内容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重点。所以在这部电影中哈内克根本就没有为这个悬疑指明方向,甚至连电影的叙事都没有完全循着这条悬疑线发展。这并不是哈内克在故弄玄虚,他这样做其实是另有深意。

这部电影国内翻译过来的片名叫《隐藏摄像机》,这个译名其实很有误导之嫌,要我说的话这部电影的片名直取其意翻译成《隐藏》才更为妥当。隐藏的另一层字面意思也就是遮掩,遮掩可以是一种主动的个人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为。在这部电影中,如果你仔细去探究的话,这种遮掩明显具有多重的指向。它既是男主人公对自己过往(少年时的他用计逼走父母试图收养的男二号)和当下经历(一次次向妻子隐瞒事件过程)的遮掩,也是女主人公对自己个人生活(出轨)的遮掩,同时还是拍摄者(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确实存在真实拍摄者,这一点后面会讲)对自我行为的遮掩,当然,它同样也是法国政府对于当年不光彩行为(1961年对法籍阿尔及利亚人的屠杀,史称1961巴黎大屠杀)的遮掩。

众所周知,遮掩只不过是一种隐藏而绝非是抹除,真相通过遮掩被暂时隐藏,但真相却始终在那里。这部电影正是借着录像带这一事件用一种隐晦的叙事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一切背后的真相,也就是那些被遮掩的真相。所有的一切在这部电影里都只不过露出了冰山的一角,哈内克用一个天才的视角把一切无比精巧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无疑是一部有着多重议题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哈内克的宏大野心,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当我们把这些线索一一解读,一个既包括个人、家庭又包括阶级、种族和国家政府的社会全景图赫然显现,哈内克的所有意图在这部电影里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部电影完全称得上是一部真实展现法国社会现状的史诗。就这一点而言,英国《卫报》把这部电影评为“21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电影”显然是有其道理的。

下面说一下个人对这部电影中到底存不存在拍摄者这个悬疑的解读,虽然就影片本身而言这个答案其实并不重要,这明显不是哈内克希望我们去关注的内容,而且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把关注重点放在这一点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录像带显然不是自杀的男二号拍的,当然也不是他寄送或拿到男主家里去的。试想一下男主第一次跑到他家里去对质的那一段,如果录像带真是他拍的,他会傻到把自己拍的东西主动寄给男主吗?这种明显不打自招的行为换谁都不可能会做。而且录像带如果真是他拍的,后面男主第二次上门时他至于为了自证清白而自杀吗?要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家庭,这个时候对他来说目的根本都还没有达到呢,正常人怎么可能会在这个时候自杀?

所以男二号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掉,当然男主本人或他的妻子以及那些朋友就更加不可能了,这些可能性相信这里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男主的儿子或者说是双方的两个儿子了,其实这也正是我个人解读出来的答案。

这里不妨先试想一下,如果双方这两个儿子的角色并不重要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显然根本没必要花这么多的场景来交代他们。如果这起事件真的跟他们无关,这两个角色说实话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最多也就是为了剧情的需要稍作一下交待就可以了。

我们仔细去研究一下男主儿子的言行举止,包括他有一天跟父母玩失踪,后来又指责母亲出轨,以及他房间的墙上贴着的阿尔及利亚籍法国球星齐达内的海报(自杀的男二号是阿尔及利亚人)。如果录像带事件跟他没关系的话,这些内容对这部影片来说显然不重要,也根本没多大必要向观众交待这些内容。

另外一个细节是其中一个晚上男主夫妇和来访的朋友在家里时外面响起了门铃声,男主去开门时并没有发现录像带,他站在门口四下查看时也没有看到任何可疑的人,而等到他回来关门时却发现录像带卡住了门。这里明显可以推断出录像带显然不是外面的人放在这里的,这卷录像带只有可能是男主走出去以后家里面有人偷偷走出来放在那里的,而当时房子里男主的妻子和那些朋友明确有交待并没有谁走出来过,那么这个人除了他儿子还会有谁呢?

最后重点来说一下影片结束时学校放学后的那一幕场景,这幕场景相信很多人看出来了细节,很多没看出细节的人可能就会看得一头雾水,仔细留意的话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中间有一段双方的儿子在台阶上(屏幕左下方)有互动交流。对于这一幕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了时间顺序上的电影结尾,这里完全可以换个思路,这一幕的场景时间上来讲其实并不是发生在电影结尾。试想一下,这一幕如果真发生在故事结尾的话,两个少年其中一方的父亲刚刚逼死了对方的父亲,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会在那里谈笑风生呢。所以个人推断这段场景的时间点其实是在整起录像带事件的开始或者是中间,导演在这里只不过是别有用意地把它单独抽出来放在了最后。这样理解的话,一切就完全能说通了。

所以我的解读是整起录像带事件完全就是双方儿子的合谋,男二号的儿子是拍摄者,而男主的儿子至少是个深度的参与者,寄送录像带的人大有可能就是他。如果没有他的深度参与,这些事情仅靠男二号儿子一个人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翻看过各种解读和评论,发现和我的这种猜测观点相近的人并不多。其实如果对哈内克其它几部电影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他对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都有着极大的关注,所以要猜到这一点并不难,我是电影进行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猜出来了。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个人解读,并不一定就是电影真正的答案。就像前面所说的,把摄像机理解为只是导演哈内克的一个上帝视角的隐喻也并无不可,这一点对影片本身来说其实并无影响。

说到哈内克电影中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关注,这里顺带提一下我相当困惑的一个问题。无论是这部电影还是《班尼的录像带》中的那个儿子,以及《白丝带》中的那群孩子,当然还有《趣味游戏》中的那两个青年,哈内克向我们展示的这些青少年明显都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明显充满了仇恨、偏见和暴力,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麻木残忍得就像恶魔一样。我知道哈内克的用意是想借此说明我们整个社会环境的扭曲病态,毕竟青少年的成长是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但问题是他这样的视角够公正客观吗?这样的刻画会不会显得过于阴暗和偏激?毕竟现实中大部分的青少年显然没有像他所描述的这样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所以我就很难理解哈内克这样做的目的,有时我甚至怀疑他自己的童年人生是不是遭受过什么巨大的心理创伤。

当然了,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我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影片中好几次一闪而过的一个少年略显恐怖的画面,这个少年满嘴流着血,看上去就像和录像带放在一起的那几张画一样,而且明显可以看出来的是这个少年既不是男主的儿子,也不是男二号的儿子,他看上去似乎更像是男二号少年时的样子。关于这个人物的设置我一直想不明白哈内克究竟有何深意,如果谁有更好的理解希望能留言指点我一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