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来自汴京的书信
书名:扶“窑”直上 作者:苨妮 本章字数:3257字 发布时间:2025-08-19

马车停在苏宅大门外时,雨下得有些大。


楚儿走下马车,撑起提前备好的雨伞,在姑娘出来时,细心地为她遮挡住雨水。


苏沐瑶轻提裙摆,下了马车,踏过地上的雨水向宅内走去。


刚到门口,从里面出来一人,穿着避雨的斗篷,那人向她打招呼。


“苏姑娘。”


苏沐瑶想起此人正是林家常用的信使,不由兴奋道:“你是外祖父家的信使?难道外祖父有信送来?可是与我父兄之事有关?”


信使说:“苏姑娘好记性,我是文襄侯府的信使,文襄侯的确让我前来送信,至于信中的内容,小人不知。信已在夫人手中,您回屋问夫人便是,小人还要赶路,就此别过。”


苏沐瑶只好说:“雨天路滑,路上定要小心。”


信使谢过后,牵了拴在槐树下的马,跳上马背,冒着细雨匆匆离去。


苏沐瑶关心信中的内容,快步走进宅院,来到母亲房中,兴冲冲地问道:“娘!我刚才在门口碰见林家的信使,外祖父在信中都说了什么?是不是我爹和哥哥很快会从儋州回来?”


话音刚落,苏沐瑶才发现,母亲手中捏着信,眼眶微红,显然哭过;一旁的项嬷嬷也低头拭泪,气氛沉重。


苏沐瑶上前从母亲手中拿过信,仔细浏览了一遍。原来经过外祖父的努力,父兄被流放的时间确定下来,却足足要在儋州待上十年!


一年都难熬,何况是十年!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苏沐瑶强忍悲痛,气愤道:“凭什么让我爹和哥哥在儋州待十年?我这就去汴京,冲进宫中,向朝堂上的官家问个明白!”


苏沐瑶说着就要往出走,却被母亲用话语拦住。


“站住!”


母亲既难过又洪亮的声音使得苏沐瑶清醒过来,她一个小老百姓,如何能见到官家?恐怕还没到宫门口就被拦下,说不定还会惹来更大的麻烦。


她转过身,乞求道:“娘,要不再求求外祖父?让他再给雍王说说,求求官家把我爹和哥哥流放的时间缩短些。”


林婉茹用巾帕拭去眼角的泪水,轻叹一声:“信中的内容你也看到,应该知道你外祖父连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都献给雍王,能换来十年的期限已是尽力。”


“娘,我不信我爹和哥哥会在贡瓷中掺假,肯定是被人诬陷。”


“娘也不信,又能如何?你爹和明朗送贡瓷到汴京出事后,被官差押回耀州,再由耀州的官府复审,在此期间,我无法与他们父子相见。直到流放那日,才让我与他们在半路上见了一面。因官差在一旁,你父亲没有与我多说,他叮嘱我能瞒你多久便瞒多久,让我尽早给你找个好婆家,然后让我相信他绝不会做出有损苏家窑场名声之事。”


苏沐瑶紧握着手中的信,泪水滴落在信纸上,父亲遇难之时,心里想着她,可她那时却沉浸在根本不属于她的感情中,实在不该。


“父亲定是被人陷害,只是不知陷害苏家的人会是谁?娘,我明日便去华原县府击鼓鸣冤!”


林婉茹伤心地摇摇头,想起送苏耀祖和儿子苏明朗走上被流放之路的那日。


苏耀祖被官差押着走出几步后,回头大声说:“你和沐瑶什么都不要追究!安心待在林家等我和明朗归来!”


林婉茹泪眼婆娑地点点头。


回忆片刻后,林婉茹强调道:“苏家的贡瓷能在最后一步出事,恐怕陷害之人地位非同一般,连你外祖父都不敢上朝堂鸣冤,你我母女势单力薄,只怕还没鸣冤,便会被知县大人赶出来。”


“难道天下没了王法?陷害之人就该好好活着?难道苏家势单力薄,就该任人欺侮?难道我爹和哥哥就该被人陷害?”


“自然是不该,可我们母女又能做什么?沐瑶,你爹和明朗已出事,娘不希望你再有事,我们暂且吞下苦水,忍一忍,等待他们父子回来。十年……,听起来很长,过起来也没那么长。”


项嬷嬷在一旁劝道:“姑娘,夫人说得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眼下最重要的是安稳。若姑娘闹着跑去县府击鼓鸣冤,只怕既鸣不了冤,还会让陷害苏家的人知晓。夫人刚分析过,此人地位不低,恐怕会影响姑娘重开苏家窑场,说不定还会对远在儋州的老爷和公子不利。还望姑娘三思。”


听了项嬷嬷的话,苏沐瑶理智许多,她只顾着为父兄愤愤不平,却没意识到陷害苏家之人躲在暗处,稍有不慎便会牵连更多。


苏沐瑶心中权衡再三,捏着信的手松动许多,她将信送至母亲面前:“娘,女儿听您的,不去击鼓鸣冤,安稳度日。”


林婉茹眼含泪光,接过信,轻轻折起,放在桌上。


项嬷嬷继续说:“夫人和姑娘别太难过,陷害苏家的人干了这等坏事,迟早会遭报应。”


苏沐瑶暗下决心,定要找机会查出陷害苏家之人。尽管她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但她坚信只要有心,终有一日会将那人揪出来。哪怕那人位高权重,她也不怕。


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屋内的人又因父兄被流放十年的事而悲伤,总不能就这么一直沉沦在痛苦中。


苏沐瑶想让母亲和自己都高兴些,生活越是不幸,人更应找些开心的事。对此时的她来讲,最高兴的莫过于今日开张顺利。


“楚儿,把钱袋拿出来。”


楚儿一直将自己看作是苏家人,她和主人一样难过着,听到姑娘的吩咐,即刻明白姑娘的心思,赶快换了副表情,让两个嘴角上扬,双手将钱袋递给林婉茹。


“夫人,今日摊位开张一切顺利。”


林婉茹接过钱袋,眼角的泪痕尚未干透,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将钱袋打开,瞧了一眼:“真不错,我女儿终于用自己的双手为苏家赚到银子。”


气氛瞬间改变,苏沐瑶也挤出笑容:“女儿以后只会一门心思制作瓷器,经营苏家窑场,其他的事不会去想。娘刚才说得不对,我们不会吞下苦水,只要每日开开心心,再苦的水都是甜的。在青云馆时,有位夫子懂风水,有一次提到亲人之间元气相通……”


林婉茹闪着泪光的双眼充满好奇:“这是何意?”


苏沐瑶解释道:“意思是亲人之间只要互相牵挂,离得再远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心意。我和娘每日开心,爹和哥哥自然能感受到,他们也会变得开心。只要他们开心,在儋州的日子便不会太苦。”


林婉茹听后,眼中流下欣慰的泪水,家中经历了变故,女儿仿佛一夜之间长大,这么好的女儿也不知将来便宜了哪家公子。


“我家沐瑶长大了。”


项嬷嬷笑道:“苏家窑场已重开,连摊位都摆上,银子也赚回来,姑娘自然是长大了,既长大了,也该找婆家。”


项嬷嬷的话提醒了林婉茹,她向楚儿说:“你把钱袋拿去,将今日赚的钱替姑娘存起来,往后只要是摊位上赚的都存起来。姑娘累了一天,带她回屋休息。”


楚儿点头,拿回钱袋。


苏沐瑶向母亲行礼后,转身离开母亲的屋子。


到门口时,楚儿继续撑起伞,两人踏着雨水向后院走去。


强忍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伞下的苏沐瑶听着雨声,也听着自己内心的哭泣声。她在心中问道:害苏家之人到底是谁?


她埋怨自己后知后觉,在汴京时就该想到苏家是被人陷害。


母亲说那人应该权高位重,他肯定住在京城,而且是朝中官员。若早些想起,还可利用在汴京之机查出些眉目,可现在已回耀州,想查并非易事。


她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早些想到有人陷害苏家,是因当时沉浸在对顾言卿的幻想中,沉浸在母亲想要为她筹谋的未来中。


苏沐瑶很想扇自己一巴掌,楚儿在身边,她还是忍住。她开始痛恨自己喜欢上顾言卿,痛恨自己因为一段没有希望的感情而忽视了父兄的冤屈。


女儿一离开,林婉茹擦去泪水,问道:“不知金媒婆去裴家结果如何?”


项嬷嬷将夫人从窑场送回苏宅后,专程找了趟金媒婆。回来后本想将情况说明,汴京的信正好送来,故而她还没来得及回夫人。


此刻夫人问起,项嬷嬷回道:“金媒婆说裴老爷中意黄姑娘,裴公子中意咱家姑娘。”


结果喜忧参半,仔细想来,儿女婚姻大事历来由父母做主,关键还在裴老爷。 林婉茹担忧地问:“哪个黄姑娘?”


项嬷嬷照实说:“与明朗公子有婚约的黄姑娘。”


林婉茹心中一沉:“黄大哥也忒急了些,跟明朗的婚还未退,就给若晴瞧上裴家?”


“恐怕不是黄监镇急,是裴家急。”


“也对,黄大哥管着黄堡镇的瓷土,自然哪家窑场只有年轻的公子都想跟他家的姑娘结亲,可惜他只有若晴一个女儿。”


“夫人也别失望,耀州好人家多得是。我给金媒婆叮嘱过,让她给寻摸着。”


“也只能如此。唉,我真怕黄大哥哪一日拿着退婚的文书跑上门来。”


“我也怕。黄姑娘真不错,不能跟公子在一起实在可惜。”


“是可惜,可也不能让若晴就这么等下去,耽搁她大好年华。”


林婉茹的目光转向窗外,雨势渐小,她心中却仍如阴云密布。若苏家不出事,给沐瑶在耀州找个好人家并不难。


她还记得裴老爷的夫人徐氏曾在她面前提过沐瑶,话语中的意思显然是想结亲。


当时的林婉茹一心想将女儿嫁到汴京,根本未将裴家放在眼里,故而并未给予回应。现下恐怕因为苏家有戴罪之人,裴家已心生顾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扶“窑”直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