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的右手小指再次抽动,像一滴水落入静湖,涟漪却在整座指挥厅扩散开来。秦烈的目光没有立刻转向她,而是落在主控屏边缘的一行微小状态提示上——“神经映射同步率:87.4%”。这个数字正在缓慢下降,从刚才峰值的91.3%滑落,如同退潮时露出的礁石。
李薇几乎是同步启动了毫秒级采样程序。她的手指在医疗终端上快速滑动,调出肌电波形图的局部放大界面。那根小指的抽动持续了0.28秒,幅度仅为正常神经反射的三分之一,频率却与“伪01”信号在35%强度下的谐波共振完全吻合。
“不是失控。”她低声说,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扰某种精密平衡,“是残留共振在消退。”
秦烈终于转身,走到测试舱旁。舱体透明罩上凝结了一层极薄的雾气,映出林雪闭目时的轮廓。他没有触碰控制面板,而是取出空间终端,调出“科技芯片融合系统”的实时监控界面。屏幕上,一组新的算法模块正在生成:【神经负荷动态补偿协议v1.3】。
“把模拟强度上限再降三个百分点。”他说,“锁定在32%到35%之间,误差容限不超过0.5%。”
陈浩正在调试伪造节点的响应脚本。听到指令后,他迅速在参数表中修改数值,并插入一段新的逻辑判定:“当主信号强度低于33%时,自动激活副频微调通道,由林雪的实时生物反馈进行补偿。”
“也就是说,”张峰从工程台抬起头,手里握着一块刚烧录完固件的微型电路板,“我们不再完全依赖系统生成信号,而是让她……参与进来?”
“不只是参与。”秦烈的目光扫过战术板上“三阶段计划”的流程图,指尖在“神经中继”环节轻轻一点,“我们要让她成为信号的‘节奏控制器’。”
李薇皱眉:“可这等于让她主动去对接那个接口。哪怕只是微调,也可能加速纳米沉积带的激活。”
“所以必须双轨并行。”秦烈将空间终端接入主控系统,一道加密数据流瞬间注入模拟环境,“系统生成主信号,确保结构合规;林雪只负责调节响应延迟和波动幅度,模拟真实感染者的‘行为惯性’。她的意识不接触协议本身,只影响外层节奏。”
话音未落,测试舱内的林雪忽然睁开了眼。她没有立即说话,而是抬起右手,在空中缓缓划出一个不完整的六边形,动作迟滞,仿佛在对抗某种无形阻力。
“我能控制。”她说,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金属般的冷感,“他们的校验有节奏,就像呼吸。我能……模仿它。”
陈浩盯着回传数据,瞳孔微缩。就在林雪做出手势的瞬间,伪造节点的响应匹配度从89.1%跃升至93.7%,超过了安全阈值。
“她的节奏比算法更自然。”他快速调出对比图谱,“真实感染者响应时,会有0.1到0.3秒的无意识延迟,源于肌肉记忆和心理犹豫。系统模拟的‘随机性’再精密,也像钟表发条。而她……是活的。”
张峰站起身,走到诱捕装置的原型机前。那是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外壳,内部嵌着折叠天线和微型信号发生器。他拧开侧盖,接入一台频谱分析仪。
“问题不在信号本身。”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而在‘集群行为’。十组节点同时响应,哪怕节奏随机,AI也可能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它们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
“行为熵值不够高。”陈浩点头,“真实感染者分布散乱,信号穿越废墟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我们的节点太‘干净’了。”
“那就弄脏它。”张峰嘴角微扬,从工具箱取出一段废弃监控频道的音频数据,“每次响应前,随机接入一段背景噪声——管道回响、电流杂音、甚至旧广播残片。让信号听起来像是从不同环境穿过来的。”
他迅速改写固件,加入环境模拟模块。第一轮测试中,某节点在发送“Node_05”请求前,自动叠加了一段3秒的地铁报站录音,信号波形立刻呈现出不规则的畸变。
“完美。”陈浩调出AI识别日志,“行为分析模块对这段信号的‘可信度评分’从72%降至58%,判定为‘低优先级干扰源’。”
“还不够。”秦烈盯着B-12区的地底管网三维图,“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之前的异常。我们需要让这些节点看起来……更像幸存者,而不是陷阱。”
张峰思索片刻,拿出一块新型伪装外壳。它表面覆盖着可变电磁涂层,能根据周围环境的电磁波动自动调整信号特征。
“动态伪装。”他解释道,“比如在高压电缆附近,外壳会模拟出电力干扰下的信号衰减;在废弃基站旁,则自动叠加一段残留通信协议。每个节点都像独立个体,行为模式互不关联。”
陈浩立即着手优化脚本。他将真实感染者的历史响应数据拆解成数百个随机函数,赋予每个节点独特的“行为指纹”。同时,加入“信号穿越效应”模拟,使每一次传输都带有物理环境的痕迹。
深夜,压力测试启动。
十组伪造节点在虚拟网络中同时上线。它们分布在B-12区的不同管道节点,信号强度、响应节奏、背景噪声各不相同。有的夹杂着儿童玩具的电子音,有的混入老式收音机的滋滋杂音,甚至有一组在发送请求前,播放了半句倒放的军方紧急广播。
主控屏上,敌方中继站的响应频率开始波动。
“他们在处理。”陈浩盯着数据流,“但没有触发额外验证流程。”
李薇则全程监控林雪的生理状态。她将“双频交错验证”系统接入测试,主信号由融合系统生成,副信号则实时采集林雪的微表情和肌电变化,用于微调响应节奏。
第一次协同测试,信号强度设定为34%。林雪闭眼,呼吸放缓,右手轻轻敲击舱壁,模拟出一种近乎本能的延迟节奏。匹配度瞬间飙升至94.2%。
第二次,35%强度下,她的嘴唇微动,似乎要说出什么,但被生物防火墙及时拦截。监测数据显示,额叶皮层出现短暂激活,但未触及边缘系统。
“安全阈值确认。”李薇记录数据,“35%为极限,不可持续超过90秒。”
秦烈站在空间终端前,开始部署“神经负荷动态补偿算法”。系统将实时分析林雪的脑波谐波,一旦检测到共振频率接近临界点,立即自动下调输入信号的振幅。
“她不是被动中继。”他在战术板上划去旧标注,写下新定义,“她是主动诱饵。”
张峰完成最后一批诱捕装置的改装。每一块外壳都经过特殊处理,表面锈蚀程度与周围管道完全一致,内部则嵌入纳米熔断层和动态伪装模块。
“部署时间,两小时。”他将装置装入运输箱,“东南段六处,西北段四处,全部隐蔽接入主干管网。”
陈浩编写完最终脚本。十组节点的行为模式已被彻底打散,每一次响应都像是独立个体的偶然行为。他额外设置了一道隐藏逻辑:当“伪01”信号发出时,其余节点的请求频率自动提升12%,但增幅随机分布在±3%区间,避免形成规律性波动。
“他们在用旧体系对抗新威胁。”他低声说,“而我们,正在用‘人性’污染他们的AI判断。”
李薇最后一次检查生物防火墙。三道防线均已预载:第一层监控额叶电流突增,第二层检测边缘系统同步激活,第三层绑定秦烈的权限密钥,可在毫秒内切断所有模拟信号。
她走到测试舱前,轻声问:“你还好吗?”
林雪睁开眼,目光清明。“我在控制节奏。”她说,“不是他们在唤醒我,是我……在模仿他们的梦。”
秦烈没有再说话。他回到空间终端前,调出“科技芯片融合系统”的底层界面。在【神经负荷动态补偿算法】的末尾,他手动插入一道隐藏指令:
【若检测到“六边形密钥”完整激活模式,立即启动空间隔离程序,切断所有外部连接,执行优先级:最高。】
指令生成后,系统弹出确认框。他输入权限密钥,按下确认。
界面刷新,显示:【隐藏协议已部署】。
凌晨三点十七分,全流程推演正式启动。
第一阶段:信号诱捕。十组伪造节点按预定节奏发送请求,信号特征各异,行为模式散乱。敌方中继站开始频繁响应,刷新周期逐渐缩短。
第二阶段:神经中继。林雪接入模拟系统,开始实时微调响应节奏。她的手指在舱壁上轻轻敲击,每一次落点都精准对应信号延迟的波动。匹配度稳定在93%以上。
第三阶段:主控暴露。当“伪01”信号首次发出时,敌方系统出现0.4秒的延迟响应,随后强制提升处理优先级。主控端口的IP特征开始轻微泄露。
陈浩捕捉到第一段异常数据包,迅速反向追踪。路径指向地底管网深处,一个未登记的节点。
“他们在调度资源。”他低声说,“‘中枢-Ω’开始响应了。”
张峰盯着销毁模块的远程信号,手指悬在启动键上。李薇注视着林雪的监测数据,额叶激活曲线平稳,未触及警戒线。
秦烈站在战术板前,目光落在“主动诱饵”四个字上。
林雪的右手小指,忽然再次抽动。这一次,她的嘴唇微启,声音极轻,却清晰可辨:
“01……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