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堂书半斋 开口道真言
书名:推背图源起篇 作者:星启之路 本章字数:2135字 发布时间:2025-08-20

唐武德三年(620年)的长安城,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春寒恰似眷恋着这座古城不肯离去的幽梦,尚未从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屋檐上全然褪尽。崇业坊内,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像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墨痕,此刻蒙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在晨曦微光的映照下,泛出清冷而神秘的光泽。踏在上面的每一步,都能听见细微的“咯吱”声,仿佛是这古老的街道在轻声诉着往昔的故事。


陈砚便是在这略带寒意的清晨,怀揣着一个尚存温热的麦饼,将脖子深深地缩进衣领里,脚步匆匆地朝着学堂奔去。他今年刚刚十二岁,稚气未脱的脸庞上,却已隐隐透着几分坚毅。按照规矩,这个年纪才刚够进入坊里那所专为官宦子弟开设的学堂。他的身形略显单薄,身上的粗布衣衫虽洗得有些发白,但却被他穿得整整齐齐,没有丝毫邋遢之感。


此时的长安城,表面上还算太平祥和。高祖皇帝初定天下,刚结束与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平乱的余韵如一缕春风,轻轻拂过这座重启繁华的都市。西市之中,突厥、粟特来的胡商们愈发活跃起来,他们带着战马、毛皮与异域香药,穿梭于坊巷之间,为这座新生王朝的都城,添了几分草莽与蓬勃的风情。学堂里,先生抑扬顿挫地讲授着《尚书》里的“典谟训诰” ,教孩子们辨认这乱世初定后,大唐该有的气象。而街对面酒肆中飘来的阵阵胡饼香气,则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悄悄地撩拨着孩子们的心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陈砚每日最为熟悉的生活旋律。


陈砚的书囊,是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旧物——那是父亲陈敬之曾经用过的。岁月的痕迹清晰地刻在它的边角之上,磨出的毛边诉说着过往的经历。书囊里面装着一本略显破旧的《孝经》,以及半块已经断裂的墨锭,这些都是大哥陈墨淘汰下来留给他的。对于陈砚来说,这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却是他通往知识殿堂的珍贵钥匙。


“陈三郎,你又踩着卯时的钟声进来啦!”教书先生姓李,是一位前几年方才致仕的礼部郎中。他面容严肃,目光锐利,总是喜欢用手中戒尺用力地敲着案几,以此来警示学生们专心听讲。陈砚听到先生的呵斥,脸上闪过一丝慌乱,赶忙四处张望,迅速找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他小心翼翼地把还散发着热气的麦饼塞进袖管,生怕被人发现。这块麦饼是母亲崔氏凌晨时分就起身烙制的,她心疼儿子早起上学容易饿肚子,便想尽办法为他准备些吃的。


环顾四周,同窗们大多出身官宦之家,一个个穿着浆洗得笔挺的襕衫,衣料考究,做工精细。相比之下,陈砚身上的粗麻布衣衫显得格外寒酸,袖口处还打着一块醒目的补丁。偶尔会有个别调皮的同学在背后暗地里嘲笑他是“小吏家的崽子”,但陈砚似乎并未将这些讥讽放在心上。每当先生提出问题时,他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冒出一些独特见解,让人眼光一闪。


就拿那次讨论“有教无类”的话题来说吧。先生问道:“为何孔夫子要收贩夫走卒为徒?”其他同学纷纷回答是因为孔夫子具有仁德之心。然而,陈砚却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缓缓说道:“大概是贩夫走卒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比公子哥儿更懂‘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此言一出,全场皆惊。先生顿时怒目圆睁,举起戒尺重重地拍在桌上,厉声道:“放肆!读书是为了让你明白礼仪规范,而不是学那些市井泼皮般的胡言乱语!”可奇怪的是,当先生转身讲解《诗经》里的“七月流火”一句时,却又忍不住点名让陈砚发言:“陈砚,你说这‘火’究竟指的是星还是火?”陈砚站起身来,挠了挠头,认真地回答道:“前儿我听西市的星相先生说,‘大火星’夏末西沉的时候,就该收麦子了。”先生听了,先是一愣,随后竟没有责备他,只是轻轻地哼了一声,说道:“还算没白听些杂论。”


转眼间,冬天来临了。学堂按照惯例要给新生登记名册。先生依照常规询问每个学生的年岁籍贯等信息。轮到陈砚时,他洪亮地答道:“陈砚,十二岁,本坊人氏。”先生微微抬眼看了看他,接着问道:“你爹没给你取字吗?”陈砚诚实地摇了摇头。按照当时的规矩,男子要到二十岁才行冠礼并取字,他现在年纪还小得很呢。


一旁的同窗王元宝见状,故意提高音量凑过来说道:“我爹说了,等我十五岁的时候,就请国子监博士为我赐字,到时候定要比我哥的‘文远’还要体面。”说着,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陈砚并没有回应他的挑衅,只是默默地低头,在名册的空白处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那个太阳就像他每天早上看到的,刚刚爬过坊墙的那轮朝阳,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武德三年的最后一场雪悄然降临。纷纷扬扬的雪片如同仙女散落人间的花瓣,给整个长安城披上了一层银装。就在这场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陈砚的书囊里多了一本手抄的《史记·天官书》。这是他辛苦帮账房先生算了半个月账才换来的宝贵书籍。尽管现在的他还不能完全读懂书中那些诸如“紫宫、太微”之类的星名,但他总觉得那些星图就像是西市商贩插在摊位前的幌子,看似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实则隐藏着某种神秘的秩序。


十二岁的陈砚并不知道,这一年长安城的皑皑白雪、学堂里严厉而又充满关爱的戒尺、西市中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将会在未来许多年后,化作他笔下那些难以言喻的线条,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此刻,他所知道的,仅仅是明天卯时的钟声再次响起时,自己依然要踩着厚厚的积雪,迎着凛冽的寒风,奔跑着前往学堂。也许先生的戒尺还会毫不留情地落在身上,但是没关系,因为他知道,藏在袖管里的麦饼,一定会像母亲的爱一样,始终温暖着他的心。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推背图源起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