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数叶书符谶 ​ 凝墨记民辛
书名:推背图源起篇 作者:星启之路 本章字数:2525字 发布时间:2025-08-21

贞观元年的秋天,阳光柔和而温暖,宛如一层金色的纱幔,轻轻地覆盖着广袤的郊野。陈砚怀揣着刚刚写好的租契,悠然自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王老汉家的那三亩田地里,即将成熟的麦穗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秋风掠过泛起层层麦浪。麦田边的槐条灌丛像是这黄色海洋的绿色滩涂,时而有几只灰雀扑棱棱飞起,抖落几片沾着秋阳的槐叶,轻飘飘落在饱满的麦穗上。田埂上的野菊开得正旺,紫的、黄的小朵挤在一处,风过时便齐齐歪向麦浪的方向,仿佛也在贪看那翻滚的金色波涛。王老汉蹲在田边,粗糙的手掌抚过麦穗,指缝间漏下的阳光,混着麦粒的清香,在空气里慢慢流淌。

槐条上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也不甘寂寞地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轻声细语着。十几二十几片的槐叶对应着生长在一根主茎上,好像是一对对伴侣在牵手同行,只有茎部顶端一片叶子孤独着,像个被落在最后的孩子,却偏不肯垂头,反倒把叶尖抬得更高些。风来的时候,底下成对的叶子挨挨挤挤地私语,它就在顶端独自晃悠,沙沙声里竟也掺着股不怯场的样子,像是在向远方遥望。

陈砚静静地聆听着这美妙的声音,心中涌起一股宁静和满足。他不禁想着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田地里的庄稼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最终迎来丰收的喜悦。

 

他刚走出半里地,就被一阵细碎的念叨声拽住了脚。两个光脚的孩子蹲在灌木丛前,手里拿着一根槐枝,穿蓝布褂的男孩正一片一片数叶子,指尖划过叶瓣时透着股郑重:“七数槐叶辨吉凶,一片成喜二片空……”

 

旁边扎红头绳的丫头跟着应和,声音脆得像打铜钱:“三逢下雨四遇晴,五片口角六安宁……”数到第七片,男孩猛地捏住那片带虫眼的叶子,“就它了!”

 

“是吉是凶?”丫头凑得极近。

 

男孩把槐枝倒过来,虫眼叶孤零零垂着:“单数,税吏今个要来催租!”话音刚落,他忽然瞥见站在田埂上的陈砚,脸一红,把槐枝往身后藏。

 

陈砚走过去,见他们脚边扔着好几段掐断的槐枝,叶片都数得卷了边。“这是跟谁学的啊?”他问。

 

“后沟来的术士先生。”丫头抢着答,又念出段打油诗,“槐叶七数辨吉凶,单双起落各有踪。若问前程哪般定,先断半片自分明。”

 

陈砚蹲下身,指尖碰了碰那片虫眼叶。叶肉被啃得只剩层薄皮,叶脉却硬挺挺支着,像孩子不肯弯下的腰。他摸出小本子,笔尖在纸上勾出槐茎与叶的模样,把那几句诗抄在旁边。

 

“术士还说啥?”他问。

 

男孩挠挠头:“他说‘七数是秤,能称出日子轻重’。俺们不懂,只知道数对了,就能提前把粮藏起来。”

 

陈砚没再说话。他想起今早去王老汉家,老汉蹲在灶台边叹气,说今年墒情差,麦穗还没灌浆就要缴租。那会儿灶台上的瓦罐空着,罐口结着层白碱,像谁把日子熬干了剩下的渣。

 

正琢磨着,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两个孩子脸一白,拽着槐枝就往槐树丛里钻。陈砚站起身,见几个官差骑着马过来,腰间的刀鞘撞得叮当响——果然是来催租的。

 

官差在田埂上勒住马,环顾一下四周,扬鞭从陈砚身边经过。远去的背影淹没在一句,“麦子又丰收了,今年的油水还真不会少。”

树丛里探出两个小脑袋,男孩举着那片虫眼叶,声音发颤:“先生,它算对了……可为啥算对了,心里更慌了?”

 

陈砚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风又起了,槐叶依旧还是沙沙的响,像在数着什么。他翻开小本子,盯着那片虫眼叶的画,忽然在旁边添了句:“叶知吉凶,却挡不住马蹄。”

 

走回西市时,日头已经斜了下去。陈砚路过布庄,见张婉正站在柜台后算账,算盘打得噼啪响。陈砚问了一句,“怎么是你在这里,李掌柜又偷懒了?”她抬头见他,便搁下算盘,从柜后转出来,鬓角沾着几缕飞丝,倒比平日多了几分烟火气。“哪里!李掌柜请假说他妈今日过生日。婆婆来房里找你,你不在。她知我识字就让我过来顶半日。”

接着又对陈砚说道:“今天怎么回来这般晚?”陈砚把槐叶的事说了,末了道:“那两个娃娃拿叶子当秤,想称出个安稳日子,可称砣还没落,马蹄先到了。”张婉听着,低头抚平衣襟上的褶皱,忽道:“我父亲昨日来信,说朝堂正议减赋之事。”她抬眼看他,目光清凌凌的,“只是不知这政令下了地方,会不会又被截在半路上。”

 

陈砚一怔。暮色漫进来,布庄前的灯笼次第亮起,映得她眼底的光明明灭灭。他想起洞房夜她提起《周礼》时的笃定,又想起此刻她提及朝堂时的犹疑,忽然觉着这女子像株栽在深院里的梧桐,根须虽扎在旧土,枝叶却在悄悄往新处探。

 

当晚回家,陈砚翻出从前备考的策论集。烛火噼啪爆了个灯花,张婉端着茶盏进来,见他案头摊开的尽是历年租赋奏疏,便轻声问:“可是想写点什么?”他点头,笔锋悬在纸上迟迟不落。窗外柿子树的影子投在纸上,恍惚间竟与槐叶的影子重叠——都是些被风吹动、由不得自己的物件。

 

第二日清晨,陈砚背着竹箱出了门。箱底压着昨夜写的万言书,封面上工工整整写着《请缓秋赋议》。

 

晌午时分,陈砚站在京兆府衙门前。朱漆大门紧闭着,门环上的铜绿被晒得发烫。他摸了摸怀里的状纸,转身走向西市。胡商阿卜杜的大篷车还停在老位置,车上堆满香料和琉璃器。“陈先生来得正好!”阿卜杜擦着手迎上来,“我这有批波斯锦缎,需人写个价目表。”

 

陈砚铺开纸张,狼毫笔蘸饱浓墨。笔锋游走间,忽然想起那两个数槐叶的孩子。他停下笔,在空白处添了几行小字:“此锦换银三十两,可购粟米若干,供五口之家三月饱腹。”写完又觉得不够,索性另取一张纸,将各处商铺的物价、租税细细列成清单,附在锦缎的包装上。

 

黄昏收摊时,张婉来找他。见他还在埋头誊写,便坐在旁边帮忙研墨。“今日见了王老汉?”她问。陈砚摇摇头。张婉忽然笑了,伸手替他理了理散乱的头发:“明日我去娘家,把父亲的藏书捎几本来。听说《盐铁论》里有篇论均输的,或许对你有用。”

 

秋深露重,柿子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终于飘落。陈砚看着满地金黄,想起去年此时自己还是个懵懂书生,如今虽未入仕,却在市井间摸到了实实在在的温度。他弯腰捡起一片叶子,夹进随身的小本子。那上面已经有槐叶、谷仓、马蹄的痕迹,此刻又添了片带着霜色的柿叶,像是给所有未完成的符号盖了个印戳。

 

次日清晨,陈砚推开书房窗,发现窗台上放着双新纳的棉鞋。鞋面上绣着并蒂莲,针脚比上次齐整了许多,却仍能看出刻意模仿的痕迹——花瓣边缘微微发颤,倒比其它的绣样多了生气。他笑着穿上鞋,踩着满地落叶走向西市。晨雾未散,远处传来卖早点的吆喝声,混着早点铺子的蒸腾热气,漫过长安城的街巷。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推背图源起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