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其工作强度丝毫不逊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常规教学任务,且容不得丝毫懈怠。
为了打造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学校教导处延续并深化集体备课机制,充分汇聚团队的力量与智慧,力求在云端课堂上为学生呈现精彩且高效的教学内容。
在教导处的精心统筹下,各备课组紧锣密鼓地开展教材研读、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视频录制等工作。
每日,教师们或是借助网络平台,或是齐聚学校,全身心投入集体备课之中。
有时,仅仅为了雕琢一个精妙的教学环节,就需历经漫长的研讨与反复的修正,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完成教学方案的精心策划后,教学视频的录制成为了极具挑战性的环节。
相较于线下授课,线上视频录制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要求近乎苛刻,任何细微的瑕疵都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录制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口误,或是因思路卡顿导致表达断断续续,一旦出现此类情况,便只能重新录制。这不仅考验着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更考验着他们的耐心与毅力。
成功录制视频课后,教师们需依循课程表,在特定时间准时开启线上授课。
课后,还得认真批改学生通过网络提交的作业。批改线上作业耗时更久,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让教师们的眼睛承受着巨大压力。
然而,面对诸多困难,教师们始终坚守岗位,毫无怨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扎实推进线上教学工作。
谁都未曾料到,网课竟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随着最初的新鲜感如潮水般退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内心深处都不由自主地涌起对校园生活的深切怀念。
人们常常如此,在拥有时未能珍视,一旦失去,才恍然发觉其珍贵之处。
教师们怀念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充实时光,怀念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传道授业、见证学生们专注学习的动人瞬间;
学生们则怀念与同学们一同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在课间尽情嬉戏的欢乐场景,以及与老师们亲切互动的温馨时刻。
师生们居家参与网课学习,虽无需承受通勤奔波之苦,也不必担忧矛盾纠纷与意外伤害,但内心却始终被一种失落感与孤独感萦绕。
这种线上学习的体验总让人感觉虚幻缥缈,仿佛隔着层层迷雾,一切都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如梦幻泡影般不真实;
又似隔靴搔痒、隔岸观火,难以真切地融入其中,仿佛自己只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非学习生活的主角。
于是,师生们日日期盼着能够重返校园。然而,疫情的发展却愈发严峻,犹如汹涌的浪潮,席卷了越来越多的城市。
众多城市纷纷实施封城举措,即便是同一座城市内,人与人之间也开始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上班族大多开启居家办公模式,学校全面转向线上教学,邻里之间不再相互走动,大型娱乐场所、商场以及工厂纷纷暂停营业与生产。
除了政府部门以及维持社会基本运转的必要行业,整个社会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进入了一种近乎休眠的状态。
每座城市、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如同汪洋中的孤岛,陷入了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境地。
斗转星移,冬去夏来,又一个新学期的脚步悄然临近。
尽管疫情的阴霾依旧笼罩,尚未有消散的迹象,但经过半年的蛰伏,各行各业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苦不堪言。
在困境中,人们意识到,与其消极等待,不如积极寻求与疫情共存的方式,努力实现工作、生活、学习与抗疫工作的平衡。
于是,各行各业陆续迈出复工复产复业的步伐,学校也迎来了复课复学的时刻,一场抗疫与恢复生产生活的双线战役就此全面打响。
学校作为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疫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一旦有病毒携带者进入校园,便如同星星之火,极易引发燎原之势,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身体抵抗力相对薄弱,且生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自我防护能力也较差。
倘若学校在防疫工作中组织不够精细、防控不够严密,未能及时甄别出携带病毒的师生,让病毒趁机混入校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将病毒坚决阻挡在校园之外,学校精心构建了三道体温监测防线。第一道防线 —— 校门关,堪称校园防疫的重中之重,如同守护城堡的坚固城门。
只有尽可能精准且及时地识别并劝返疑似病例,才能有效遏制疫情在校园内的传播与扩散。
为此,学校在这一环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科技在现代防疫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宛如一把利剑,为防疫工作提供强大助力。
面对数千名师生的入校检测需求,仅依靠人工测量体温显然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因此,红外线自动体温监测仪应运而生,成为校园防疫的得力助手。
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一套先进的红外线体温监测设备迅速在学校大门口安装到位。
学生只需在监测设备前短暂停留,体温数据便瞬间可得。一旦体温超出预设范围,设备即刻发出醒目的红色警示光,并伴随着尖锐的警报声。
此时,如同警惕的卫士般紧盯着大屏幕的值日老师,会迅速指挥一旁待命的助手,将 “疑似” 病例带至专门设置的隔离室。
复学初期,每位师生都如临大敌,神经高度紧绷。
孩子们神色凝重,战战兢兢地走过体温监测口,内心充满担忧,生怕自己体温出现异常,从而遭受他人的歧视,被当作 “瘟神” 般避之不及。
负责监测的老师更是丝毫不敢懈怠,他们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如同守护珍宝的巨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直至最后一名学生安全入校。
即便眼睛因长时间注视屏幕而酸涩胀痛、疲惫不堪,他们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大意。
毕竟,一旦让一名疑似 “带菌者” 从眼皮底下进入校园,所引发的严重后果绝非某一位老师或学校领导所能承担得起的。
因此,只要警报声响起,校门口值班的全体人员便立刻进入应急作战状态。
协助监测的老师会迅速将体温异常的孩子引领至隔离室,其他值班老师则迅速疏散人群,阻止孩子们靠近。
早已在隔离室严阵以待的校医,会立即全副武装 —— 佩戴口罩、面罩,身着防护服,投入紧张的工作。
校医一边用体温计再次为孩子测量体温,一边轻声询问孩子的身体状况,同时还不忘耐心安抚因恐惧而情绪失控的孩子。
有些孩子被吓得脸色惨白如纸,甚至放声大哭,他们对感染新冠病毒充满了深深的恐惧。
当再次测量确认孩子体温异常后,依照严格的防疫流程,一系列严谨有序的措施便如精密运转的机器般启动。
学校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前来接孩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医院随即对孩子进行核酸检测。
只有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确认为普通发烧、感冒)后,家长方可将孩子带回家中休息治疗。
孩子需在家中调养至体温恢复正常,方可返回学校。回校后,要第一时间接受校医的全面检查,确认一切正常后,方可回到班级继续上课。
整个流程必须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丝毫差错。
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协调角色,宛如串起珍珠的丝线。
因此,起初班主任只要得知自己班级有孩子体温异常,便深感压力巨大。
因为这意味着一系列繁杂且艰巨的工作将接踵而至,包括家访、消毒、防疫宣传、情况汇报以及继续组织线上教学等。
除了严守校门关,学校还在校内和班级分别设置了两道检查防线。
学校组建了流动监测小组,成员们携带体温测量仪,不定时地在校园内开展抽查工作。
同时,各班建立了完善的晨、午检及动态监测制度,由班主任时刻密切关注学生的体温变化,丝毫不敢放松警惕。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始终秉持着 “宁愿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的谨慎原则。
正因如此,无论是上级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还是学生及其家长,每一个人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神经紧绷如弦。
每天 24 小时,大家都处于高度的精神集中与紧张状态,甚至不少人连在睡梦中都依然牵挂着疫情防控工作。
除了构建三道防线严密监测学生体温,学校还将全面消毒工作作为防疫的重要举措,每日严格执行。
校园内的公共区域,如操场、厕所、楼梯、走廊等,由学校总务处组织专业的消杀队伍进行全方位消毒。
而班级的消毒工作,则主要由班科任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每个班级的讲台旁都会放置一盆消毒水和免洗消毒液,学生每次进入教室时,都需进行洗手消毒,确保双手清洁。
高年级的班主任会每日安排学生进行值日工作,学生们依照学校精心制定的消毒指南,数次自行调配消毒液,对教室的地面、桌椅、门窗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擦拭与清洁。
低年级的班主任则往往亲力亲为,与科任教师一同承担起教室消毒的重任,力求做到不留任何一处卫生死角。
在这个全民齐心抗疫的特殊时期,校园里弥漫的不仅有清新的花香,还时常交织着浓浓的消毒水味。
起初,不少人会因这刺鼻的味道而感到呼吸不畅、喉咙疼痛不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适应了这种味道,就如同久处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一般,不适感也渐渐消失。
防疫期间,总务处领导和班主任无疑是最为忙碌的群体。
教育部门与防疫部门要求学校严格执行 “零汇报” 制度,明确规定每天下午 3 时前必须上报请假缺勤、身体异常学生的详细情况。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精准、及时地收集、统计并上报相关数据,总务处要求全体班主任提前半小时在指定的微信工作群内填写并提交电子调查表,同时附上相关的证明材料。
由于此次防疫工作意义重大,已上升到政治高度,每位班主任都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
他们全力以赴,确保每一项数据真实可靠,绝无半点虚假。
因此,有时为了核实请假在家学生的具体情况,班主任往往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与家长沟通,一项一项地仔细核对,并要求家长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