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小说的世界大多是虚构的,只是在比较引人误解的,提及现实的情况去虚构,会不会有些不道德呢?
我原以为麻风病或者类麻风病是一个由危转安,算得上是皆大欢喜的一个结局,主人公并没有那么糟糕,他侥幸捡回一条命,没有得让人感觉糟糕,后期会变成丑陋怪物的麻风病,类麻风并不是可怕疾病,它没有传染性,只会让皮肤变白,难道是上个世纪的病理研究没有那样周全?
反正小说里的信息被豆包否认了,查了一下百度,和小说里的信息依然对不上,不只有麻风病危险,类麻风也具有传染性,主要的传染途径是飞沫传播。
顺着资料查过去,发现了一个悲哀的故事,还有一首悲哀的诗。
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庭无众木,惟有病梨一树,围才树握,高仅盈丈,花实憔悴,似不任乎岁寒。枝叶零丁,才有意乎朝暮。
这一段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悲哀的,以景映人,似乎是一种已经陷入绝望,无力挣扎,也无力回天的一种悲凉状态,接受了冷寒的事实,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哀戚起来,人与景融为一体,彻底陷入了至死之前的那抹沉寂。
AI解释:咸亨四年,我卧病于长安光德坊官舍……院中唯有一棵病梨树,树干纤弱不足一握,高不过一丈,花果凋敝难耐严寒,枝叶稀疏难掩暮色苍凉。
创作背景:卢照邻因患风疾独居鄱(po二声,备注是因为我不认识。)阳公主旧宅,借梨树病态隐喻自身久病困境,彼时名医孙思邈随驾离京,加深其孤独感悟。
核心主题:以草木荣枯对比揭示生命无常,引入孙思邈“神情甚茂”,形成命运悖论,最终以庄子齐物思想消解生死焦虑。
这个作品的名字叫作病梨树赋,这个作者的人生经历,我称为冤种人生,如果所查文献资料属实,他就妥妥一大冤种。
在公元670年的时候,孙思邈曾遇到了一个身患麻风病的患者。这位患者便是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一代文学大师。
此时的卢照邻不过30多岁,已然名气颇丰,但是之前因为被人陷害入狱,不小心在牢里感染了麻风,并且将自己患病的感受写成一篇文章,叫做病梨树赋。
此时的孙思邈已经90岁了,可以说是当时中医的大成者,在此之前已经治疗了600多位麻风病人,其中有1/10完全康复。然而就算如此,在孙思邈精心的治疗下,卢照邻依旧没有一丝好转,最后彻底绝望,选择了了却此生。
资料里有长寿老人孙思邈画像剧照,可是没有这个冤种照片,也许当时时势复杂,所以倒霉孩子走了倒霉人生。
这些资料同小说里寥寥几笔提到的麻风病相关内容,不同之处比较多,明明只是看小说,不应该去深究一些细节,毕竟人家也只是几笔带过。
纯纯娱乐小说可以提前备注,不可代入现实,一切仅供情节需要。如果想要寓教于乐的过程增添一些可考究的实用知识,可以把参考文献一并贴上,但是不要贴入正文,太过影响阅读体验,可以贴到故事结束后的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