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星际航行的“孤独与热闹”
书名:星尘航线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9405字 发布时间:2025-08-22

第九章:星际航行的“孤独与热闹”

 

“星尘号”的光帆在星际空间中展开时,像一片被星光镀亮的银色巨翼,在绝对黑暗里划出柔和的弧度。碳纳米管材质的帆面薄如蝉翼,厚度仅0.01毫米——比人类的发丝还薄三倍,却能承受每秒30公里的星际尘埃撞击。帆面边缘泛着的淡淡蓝光,是光子与帆面晶格碰撞时释放的能量辉光,那抹蓝不刺眼,却足够醒目,成了这片虚无中唯一的动态标识,像宇宙给飞船系上的丝带。

 

林野站在舰桥的观测窗前,指尖在冷硬的控制屏上滑动,调出飞船的实时速度:0.31倍光速。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高挺的鼻梁两侧,眼底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刚结束浅休眠的他,眼角还有未完全褪去的红血丝。这个速度意味着他们能在13年后抵达半人马座α星,但也意味着,接下来的4700多个日夜,他们要在这片连星光都稀疏的虚无中度过。他抬手按了按领口的银色徽章,那是祖父留下的火星基地纪念章,金属触感总能让他稍稍安心。

 

休眠舱区域的走廊总是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金属地板反射着两侧舱体的淡蓝色指示灯,灯光依次亮起又熄灭,映着林野的身影在地面上拉长、缩短,像被时间反复拉扯。1200名殖民者和80%的船员已进入深度休眠,他们躺在注满淡绿色营养液的透明舱体中,身体被低温维持在-5℃,皮肤泛着近乎透明的苍白。舱体外侧的生命体征显示屏上,绿色的波形像平静的湖面,偶尔泛起微小的涟漪——那是心脏在缓慢跳动的证明,每一次起伏都在与星际时间对抗。

 

“舰长,休眠舱-03至-06组参数正常,心率、血压均在安全阈值内。”通讯器里传来护士长周兰的声音,她穿着白色的医护服,头发利落地盘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正拿着平板在休眠舱之间穿梭,手指时不时在屏幕上轻点,“就是老陈的营养液消耗比预期快了0.5%,我已经调整了输注速率,应该没问题。”

 

林野点点头,目光扫过一排排休眠舱,最终停在编号“休眠舱-07”上。舱体侧面还留着一道5厘米长的浅浅划痕,是20年前火星基地供氧故障时,祖父林建国用扳手撬开舱门留下的。那时他才18岁,隔着观察窗看着祖父在浓烟中跪在舱门前,手臂青筋暴起地拧动扳手,那道划痕从此成了家族的“勋章”。“爷爷,我们正在朝着你当年画在星图上的恒星飞去。”他轻声说,指尖轻轻碰了碰冰凉的舱体,仿佛能透过金属感受到祖父掌心的温度,“这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核心船员的值守采用“6个月轮换制”,20人分成4组,每组负责6个月的飞船维护,其余时间则进入“浅休眠”。浅休眠舱的温度维持在15℃,船员的意识处于半清醒状态——既能在紧急情况时30秒内完全苏醒,又能将身体的能量消耗降至最低,相当于“给生命按下慢放键”。林野的第一班值守从检查光帆推进系统开始,他换上轻便的舱外作业服,银灰色的面料贴合身形,领口处绣着他的名字缩写“LY”。通过气闸时,泄压的“嘶嘶”声在狭小空间里回荡,直到进入光帆控制室,声音才被厚重的隔音门隔绝。

 

这里是飞船的“动力大脑”,墙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传感器,红色、绿色的指示灯像星星一样闪烁。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一条蓝色的河流,记录着光帆每一秒的状态——偏转角、捕获效率、涂层完整性,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飞船的安危。林野刚戴上监测手套,通讯器里就传来艾拉的声音,带着一丝刚睡醒的沙哑:“舰长,光帆当前偏转角3.2度,光子捕获效率98.7%,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不过——”

 

他顿了顿,林野能想象到艾拉此刻的模样:坐在指挥台后,浅棕色的卷发有些凌乱地搭在肩头,战术眼镜滑到鼻尖,正伸手去够桌上的保温杯。果不其然,下一秒就传来杯子碰撞的轻响,接着是艾拉的轻笑:“抱歉,刚碰倒了水杯。言归正传,星际尘埃探测器发现,前方1.2光年处有一片密度较高的尘埃云,直径约0.5光年,云内尘埃颗粒的平均速度达每秒50公里——比咱们之前遇到的任何一片都快。若直接穿过,光帆表面的碳纳米管涂层可能会被划伤,推进效率至少下降15%。”

 

林野调出尘埃云的扫描图像,手指在屏幕上放大——一片淡灰色的云雾在黑暗中弥漫,像一块被揉皱的毛玻璃,内部隐约能看到细碎的光点,那是被遥远恒星照亮的尘埃颗粒,每一颗都像隐藏的子弹。“计算规避航线,绕开尘埃云核心区域,从边缘密度最低的区域穿过。”他对着通讯器说,手指在控制屏上划出一条平滑的弧线,“同时启动光帆的备用防护层,将碳纳米管涂层的厚度增加50%,再让机械师组加装临时缓冲网——赵磊和马克应该刚醒,让他们带着钛合金网片去光帆维护舱,务必在2小时内完成安装。”

 

“收到!”艾拉的声音立刻变得清醒,“我这就通知赵磊,顺便让厨房准备点热粥——浅休眠醒来喝碗粥,浑身都舒服。”

 

调整航线花了整整3天。这期间,林野和艾拉轮流值守,每小时校准一次飞船姿态。赵磊和马克则在光帆维护舱里忙得满头大汗——赵磊是个高大的东北汉子,皮肤黝黑,胳膊上的肌肉线条分明,正用扳手固定缓冲网的支架;马克个子稍矮,圆脸上架着黑框眼镜,手指灵活地给网片接缝处涂密封胶,眼镜片上沾了不少银色的金属粉末。

 

“舰长,缓冲网安装完毕,测试无泄漏!”第三天清晨,赵磊的声音带着疲惫,却格外响亮,“咱们这网片够结实,就算有尘埃撞上来,也能挡个八九成!”

 

林野松了口气,靠在指挥台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罐——这是他从地球带来的最后一罐阿拉比卡咖啡豆,罐身印着祖父生前最爱的咖啡庄园标志。合成咖啡机嗡嗡运转时,浓郁的焦香渐渐弥漫开来,比飞船自带的合成咖啡香得多。林野想起地球老家的阳台,祖父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搪瓷杯,看着远处的日出,说:“咖啡的香气里,藏着生活的温度,不管走多远,都别丢了这份温度。”

 

“好香啊!”艾拉凑过来,鼻尖动了动,浅棕色的战术服袖口沾着一点咖啡渍——那是昨天调试设备时不小心洒的,她还没来得及清洗,“每次喝到这个,都觉得星际航行也没那么难熬。对了,生态舱的番茄熟了,索菲亚刚才在通讯里说,今天中午可以做番茄炒蛋——咱们现在在3光年外的太空里,居然能吃到地球的家常菜,想想都觉得神奇。”

 

“你这咖啡渍再不洗,就要永远留在衣服上了。”林野笑着递过一杯咖啡,看着艾拉接过杯子时,指尖不小心碰到杯壁,又慌忙缩回去的模样——她总是这样,看似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得很。

 

生态舱是“星尘号”上最热闹的地方,也是船员们的“精神绿洲”。这个占地500平方米的人工生物圈,用透明的聚碳酸酯材料搭建而成,阳光透过顶部的LED灯洒进来——白天是温暖的橙黄色,模拟北纬30度的日照角度,连光线的强度都和地球正午时一致;夜晚则切换成柔和的蓝紫色,还原地球的月光,偶尔还会“飘”过几朵人工制造的“云”,让整个舱体更像地球的森林。

 

地面上,小麦、水稻、番茄、生菜等20多种植物整齐地种在营养液槽里,翠绿的藤蔓顺着金属支架爬上穹顶,结出一串串翠绿的黄瓜和紫色的茄子,有的茄子还沾着细小的绒毛。角落里的小溪潺潺流过鹅卵石,溪水来自飞船的水循环系统,经过多层净化后,清澈得能看到水底的砂石,不仅能灌溉植物,还能供动物饮用。几只白羽鸡在草丛间踱步,偶尔发出“咯咯”的叫声,红色的鸡冠在绿色中格外显眼;兔子则在兔笼里啃着胡萝卜,三瓣嘴一动一动的,胡须抖个不停,整个生态舱充满了生机,连空气里都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让人忘了自己身处太空。

 

林野走进生态舱时,索菲亚正蹲在番茄架下,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果实。她穿着白色的科研服,衣服下摆沾了不少泥土,浅金色的头发用一根蓝色发绳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衬得她原本就白皙的皮肤更像瓷娃娃。她的手指纤细,碰到番茄时会轻轻捏一下,确认成熟度,嘴角始终扬着浅浅的笑容,连眼睛都弯成了月牙。

 

“舰长,你来的正好!”索菲亚举起手中的番茄,果实红彤彤的,表面还挂着水珠,在灯光下像一颗小小的太阳,“这些番茄比地球上的还甜,我们精确控制了光照时间——每天12小时,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05%,昼夜温差刚好10℃,糖分积累得特别充分。你尝尝?”

 

林野接过番茄,用衣角擦了擦表面的水珠,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液在口腔中炸开,带着阳光的味道,让他瞬间想起地球超市里,母亲挑了半天的新鲜番茄。“确实甜。”他笑着说,目光扫过生态舱的另一侧,“那几株水稻长得不错,稻穗都开始泛黄了,什么时候能收获?”

 

“大概还要一个月。”索菲亚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指尖还沾着一点绿色的汁液,她指着不远处的试验田,那里种着几株矮小的茶树,叶子嫩绿,“我们还在尝试种植茶树,目前只长出了5厘米高的嫩芽,但已经能检测到茶多酚的含量了——再过几个月,咱们就能喝到新鲜的绿茶,不用再喝合成茶包了。对了,生态舱的蜜蜂昨天产了第一罐蜂蜜,大概200克,我尝了一点,带着花香,晚上加在面包里肯定好吃。”

 

“那可得留点给我,我浅休眠醒来就想吃点甜的。”林野还没说话,身后就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是刚进来的生物学家李薇。她扎着高马尾,发尾有点卷,穿着粉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记录板,“索菲亚姐,刚才我看兔子好像有点蔫,是不是饲料不够了?我再去仓库拿点胡萝卜过来。”

 

“不用,我早上刚加过。”索菲亚笑着摇头,“可能是天热了,我把生态舱的温度调低1℃试试。对了,李薇,你上次说的生菜蚜虫,解决了吗?”

 

“解决啦!”李薇举起记录板,上面贴着一张蚜虫的照片,“我在生菜旁边种了点薄荷,蚜虫讨厌薄荷的味道,现在都跑光了。”

 

生态舱的角落里,机械师马克正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块银色的金属碎片,专注地打磨着什么。他的膝盖上放着一个旧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型号的扳手和锉刀,有的工具手柄都被磨得发亮。旁边的展示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红色的火星上,用黑色马克笔勾勒出奥林帕斯山的轮廓,连山峰的高度比例都精确无误;蓝色的地球模型上,贴着一层薄薄的绿色“植被”,那是用废弃的布料剪的,边缘还能看到不规则的毛边;土星的光环则是用透明的塑料片做的,轻轻一碰就会转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马克,又在做模型了?”林野走过去,发现他正在打磨一个淡蓝色的球体,表面已经能看到淡淡的纹路,像是行星的经纬线。

 

马克抬起头,圆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手指上还沾着银色的金属粉末,眼镜片反射着生态舱的灯光:“是啊,舰长。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已经做好了,现在想做半人马座α星的模型——你看,这是用飞船外壳的废弃金属做的,轻便还耐用,就算在失重环境下也不会飘走。”他放下锉刀,拿起展示架上的火星模型,递给林野,“这个是按照1:100000000的比例做的,上面的每一座山、每一条峡谷,都是对照‘好奇号’传回来的火星地图画的。等咱们到了半人马座α星,我就把这些模型送给那里的孩子们,让他们也知道太阳系有哪些行星,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

 

林野接过火星模型,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路,能感受到手工打磨的粗糙质感,心中泛起一阵温暖。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祖父也曾用橡皮泥捏过行星模型,虽然粗糙,却让他对宇宙产生了最初的向往。“做得真不错。”林野把模型还给马克,“等抵达目的地,我帮你一起送给孩子们。”

 

马克眼睛一亮,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晕:“真的吗?那太好了!我还担心孩子们会不喜欢呢。”

 

星图室是船员们的另一个“秘密基地”。这里的全息投影设备能实时显示飞船周围100光年内的星空,只要挥一挥手,就能将星图放大或缩小,标记感兴趣的天体。舱体的墙壁是黑色的,让全息投影的星光更显明亮,像真的置身于宇宙中。艾拉最喜欢在这里待着,她常常花几个小时,在密密麻麻的星点中寻找尚未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的恒星,然后给它们起上临时的名字——“小橘灯”是一颗橙红色的恒星,因为它的光芒像小时候家里的台灯;“蓝水滴”是一颗蓝色的白矮星,体积小却异常明亮;“萤火虫”则是一颗变星,亮度会随着时间变化,像在黑暗中闪烁的萤火虫。

 

“舰长,你快来看!”一天下午,艾拉突然冲进舰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她的战术眼镜滑到了鼻尖,浅棕色的卷发有些凌乱,拉着林野的胳膊就往星图室跑,“我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编号HD 219134 b,距离咱们约21光年,处于恒星的宜居带内!”

 

林野被她拉着,能感受到她手心的温度,还有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指尖。走进星图室,全息投影正显示着一片星空,艾拉伸手在空中一点,一颗蓝色的行星立刻放大,出现在两人眼前——它正围绕着一颗橙黄色的恒星旋转,表面隐约能看到白色的云层,像地球被一层薄纱包裹着,美得让人窒息。

 

“你看,它的质量是地球的1.6倍,半径约为地球的1.2倍,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1.3倍,平均温度约28℃。”艾拉调出详细的参数表,手指在空中快速滑动,屏幕上的数据流不断切换,“最关键的是,大气中检测到了氧气和甲烷的痕迹,浓度分别是21%和0.0001%,和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特别像,很可能存在液态水!”

 

她转过身,眼睛亮晶晶的,像盛着星光:“舰长,如果咱们有足够的燃料,真想改变航线去看看——说不定那里已经孕育出生命了,比如像生态舱一样的森林,或者更复杂的生物。你说,那里会不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智慧生物,也在观测星空,也在寻找其他的‘地球’?”

 

林野看着那颗在星图上闪烁的蓝色光点,心中泛起一丝期待。他想起祖父曾说过,宇宙这么大,不可能只有地球有生命,人类终有一天会找到“宇宙邻居”。但他也知道,“星尘号”的任务是在半人马座α星建立殖民基地,改变航线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反物质燃料,还可能延误殖民计划——1200名休眠的殖民者,还在等着在新家园醒来。

 

“先标记下来。”林野伸出手指,在星图上轻轻一点,为这颗行星添加了“待探索”的标签,旁边还备注了“希望星”三个字——那是艾拉起的名字,“等我们完成半人马座α星的任务,返回太阳系时,就向地球联邦申请改变航线,去拜访这颗‘蓝色邻居’。到时候,咱们亲自驾驶探测器,去看看它的表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看看那里有没有你说的智慧生物。”

 

艾拉点点头,目光依旧停留在那颗行星上,嘴角扬着满足的笑容:“我已经把它的参数都记录下来了,还写了一篇初步的分析报告,等通讯链路稳定时,就传回地球。说不定地球联邦会提前派飞船去探测,到时候咱们还能收到他们的探测数据呢!”

 

星际航行的日子,像一条漫长而平静的河流,没有波澜,却也藏着许多“小确幸”。可能是生态舱里新开出的一朵向日葵,花瓣朝着LED灯的方向生长,金黄的花盘像个小太阳;可能是星图上发现的一颗新行星,哪怕暂时无法抵达,也能让艾拉兴奋地拉着所有人分享;可能是浅休眠醒来后,周兰递来的一杯热蜂蜜水,温度刚好能暖到心里,她还会笑着说“刚从生态舱拿的蜂蜜,多喝点对身体好”;也可能是马克新做好的一个行星模型,他会悄悄放在每个人的休息室门口,模型底座上还会刻上对方的名字——给林野的地球模型底座刻着“守护”,给艾拉的“希望星”模型刻着“探索”,给索菲亚的火星模型刻着“生机”。

这些微小的美好,像散落在星际旅程中的星光,一点点拼凑出“星尘号”的温度。林野常常在深夜来到舰桥的观测窗前,此时飞船正以0.3倍光速飞行,舷窗外的星空因相对论效应发生了奇妙变化——前方的恒星光芒被压缩成淡蓝色的光带,像一条通往未来的隧道,光带边缘还泛着细碎的光斑;后方的恒星则变成了暗红色,像被拉长的记忆,缓慢地在黑暗中闪烁;星际尘埃在飞船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一道道淡淡的光迹,有的像丝带,有的像溪流,在黑暗中静静流淌,构成了独属于星际航行的“星河”。

他从口袋里掏出祖父的黄铜相框,相框边缘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照片上,祖父林建国穿着白色航天服,站在火星基地的红色沙砾上,笑容爽朗,背景里的奥林帕斯山隐约可见。林野把相框放在观测窗旁,让祖父的目光“望”向远处的星空:“爷爷,今天艾拉发现了一颗新的宜居行星,马克又做好了两个行星模型,生态舱的水稻快熟了……我们都在好好走你当年想走的路,你看,前面的半人马座α星,是不是越来越亮了?”

相框的金属边框在冷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林野指尖摩挲着相框,想起小时候祖父教他认星图的场景——老人用粗糙的手指在星图上划过,说“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故事,人类的故事,要靠自己一步步写在星空里”。如今,他正带着1200个沉睡的梦想,把人类的故事写向更远的宇宙。

“又在想爷爷了?”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艾拉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过来,浅棕色的卷发用发夹别在耳后,露出小巧的耳垂,“周兰说睡前喝热牛奶能睡得好,我刚从厨房拿的,还加了点生态舱的蜂蜜。”

林野接过牛奶,杯壁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暖得让人安心。“嗯,想起他教我认星图的时候了。”他轻声说,目光依旧落在舷窗外,“那时候总觉得宇宙很远,现在才发现,走起来也没那么难。”

“是不难,但也不容易。”艾拉靠在观测窗的另一侧,小口喝着牛奶,“昨天赵磊在维护光帆时,手套不小心划破了个小口,还好他反应快,及时退回了气闸,不然就危险了。马克还特意用废弃的钛合金给赵磊做了个防护手套的备用夹层,说下次再出任务就不怕划伤了。”

林野点点头,他知道赵磊的性子——总是冲在最前面,上次调试反物质引擎,也是他第一个钻进狭窄的引擎舱,待了整整8个小时,出来时脸上还沾着油污,却笑着说“搞定了,放心飞”。“明天我去看看赵磊,顺便检查下备用防护夹层的质量。”林野说,“对了,你浅休眠醒来后的身体检查做了吗?周兰说你的心率有点偏低,让你多注意休息。”

“做啦,周兰姐盯着我测完的。”艾拉吐了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她还说要是我再熬夜看星图,就把我的星图权限关了半天——不过她最后还是给了我一包坚果,说熬夜的时候吃,别饿肚子。”

两人相视一笑,舰桥里只剩下引擎的低沉轰鸣和牛奶杯偶尔碰撞的轻响。远处的半人马座α星已经能看到模糊的轮廓,三颗恒星相互环绕,像三个亲密的伙伴,在黑暗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还有多久才能到?”一次浅休眠醒来,艾拉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林野身边,声音带着刚苏醒的沙哑。她身上穿着浅紫色的卡通睡衣,上面印着小小的行星图案,头发乱糟糟的,额前的碎发翘了起来,像一只刚睡醒的小猫。

林野调出星图上的倒计时,屏幕上的数字清晰地显示着:“3年7个月12天”。他伸手帮艾拉把翘起来的碎发捋到耳后,动作自然得像家人:“很快了。你看——”他指着屏幕上那颗越来越亮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α星的光芒已经比我们出发时强了20%,A星的橙黄色光、B星的淡黄色光、C星的暗红色光,现在都能分辨出轮廓了。我们的目标行星α星b,就在A星的宜居带里,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定能直接看到它的大气反光。”

艾拉凑到屏幕前,眼睛瞪得圆圆的,手指轻轻点在屏幕上α星b的位置:“真想快点看到那里的行星表面。不知道那里的土壤是什么颜色?是像地球一样的棕色,还是像火星一样的红色?有没有像生态舱一样的森林?会不会有会发光的植物?比如晚上会亮的小草,或者能发出蓝色光芒的花?”

她越说越兴奋,语速也快了起来:“还有外星人!你说他们长什么样子?会不会和我们一样有两只眼睛、两只手?还是像科幻电影里那样,有大大的脑袋和细细的四肢?他们会不会也喜欢喝咖啡,也会在星图上标记感兴趣的星星?说不定他们早就发现我们了,正在星球上等着我们呢!”

林野看着艾拉眼里闪烁的光芒,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那时他也总缠着祖父问“外星人长什么样”“宇宙的尽头有什么”。他笑着拍了拍艾拉的肩膀:“很快就能知道了。不过在那之前,咱们得先把‘星尘号’守护好,把休眠的同伴们平安带到新家园。你想啊,等他们醒来,第一眼看到α星b的阳光,第一脚踩在那里的土地上,肯定会觉得这十几年的等待都值得。”

艾拉重重地点头,握紧了拳头:“对!我会好好监测星图,再也不熬夜了,保证不会错过任何可能的危险。赵磊和马克会维护好飞船,索菲亚和李薇会照顾好生态舱,周兰姐会守护好休眠的同伴们——我们一定能平安抵达!”

就在这时,全舰通讯器突然响起,索菲亚欢快的声音传遍每个角落,还夹杂着轻微的水流声和鸡叫声:“大家注意!注意!生态舱的第一茬水稻成熟啦!金黄色的稻穗特别饱满,刚才李薇尝了一粒生米,说比地球的大米还香!晚上七点,所有人都来生态舱集合,咱们一起收割水稻,吃米饭配番茄炒蛋,还有蜂蜜面包和新鲜的生菜沙拉——咱们今天庆祝‘太空丰收节’!”

通讯器里还传来李薇的补充声,带着一丝雀跃:“还有还有!咱们养的白羽鸡昨天生了三个蛋,索菲亚姐说晚上给大家做茶叶蛋!用的是咱们刚长出来的茶树叶煮的,肯定特别香!”

舰桥里的两人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期待。林野关掉星图,艾拉则快速整理好指挥台的文件,两人并肩朝着生态舱的方向走去。走廊两侧的休眠舱指示灯依旧亮着,淡蓝色的光芒像一排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身影——有的休眠舱里,殖民者的手指轻轻动了一下,仿佛也能感受到舱外的热闹。

生态舱里早已一片忙碌。索菲亚和李薇正站在水稻田边,手里拿着小小的镰刀,小心翼翼地割着稻穗,金色的稻穗落在竹筐里,发出“沙沙”的轻响;赵磊挽着袖子,帮马克搭建临时的打谷架,他力气大,几下就把木质支架固定好了,马克则在旁边递钉子,时不时还会用袖子擦一下额头上的汗;周兰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一个竹篮,正在剥新鲜的鸡蛋,准备晚上煮茶叶蛋,她还会时不时抬头叮嘱大家:“小心点,别割到手,也别碰坏旁边的生菜。”

“舰长,你来得正好!”索菲亚看到林野,笑着举起手中的稻穗,“你看这稻穗,每一粒都特别饱满,咱们晚上能煮满满一锅米饭!”

林野走过去,接过稻穗轻轻揉搓,金黄的米粒从稻壳里掉出来,落在手心里,带着淡淡的米香。“真不错。”他笑着说,“大家辛苦了,今天好好庆祝,明天再继续整理收获的粮食。”

“不辛苦!”马克举起手中的锤子,大声说,“能在太空里收割水稻,这可是人类第一次!等咱们到了α星b,肯定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艾拉已经跑到生菜田边,帮李薇摘生菜,两人时不时会因为一片特别大的生菜笑出声;周兰把剥好的鸡蛋放进锅里,加入茶叶和蜂蜜,锅里很快就飘出了淡淡的茶香;赵磊则在打谷架旁试了试,用木槌轻轻敲打稻穗,米粒纷纷落下,他还笑着说“这比修引擎简单多了”。

生态舱的LED灯渐渐切换成暖黄色,模拟着地球黄昏的光线。大家围坐在临时搭建的长桌旁,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米饭、番茄炒蛋、茶叶蛋、蜂蜜面包和生菜沙拉,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大家的笑声。周兰给每个人盛了一碗米饭,索菲亚把番茄炒蛋推到中间,艾拉则给大家分发蜂蜜面包,马克还拿出了自己做的“太阳系行星饼干”——用不同颜色的面团做成行星的形状,地球是蓝绿色,火星是红色,“希望星”是淡蓝色。

“来,干杯!”林野举起装着蜂蜜水的杯子,“为了我们的第一次太空丰收,为了接下来的旅程,也为了我们终将抵达的半人马座α星!”

“干杯!”所有人都举起杯子,杯子碰撞的轻响在生态舱里回荡,与植物的“沙沙”声、动物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星际航行中最温暖的旋律。

夜色渐深,生态舱的灯光切换成蓝紫色的“月光”。大家收拾好餐具后,坐在田边聊天——艾拉给大家讲“希望星”的参数,索菲亚和李薇讨论下次要种什么蔬菜,马克说要给每个人做一个α星b的模型,赵磊则计划着下次维护光帆时,要多检查几遍缓冲网,周兰还在惦记着明天要给休眠的同伴们做一次全面的身体参数校准。

林野看着身边热闹的场景,又望向舷窗外的星空——半人马座α星的光芒越来越亮,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他知道,接下来的3年里,还会有漫长的等待,还会有孤独的深夜,还会有未知的挑战,但只要身边有这些同伴,有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热闹”,他们就能带着1200个沉睡的梦想,带着祖父的期待,带着人类对宇宙的向往,稳稳地飞向那个遥远的家园。

“星尘号”的光帆在黑暗中继续展开,像一片永不疲倦的翅膀。引擎的轰鸣依旧低沉,生态舱的植物依旧生长,星图上的“希望星”依旧闪烁,而那颗遥远的恒星系统,正一点点变得清晰,等待着人类的到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星尘航线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