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地热电站的启动与未知信号1
“星尘号”的早间播报刚响起第一声电子音,李薇的指尖就轻轻贴在了培养罐的高硼硅玻璃壁上——微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罐内淡乳白色的菌膜像一层细腻的丝绸,覆盖在营养液表面,气泡正以每秒3次的稳定频率从菌膜下冒起,连成一串永不间断的微型珍珠,缓缓浮向液面破裂。检测仪屏幕上,“氢甲烷产量:每小时120立方米”的绿色数值在冷光下格外醒目,她俯身贴近罐口,鼻尖几乎碰到玻璃,隐约能听到气体顺着钛合金导管流动的“嘶嘶”声,这细微的声响,是她连续72小时守在实验室、喝了11杯冷掉的合成咖啡后,最让人心安的声音。
“菌株连续72小时稳定,代谢产物中未检测到毒素前体,氢甲烷转化率维持92%,符合批量投产标准。”李薇在实验日志的电子档上敲下这段文字,指尖还悬在回车键上,通讯器突然“嘀”地一声亮起,林野带着笑意的声音传了出来:“李薇,来舰桥一趟,给你看份‘能源大礼’——保证让你觉得这三天没白熬。”
舰桥的自动门向两侧缓缓滑开时,淡蓝色的主屏幕正占据着整面观景墙。地热电站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中央缓慢旋转,银白色的钛合金支架交错纵横,像被定格的星河;黑色的地热导管从冰层下蜿蜒延伸,管壁上标注着“耐高温陶瓷涂层”的绿色标识,最终接入电站中央的圆形反应舱,反应舱外侧缠绕着螺旋状的散热片,模型右下角的进度条已经稳稳停在90%,末端闪烁着代表“正常”的绿色光点。
王浩站在屏幕前,手里握着一支银色激光笔,笔杆上还沾着昨晚绘制地质图时的蓝色墨水痕迹。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银边眼镜,将激光笔的红点落在电站外围的防护网区域:“我们在电站半径50米范围内加了四层碳纳米管防护网,每层间距50厘米,最外层还裹了0.3厘米厚的氧化锆陶瓷板,既能抵御小型陨石撞击,又能防止冰层坍塌时的碎石砸坏设备。”他顿了顿,激光点移到地基处,“地基下埋了1.2米厚的抗震缓冲装置,是用‘希望之星’本土的玄武岩纤维混合地球的镍钛记忆合金制成的,我做过模拟测试,1.5赫兹以下的地质振动都能被完全吸收,就算温泉区再发生小范围震动,电站核心部件也不会受影响。”
林野从控制台拿起一份烫金封面的报告,封面上“地热电站能源供应方案”几个字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走过来将报告递给李薇,指尖划过封面的纹路:“等电站启动,我们就能彻底和反物质燃料说再见了——那玩意儿不仅储备有限,每次加注还得让周明和刘晓穿着防护服在停泊港待两小时,太折腾。”他指着屏幕上突然弹出的能源分配图,三条绿色的线条从电站延伸出去,“你看,一股流向农业区,给恒温系统和灌溉设备供电;一股接入船员生活区,以后宿舍的灯不用再靠应急电源苟着,还能开加热器喝口热的;还有一股通向‘星尘号’的休眠舱,为后续船员苏醒的生命维持系统做准备。”
“对了,你培育的‘希望草’有好消息。”林野的手指在屏幕上轻点,画面切换到农业区的实时监控——翠绿的幼苗已经长到15厘米高,叶片边缘的紫晕比一周前更鲜亮,部分幼苗的基部还冒出了细小的分蘖芽,“张雅昨天下午去检测,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达到了4.2毫克/克,比地球种植的冬小麦还高0.8毫克。她估摸着再过一个月就能收第一批种子,到时候我们可以在农业区划出一小块试验田,试试种番茄和土豆——总不能一直吃合成营养剂,你上次不是还说想念番茄炒蛋的味道吗?”
李薇翻着报告,指尖划过“氢甲烷输送管道压力测试合格”的字样,嘴角忍不住上扬。就在这时,索菲亚抱着一台银灰色的便携式检测仪匆匆走进来,检测仪的屏幕亮着,淡蓝色的蛋白质结构模型在上面缓慢旋转。她的头发有些凌乱,原本别在白大褂领口的银色钢笔滑到了袖口,露出笔帽上刻着的“SOFIA”字样,她的眉头拧成一个结,语气带着明显的疑惑:“林舰长,我刚才给‘星甲烷菌’做代谢产物分析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荧光蛋白质。”
索菲亚将检测仪放在控制台的凹槽里,手指在屏幕上放大模型——能清晰看到蛋白质的氨基酸链呈螺旋状缠绕,链上点缀着三个淡紫色的活性位点,像三颗嵌在链条上的小宝石:“我对比了‘希望之星’所有已知本土生物的基因库,从黑色植物到裂谷区的微生物,没有任何一段序列能和它匹配;反而和地球马里亚纳海沟热泉里的‘深海嗜热菌’有30%的相似度,尤其是活性位点的氨基酸排列,几乎一模一样。”她按下检测仪的“荧光模拟”键,屏幕上的蛋白质模型突然发出淡蓝色的光芒,“更奇怪的是,这种蛋白质在低于10℃的环境下,会发出450纳米的蓝光,而且光强会随着周围电磁信号的变化而波动,像是在传递某种信息。”
林野的手指轻轻敲击控制台的金属表面,发出“嗒嗒”的轻响,他的目光落在屏幕上的蛋白质模型上:“会不会是基因编辑时,不小心混入了地球微生物的片段?比如实验器材消毒不彻底?”
“绝对不可能。”李薇立刻摇头,她快步走到旁边的副控制台,调出基因编辑的原始记录。屏幕上跳出一串绿色的碱基序列,序列旁标注着“黑色植物基因锚定片段”的注释:“我们用的‘星甲烷菌’原始菌株是在裂谷区300米深的热泉里采集的,当时用无菌采样管密封,运回实验室后直接放进了-80℃的低温储存柜。编辑时只导入了黑色植物的‘基因锚定片段’,全程在无菌隔离舱操作,隔离舱的空气都是经过三重过滤的,连地球的尘埃都进不去,更别说微生物片段了。”
“我可以作证。”索菲亚补充道,她调出自己的实验日志,“我反复核对了三次编辑日志,还重新对原始菌株和编辑后的菌株做了全基因组测序,两份测序结果对比,除了导入的锚定片段外,没有任何额外的碱基插入——这种蛋白质不是‘外来者’,更像是‘星甲烷菌’在基因组稳定后,自主合成的新物质。”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猜测,“或许是它适应‘希望之星’环境的一种新机制,又或者……它在通过这种蛋白质,和其他生物进行交流。”
“交流”两个字刚落,通讯器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电流声,电流声中夹杂着艾拉带着抑制不住兴奋的声音:“林舰长!这里是温泉区观测站!我们检测到异常的电磁信号!不是地质活动产生的杂乱信号,是规律的脉冲信号,频率稳定在0.8赫兹,每15秒就会出现一个峰值!”
林野立刻按下控制台中央的“信号同步”键,主屏幕瞬间切换——淡绿色的波形曲线在黑色背景上规律跳动,每15秒就会向上凸起一个尖锐的峰值,像一座按固定节奏起伏的小山,曲线下方的频率数值始终稳定在“0.8赫兹”,没有丝毫波动。“信号来源确定了吗?”他的声音瞬间变得严肃,手指不自觉地握紧了桌沿。
“确定了!在冰层下500米处,就在地热断层的核心区!”艾拉的声音里夹杂着寒风的呼啸,隐约还能听到观测站金属外壳被风吹得“哐当”作响,“我们试了五种不同频率的电波回应,从0.5赫兹到1.2赫兹,信号都没有变化,但强度一直在涨——从半小时前的0.1微特斯拉升到现在的0.3微特斯拉了,就像是……像是信号源在‘靠近’我们的观测站!”
王浩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立刻跳出温泉区的地质剖面图。红色标记点落在一片标注着“80℃液态地下水”的深蓝色区域,周围还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黄色圆点,代表着“星元素”矿脉。“那个区域我们之前探测过,温度太高,而且‘星元素’矿脉的磁场会干扰设备,当时以为只是普通的热泉区,没想到会有信号源。”他盯着屏幕,语气带着不确定,“会不会是‘希望之星’的本土生物?能发出这么规律的电磁信号,说不定有一定的智慧。”
“我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张雅抱着银色医疗箱走进舰桥,箱角的体温计还露着半截,显示屏上显示着“36.5℃”的数值。她的齐肩短发有些凌乱,应该是刚从医疗舱赶来,白大褂的口袋里还露出一张写着“休眠船员生命体征记录表”的纸片:“上次给黑色植物做根系检测时,我在土壤样本里也发现过微弱的电磁信号,当时以为是‘星元素’矿石摩擦产生的静电反应,没太在意。现在想想,可能是连锁反应——黑色植物、‘星甲烷菌’,还有这个信号源,说不定在通过电磁信号传递信息,就像地球生态系统里的食物链一样,它们之间也有某种联系。”
林野低头沉思了片刻,指尖在控制台上划出一串指令,屏幕上立刻弹出任务分配表:“艾拉,你和赵磊继续在观测站监测信号,每10分钟往舰桥传一次数据,重点记录脉冲强度和是否伴随次声波;索菲亚、李薇,你们立刻回实验室,做荧光蛋白质的电磁响应测试,看看它能不能和0.8赫兹的信号产生互动;王浩,你绘制信号源区域的三维地质图,标注出‘星元素’矿脉的分布和地下水流动方向,评估派探测艇下去的可行性。”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有任何异常,第一时间汇报,不要擅自行动。”
接下来的48小时,“星尘号”像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每个岗位都在高速运转。实验室里,索菲亚将荧光蛋白质溶解在无菌PBS缓冲液中,透明的溶液瞬间变成淡蓝色,像稀释后的天空;她戴着无菌手套,将溶液倒入培养皿,放在显微镜下,调整焦距至40倍——能看到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缓慢游动,发出微弱的蓝光。
李薇坐在旁边的电磁信号模拟器前,手指在控制屏上输入“0.8赫兹”的频率参数。当模拟器的探头贴近培养皿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淡蓝色的荧光突然“活”了过来,原本分散的光点顺着信号方向流动,连成一条闪烁的细线,随着脉冲强度增强,细线的亮度也逐渐变高,像一条被唤醒的光带。
“找到了!”索菲亚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她摘下手套,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发红,“我刚才调整了模拟器的频率,从0.7赫兹调到0.9赫兹,只有在0.8赫兹时,蛋白质才会有反应!这种蛋白质不是普通的代谢产物,是‘星甲烷菌’的‘信号接收器’!它在和冰层下的电磁信号互动!”
李薇立刻将测试数据导出,通过内部通讯传给艾拉。半小时后,艾拉的通讯再次响起,这次她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震惊:“李薇!我们把观测站的信号发射器频率调成蛋白质的荧光频率后,冰层下的信号变了!不再是单一的脉冲,变成了长短不一的片段,就像地球的摩尔斯电码!”
主屏幕上,新的信号图谱迅速取代了之前的波形。长脉冲和短脉冲按规律排列,长脉冲持续0.5秒,短脉冲持续0.2秒,每组信号由3个长脉冲和2个短脉冲组成,像一串等待破译的密码。王浩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弹出“希望之星”的元素周期表,他将“星元素”的同位素丰度(1.8倍于其他区域)设为密钥,逐一对应信号片段:“长脉冲对应的是‘星元素’(X),短脉冲对应的是硅(Si),你看这两组组合——X-Si-X-X-Si,对应到地质图上,指向的是……”他用鼠标点击地质图上的红色标记点,标记点沿着地下水脉快速移动,最终停在冰层下800米处的一个黑色洞穴入口,“这里是地热断层的最深处,之前因为‘星元素’磁场太强,无人机进去10米就失去信号了,我们一直没敢深入探查。”
“这肯定是智慧生物吧?”周明刚从运输艇的维护舱赶过来,防寒服的袖口还沾着冰晶,脸颊上有一道淡淡的划痕——是刚才检修推进器时被金属碎片划到的。他指着屏幕上的信号图谱,语气带着兴奋:“能发出规律信号,还能根据我们的频率调整回应,这不是智慧生物是什么?说不定‘希望之星’早就有文明了!”
张雅轻轻摇头,她打开医疗箱,取出一支装有紫色试剂的试管——这是她之前从黑色植物叶片中提取的抗毒素,试管壁上贴着“浓度0.5mg/ml”的标签:“不一定是智慧生物。地球的萤火虫靠荧光频率求偶,蜜蜂靠舞蹈的角度和次数传递蜜源位置,‘希望之星’的生物可能进化出了用电磁信号生存的能力。但我们必须小心——未知生物可能携带未知病原体,之前在黑色植物周围检测到的毒素,说不定就是某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一旦接触到船员,后果不堪设想。”
林野拍了拍手,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好了,现在不是争论是不是智慧生物的时候。明天一早,我、王浩、艾拉乘坐探测艇下去探查;李薇、索菲亚留在实验室,继续监测‘星甲烷菌’和信号的互动,一旦发现信号异常或菌株活性下降,立刻通知我们;张雅,你在温泉区观测站设立临时医疗点,准备好抗毒素、冻伤药膏和止血凝胶,再带两台便携式生命体征监测仪;周明、刘晓,你们负责探测艇的动力系统和通讯脐带缆,确保脐带缆能承受800米深度的拉力,通讯信号不能断。”
“林舰长,我也想一起去!”周明立刻举手,眼睛里满是期待,“探测艇的机械系统我最熟,万一出故障,我能及时维修。”
林野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不行,停泊港需要有人留守,而且你刚才检修推进器时受了伤,不适合下洞穴。这次探查风险未知,我们三个去就够了,你和刘晓守好后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周明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点了点头:“放心吧林舰长,我保证把探测艇的动力系统检查三遍,脐带缆也会用钛合金卡扣加固,绝对不会出问题!”
第二天凌晨3点,“希望之星”的北极还浸在淡紫色的夜色里。绿色的极光像一条流动的绸带,缠绕着冰原,偶尔有淡粉色的光带融入其中,在夜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林野、王浩和艾拉穿着厚重的防辐射宇航服,头盔的面罩上结着一层薄霜,他们弯腰钻进银灰色的探测艇——艇身只有小型运输艇的一半大,长约6米,宽2.5米,头部装着360度旋转的高强度探照灯,灯旁还配备了机械臂和样本采集器,尾部的脐带缆像一条银色的长蛇,一端连接着探测艇,另一端固定在观测站的信号塔上,缆线上每隔10米就有一个信号增强器。
“探测艇准备就绪,深度0米,通讯信号强度100%,动力输出100%,机械臂功能正常,样本采集器就绪。”周明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一丝电流声,“洞穴入口的冰层已经用激光切开,形成了一个直径3米的圆形通道,你们进去后注意避开左侧岩壁的‘星元素’矿脉,那里的磁场强度达到1.2特斯拉,会干扰通讯信号,我会远程调整脐带缆上的信号增强器,尽量减少干扰。”
“收到。”林野按下启动键,探测艇缓缓驶入冰层下的通道。探照灯的光束刺破黑暗,照亮了周围的岩壁——岩壁上布满了淡蓝色的“星元素”晶体,晶体大小不一,小的只有米粒大,大的像拳头,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像撒了一把星星在黑色的丝绒上。
王浩坐在副驾驶位,盯着面前的地质扫描仪屏幕,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探测到的洞穴结构:“洞穴内部比我预想的宽敞,直径大约50米,岩壁很光滑,没有明显的凸起,应该是被地下水长期冲刷形成的。信号源在前方300米处,脉冲强度已经升到1.2微特斯拉,比在观测站监测到的高了4倍。”
艾拉坐在后排,手里握着一台便携式信号接收器,屏幕上的脉冲曲线越来越清晰,甚至能看到曲线峰值处附带的细微波动:“信号里出现了新的波形!你看这个小峰值,每次主脉冲出现后0.3秒就会跟着出现,像是……像是欢迎的节奏?”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信号里没有检测到攻击性频率,应该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