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星脉采样与暗涌危机
抗磁探测艇的激光灯穿透洞穴深处的黑暗,在岩壁上投出一道雪亮的光柱。光柱所及之处,淡紫色的星脉如藤蔓般缠绕在银白色的硅基聚合物表面,半透明的脉络里流动着细碎的光点,像被冻结的星河——那是“希望之星”地下能量网络的核心,也是人类与这片星球建立共生关系的关键纽带。林野盯着屏幕上的星脉网络分布图,指尖在触屏上轻点,代表探测艇的绿色光点与标注“核心星脉节点”的紫色标记精准重合,屏幕右下角跳出“信号同步率100%”的提示。
“降低航速至5节,保持与聚合物10米距离。”林野的声音透过头盔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谨慎。探测艇的引擎轻轻轰鸣,尾部喷出的淡蓝色推进剂在空气中留下短暂的轨迹,如同划过黑暗的流星,缓缓停在星脉最密集的区域。周明坐在副驾驶位,双手操控着机械臂控制台,将加装了压力传感器的采样器缓缓伸出——采样器的钳口是特制的钛合金材质,边缘打磨得比刀刃还薄,能精准剥离星脉表层0.5毫米的样本,同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接触力度,避免破坏星脉内部的能量传导通道。
王浩坐在后排的数据分析位,紧盯着能量监测仪的屏幕。淡绿色的数值在屏幕上稳定跳动:星脉能量波动0.6微特斯拉,硅基聚合物温度105℃,震动频率0.2赫兹,所有参数都处于三天前与“星脉水母”约定的安全阈值内。“星脉能量流动平稳,聚合物无应激反应,符合采样条件。”他话音刚落,周明便按下了控制台中央的红色“采集”键。
采样器的钳口轻轻触碰到星脉的瞬间,淡紫色的光膜在钳口边缘泛起涟漪,像水滴落在平静的湖面。当钳口精准剥离下一小块指甲盖大小的星脉样本时,样本突然发出柔和的蓝光,在采样器的透明石英容器里缓缓旋转,光点随着星脉的能量流动规律闪烁,仿佛一颗微型的蓝色星球。就在这时,探测艇的外壳突然传来一阵细微的震动,震感微弱却清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远处撞击岩壁;屏幕上的星脉信号强度条突然从“稳定”跳成“微弱波动”,硅基聚合物表面原本黯淡的蛛网状裂纹竟短暂亮起红光,如同濒死生物最后的脉搏,又在0.5秒后迅速暗了下去。
“怎么回事?是采样力度超标了?”林野立刻俯身查看地质雷达图,图上代表星脉的紫色线条出现了0.3秒的断连,断连处的能量数值瞬间降至0.2微特斯拉,又迅速回升。他伸手按了按探测艇的舱壁,指尖能感受到持续的轻微震动,不像机械故障,更像是来自地层深处的能量传导。
王浩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调出采样前后的能量曲线对比图,红色的采样后曲线在某一点突然向下凹陷,形成一个尖锐的峰值:“不是采样的问题!你看这个异常峰值——刚才星脉的能量流动出现了0.5秒的反向波动,像是有另一股能量从地层深处涌上来,强行干扰了星脉的正常传导。而且这个波动频率……”他放大峰值区域的数值,“和三天前温泉区微震的频率完全一致,都是0.3赫兹!这绝不是巧合!”
周明立刻操控探测艇后退5米,同时按下“样本回收”键,机械臂带着装有星脉样本的容器缓缓收回舱内。“要不要暂停任务撤离?”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重新黯淡的硅基聚合物,“刚才裂纹亮红光的时候,我感觉聚合物的温度好像跳了一下,虽然数值没超,但这种未知反应太危险了。”
林野还没来得及回答,探测艇的通讯器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嘀——嘀——”声,是荧光通讯器的紧急联络信号。他立刻切换频道,屏幕上跳出“星脉水母”发来的字符,每个字符的间隔比平时缩短了一半,透着明显的急促:“干扰……能量……来自……地层深处……非……星脉……网络……危险……靠近……”
“地层深处的干扰能量?”林野皱起眉头,伸手在地质雷达的控制区滑动,“王浩,把探测深度从1000米调到2000米,扩大扫描范围,我要知道这股能量的来源。”
屏幕上的地质图像开始缓慢刷新,原本空白的1000米以下地层区域,逐渐显现出一片不规则的暗红色区域。那片区域像一块正在融化的烙铁,边缘模糊不清,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慢扩张,内部的能量辐射值用红色渐变标注,最核心的区域竟达到2.1微特斯拉——是硅基聚合物能量密度的3倍还多。王浩的手指在计算键盘上快速敲击,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根据能量辐射的衰减公式推算,这片区域的实际能量密度至少是硅基聚合物的3倍!温度无法直接探测,但从周围岩层的热辐射反馈来看,核心温度肯定超过150℃——一旦它靠近星脉网络,会直接切断星脉的能量传导,甚至可能让已经稳定的聚合物重新进入临界状态!”
林野立刻按下通讯器的“全员同步”键,将洞穴深处的探测画面同步到“星尘号”的实验室、舰桥和各观测站。此时的实验室里,李薇正用显微镜观察星脉样本的微观结构,索菲亚则在调试荧光通讯器的信号放大器。看到屏幕上突然出现的暗红色区域,索菲亚手中的调试笔“当啷”一声掉在桌上,她快步走到屏幕前,手指在能量光谱分析区轻点:“这片区域的能量特征太奇怪了——不是星脉的电磁辐射,也不是硅基聚合物的热能辐射,更像是一种……生物活性热源!而且你看它的边缘,有明显的移动轨迹,它正在朝着星脉核心节点靠近!”
“移动速度多少?会不会威胁到农业区下方的星脉分支?”林野的声音带着急切。农业区下方的300米处,还存在另一处硅基聚合物区域,那里的星脉分支能量强度较弱,一旦被干扰,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雷达数据,它的移动速度是每小时0.5公里!”王浩的声音紧绷,他在星脉网络分布图上用红色虚线标注出热源的移动路径,路径终点正好指向农业区,“按照这个速度,48小时后会先抵达核心星脉节点,72小时后就会蔓延到农业区下方的星脉分支!到时候星脉网络会被彻底干扰,‘星脉水母’也无法引导能量,硅基聚合物的温度和震动频率会在1小时内突破临界值!”
实验室里,荧光通讯器的屏幕突然再次亮起,“星脉水母”的字符带着明显的焦虑,甚至出现了个别字符重复的情况,像是在努力组织人类能理解的语言:“活性……热源……是……‘地火虫’……集群……群居……生物……以……星脉……能量……为食……会……啃食……星脉……破坏……结构……”
“地火虫?”李薇立刻转身,在“希望之星”的生物数据库终端上快速检索。屏幕上跳出几行模糊的记录:地火虫,生活在“希望之星”地下2000米以下的群居生物,体型约10厘米,体表覆盖着能抵御200℃高温的碳化甲壳,聚集时会释放大量热能,曾在早期无人探测中被短暂捕捉到信号,因深度过深未进行深入研究。“数据库里说它们很少靠近1000米以上的浅层地层,为什么现在会突然向星脉移动?”
索菲亚快速调出地热电站的能量输出记录,将数据与地火虫的移动轨迹叠加:“我知道了!是地热电站的氢甲烷能量吸引了它们!”她指着屏幕上的能量扩散图,“地热电站运转时,会向地层深处释放微量的氢甲烷,这些氢甲烷的能量波长,正好与地火虫的觅食信号频率重合。它们沿着地热断层的分支一路向上,正好撞上了星脉网络!”
舰桥里,林野看着屏幕上逐渐逼近的暗红色区域,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焦虑,快速做出部署:“周明,立刻停止采样任务,操控探测艇沿着星脉网络的反向路线撤离,全程记录地火虫集群的移动轨迹和能量波动;王浩,你带领地质组制定‘星脉保护计划’,重点计算两个参数——一是需要补充多少能量才能增强星脉的防御能力,二是地火虫对不同频率能量的反应阈值;李薇、索菲亚,你们立刻分析刚采集的星脉样本,提取可能让地火虫产生排斥反应的成分,制作驱赶剂;艾拉,通知温泉区和农业区的观测站,将监测频率从每小时一次提升到每10分钟一次,一旦发现地火虫的能量信号,立刻汇报!”
“收到!”通讯器里传来众人整齐的回应。探测艇缓缓掉头,激光灯照亮了撤离的路线,岩壁上的星脉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却让人再也无法心生轻松。周明操控着机械臂,将装有星脉样本的石英容器固定在防震架上——容器里的星脉样本依旧泛着蓝光,却比之前黯淡了许多,像是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王浩盯着屏幕上的地火虫集群,在地图上用红色虚线标注出它们的移动路径:“它们的移动方向非常固定,始终朝着星脉能量最密集的区域,说明星脉的能量对它们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从能量波动来看,集群的规模还在扩大,可能有更多地火虫正在向这里聚集。”
林野看着路径图,突然想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地火虫以星脉能量为食,那它们会不会在啃食星脉后,顺着星脉网络扩散到其他区域?比如……休眠舱下方的星脉细支?”
“很有可能!”王浩的脸色瞬间变了,他调出休眠舱区域的地质剖面图,休眠舱下方500米处,确实存在一条纤细的星脉分支,用于辅助休眠舱的温度调节,“这条分支的能量强度只有核心节点的1/5,防御能力更弱,一旦被地火虫发现,会直接威胁到休眠船员的生命体征!”
实验室里,李薇和索菲亚已经开始对星脉样本进行深度分析。索菲亚将样本放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复杂的化学公式:“星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星脉素’,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共轭双键,能高效传导能量。除此之外,还有5%的‘抗高温多糖’,这种多糖的分子结构很特殊——你看这个侧链,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羧基,而地火虫甲壳的主要成分是含氮多糖,两者的极性完全相反,接触后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李薇立刻拿出离心管,用移液枪将星脉样本与提取剂按1:5的比例混合,放入离心机:“如果能提纯这种‘抗高温多糖’,制成喷雾喷洒在星脉表面,就能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地火虫靠近!但问题是,我们现在只有这一小块样本,最多只能提纯10毫升多糖溶液,根本不够覆盖核心星脉节点,更别说农业区和休眠舱下方的分支了。”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时,荧光通讯器的屏幕突然亮起,“星脉水母”的字符带着一丝希望,缓慢地在屏幕上刷新:“我……能……分泌……星脉素……补充……星脉……修复……损伤……但……需要……稳定……荧光……信号……引导……还……需要……地热……能量……辅助……增强……分泌……效率……”
“需要地热能量?”林野的眼睛瞬间亮了,他立刻对着通讯器下令,“周明,改变撤离路线,驾驶探测艇前往地热断层的分支接口处,那里能直接接收地热电站传输的能量;刘晓,你立刻前往地热电站控制室,调整能量输出参数,将10%的发电功率通过地下电缆传输到星脉核心节点,辅助‘星脉水母’分泌星脉素;李薇,你调整荧光通讯器的频率,将引导信号从‘脉冲模式’切换为‘持续共振模式’,确保信号能稳定覆盖‘星脉水母’的活动区域!”
半小时后,探测艇抵达地热断层的分支接口处。激光灯照亮了断层表面,这里的星脉比核心节点纤细许多,淡紫色的光带像细线一样缠绕在岩壁上,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细微的断裂痕迹。突然,洞穴深处传来一阵柔和的光芒,“星脉水母”的身影从黑暗中显现——它的身体比之前膨胀了一圈,直径达到15米,半透明的身体里流动着淡紫色的能量,触须末端分泌出粘稠的淡紫色黏液,黏液滴落在星脉的断裂处,瞬间与星脉融合,让纤细的星脉变得粗壮了一些,断裂处也重新亮起光芒。
实验室里,李薇将荧光通讯器的功率调到最大,淡蓝色的光芒透过地下电缆,直达“星脉水母”所在的区域。屏幕上,荧光信号与星脉的能量波动逐渐同步,形成一道稳定的淡紫色光带。王浩盯着地火虫集群的雷达图,发现它们的移动速度明显减慢,从每小时0.5公里降到0.3公里,暗红色区域的边缘扩张速度也随之减缓:“有效!星脉能量增强后,地火虫的移动出现了犹豫,它们似乎在判断是否继续靠近——这说明星脉能量强度超过一定阈值后,会对它们产生威慑!”
实验室的离心机“嘀”地一声停止运转,李薇小心地取出离心管,管底沉淀着一层淡白色的粉末,正是提纯后的“抗高温多糖”。索菲亚立刻将粉末溶解在无菌水中,倒入特制的喷雾器,对着模拟星脉的硅胶管喷洒——溶液落在硅胶管上,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用镊子触碰,薄膜坚韧且有弹性。她将硅胶管放入高温箱,将温度调到150℃,10分钟后取出,薄膜依旧完好无损,甚至没有出现变形:“成功了!这层保护膜不仅能抵御地火虫的高温,分子排斥反应还能让它们主动避开,有效期至少能维持72小时!”
林野立刻让周明驾驶探测艇返回“星尘号”,同时联系张雅:“张雅,你立刻组织医疗组和农业区的船员,成立‘驱赶剂制作小组’——医疗组负责提纯多糖,农业区船员准备喷雾器和地下喷洒管道,等驱赶剂制作完成,优先对农业区和休眠舱下方的星脉分支进行喷洒,建立两道防御线!”
“收到!医疗组10名船员已集结,携带30套提纯设备前往实验室;农业区准备了50个高压喷雾器和100米特制喷洒管道,随时可以行动!”张雅的声音带着干劲,她刚将最后一批“希望草”幼苗转移到恒温培养舱,就立刻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在“星尘号”,每一个船员都清楚,星脉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所有人的生存。
两小时后,第一批200毫升的驱赶剂制作完成。周明和刘晓驾驶运输艇,分两批将驱赶剂运送到农业区和休眠舱区域。农业区的船员们背着高压喷雾器,沿着星脉分支的地表投影,在土壤中埋下带有多个细小喷头的特制管道——这些管道能将驱赶剂以雾状形式,精准输送到地下300米的星脉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保护膜;休眠舱区域的船员则更谨慎,他们通过小型钻探设备,在休眠舱周围50米处钻开6个直径10厘米的孔,将喷洒管道深入地下500米,确保星脉分支被完全覆盖。
洞穴区域,“星脉水母”还在持续分泌星脉素,核心星脉节点的能量强度已从0.6微特斯拉升到1.0微特斯拉,原本纤细的星脉变得粗壮,泛着明亮的淡紫色光芒。王浩盯着雷达图,发现地火虫集群的移动速度再次减慢,暗红色区域甚至出现了轻微的后退:“它们开始撤离了!驱赶剂的排斥反应和增强的星脉能量,让它们放弃了靠近星脉!”
林野松了口气,刚想对通讯器说“各岗位继续监测,不能放松警惕”,王浩的声音突然再次紧绷,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等等!不对!地火虫集群没有完全撤离,它们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向地层深处退去,另一部分……正在改变方向,朝着地热电站的方向移动!”
屏幕上,暗红色区域分裂成两个小团,其中一个朝着地热电站的方向快速移动,速度比之前更快,达到了每小时0.8公里。王浩调出地热电站的能量分布图,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它们的目标是地热电站的氢甲烷主管道!那里的氢甲烷能量浓度是星脉的5倍,对它们的吸引力更强!一旦管道被破坏,不仅地热电站会停止运转,泄漏的氢甲烷与空气混合,还会形成爆炸隐患!”
地热电站的控制室里,值班船员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氢甲烷主管道的温度异常升高!从正常的50℃升到70℃,还在涨!管道外壁的压力传感器也报警了,有东西在持续撞击管道,撞击力度还在增强!”
林野的心脏猛地一沉。地热电站是“星尘号”的核心能源来源,一旦停止运转,恒温系统、氧气生成系统、休眠舱的生命维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刻对着通讯器大喊:“周明、刘晓,立刻驾驶运输艇前往地热电站,携带剩余的驱赶剂和钛合金加固板,优先保护氢甲烷主管道;王浩,调整无人机航线,派5架抗磁无人机组成监测编队,实时传回地火虫的动向;李薇,加大荧光通讯器的信号强度,让‘星脉水母’尝试延伸星脉,在地热电站周围形成能量屏障,干扰地火虫的移动方向!”
运输艇的引擎在10分钟内完成预热,周明操控着方向舵,将速度提升到最大的20节,淡蓝色的推进剂在冰原上划出一道清晰的轨迹。刘晓则蹲在货舱里,快速检查钛合金加固板的固定螺栓——这些加固板厚度达5厘米,边缘带有弧形卡槽,能完美贴合管道外壁,抵御地火虫的撞击。
“还有3公里抵达地热电站!无人机编队已提前到达,正在传回实时画面!”周明的声音带着急促,屏幕上跳出无人机拍摄的4K影像:成群的地火虫聚集在氢甲烷主管道下方,它们的体表泛着暗红色的光,像一团滚动的岩浆,正用头部的硬壳持续撞击管道——管道外壁的防腐层已出现多处划痕,部分区域甚至凹陷下去,温度监测仪的数值已飙升到75℃。
“加快速度!再晚一点管道就扛不住了!”林野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舰桥的屏幕上,地热电站的能源输出已开始波动,从稳定的1500千瓦时降到1400千瓦时,若管道被破坏,这个数值会在5分钟内归零。
运输艇终于抵达地热电站上空,周明操控着机械臂,将钛合金加固板精准扣在管道的凹陷处,螺栓自动拧紧,发出“滋滋”的紧固声;刘晓则背着高压喷雾器,沿着管道支架快速攀爬,他的宇航服手套已被管道的高温烫得微微发热,却丝毫不敢放慢动作——他将驱赶剂均匀喷洒在加固板和管道的缝隙处,透明的薄膜瞬间形成,地火虫撞击的力度明显减弱,部分地火虫甚至开始后退,体表的红光也黯淡了几分。
实验室里,李薇将荧光通讯器的功率调到极限,淡蓝色的光芒穿透地下电缆,直达“星脉水母”所在的洞穴。“星脉水母”的身体剧烈闪烁,无数根细长的星脉从洞穴深处延伸,像一道淡紫色的光墙,挡在地火虫集群和地热电站之间。星脉的能量波动与地火虫的移动频率形成对抗,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地火虫的移动速度明显减慢,原本密集的集群开始分散,部分地火虫甚至掉头向地层深处退去。
“管道温度开始下降了!75℃、72℃、68℃……稳定在65℃!”地热电站的值班船员兴奋地喊道,“撞击力度也在减弱,地火虫的数量在减少,它们正在撤离!”
林野盯着屏幕上逐渐退去的暗红色区域,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看了一眼时间,从地火虫转向地热电站到开始撤离,仅仅过去了20分钟,却像过了一个世纪——这20分钟里,每一秒都关乎“星尘号”所有人的生死。
两小时后,王浩传来最终的监测数据:地火虫集群已全部退回地下2000米深处,地热电站的氢甲烷主管道完好无损,加固板和驱赶剂共同形成了稳定的防御层;星脉网络的能量强度稳定在1.0微特斯拉,硅基聚合物的温度和震动频率依旧保持在安全范围;农业区和休眠舱下方的星脉分支,保护膜覆盖完整,未发现地火虫的能量信号。
荧光通讯器的屏幕上,“星脉水母”的字符缓缓刷新,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了坚定:“地火虫……已……退回……深层……地层……但……它们……未……放弃……需……每……12小时……监测……一次……”
林野对着通讯器轻声说道:“谢谢你,伙伴。我们会建立24小时监测机制,也会尽快找到彻底解决地火虫威胁的办法,不会再让你独自面对危险。”
当天深夜,“星尘号”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林野、王浩、周明、李薇、索菲亚和张雅围坐在会议桌旁,桌上摊着星脉网络分布图、地火虫集群的移动轨迹图,以及各种监测数据报告。投影仪的光芒在墙上投出清晰的画面,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倦意,却依旧专注。
“这次地火虫危机,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希望之星’的地下生态系统,比我们最初探测到的更复杂,也更脆弱。”林野的手指在星脉网络分布图上划过,“我们之前过度依赖‘星脉水母’的帮助,却忽略了自主防御体系的建设,这是一个严重的疏漏。从今天起,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星脉-人类’协同的防御系统,既能借助‘星脉水母’的力量,也能依靠自己的技术应对危机。”
王浩推了推银边眼镜,将一份名为《星脉网络能量平衡与防御方案》的设计图投影在墙上:“我建议在星脉网络的12个关键节点,分别安装‘能量平衡仪’。这种仪器能实时监测星脉的能量流动、温度和震动频率,一旦出现异常,会第一时间触发三重应急方案——首先自动释放储备的驱赶剂,其次向地热电站发送能量支援请求,最后向‘星尘号’全员发送警报。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地下2000米处,设置一道‘低频能量屏障’,通过地热电站传输的低频能量,干扰地火虫的觅食信号,阻止它们靠近浅层地层。”
周明点头赞同,他拿出探测艇的改装设计图,指着加装的“星脉修复臂”说:“我计划在3艘抗磁探测艇上,都加装这种修复臂——臂端装有星脉素储存罐,罐里的星脉素由‘星脉水母’提供,一旦发现星脉受损,探测艇能在10分钟内抵达现场,通过修复臂将星脉素精准注入受损区域,快速修复星脉。同时,我还会在探测艇上加装‘地火虫预警雷达’,探测范围扩大到地下3000米,提前24小时预警地火虫的移动轨迹。”
李薇和索菲亚对视一眼,拿出一份星脉样本的深度分析报告,报告上附着显微镜下的共生菌图像——那些半透明的微生物正附着在星脉素表面,缓慢繁殖:“我们在星脉样本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星脉共生菌’。这种细菌能与星脉素完美共生,不仅不会影响星脉的能量传导,还能持续释放一种特殊的挥发性物质——经过实验验证,这种物质对等地火虫有极强的威慑力,能让它们在100米外就主动避开。如果我们能大规模培养这种共生菌,将它们接种到所有星脉表面,就能形成一层长期的生物防御层,不用再频繁喷洒化学驱赶剂。”
张雅也补充道:“医疗组可以协助微生物组培养共生菌,同时我们会完善应急响应流程——针对地火虫可能引发的星脉受损、管道泄漏、聚合物异常等情况,制定详细的分级应对方案,明天就对所有船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能在危机发生时快速响应。”
林野看着众人提出的方案,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希望之星”的生存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他们团结一心,与“星脉水母”携手,就一定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危机。
会议结束时,窗外的天空已泛起鱼肚白,第一缕阳光穿透冰层,将“星尘号”的舷窗染成淡金色。李薇和索菲亚收拾好报告,准备返回实验室继续研究共生菌,却发现荧光通讯器的屏幕上,跳出了一段新的信号——这次的字符不再急促,间隔均匀,透着一丝柔和:“日出……很美……东方……洞穴……一起……看……”
李薇和索菲亚相视一笑,立刻将荧光通讯器的信号同步到舰桥和所有船员的个人终端。屏幕上,“星脉水母”的身影出现在洞穴深处的岩壁旁,它的身体微微舒展,触须指向东方的洞穴入口——那里,淡金色的阳光正穿透黑暗,照亮了洞穴的通道,阳光与淡紫色的星脉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温暖而壮丽的画卷。
林野站在舰桥的舷窗前,望着日出的方向,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他想起登陆“希望之星”的那天,飞船穿过大气层时,看到的是一片荒芜的冰原,那时的他,心中满是对未来的不确定;而现在,这片星球上有了地热电站的能源,有了农业区的绿色,有了与“星脉水母”的共生,更有了人类团结一心的力量——这些,都是他们在“希望之星”扎根的底气。
通讯器里传来船员们的惊叹声,有人在农业区拍下了日出与“希望草”幼苗同框的画面,有人在温泉区记录下阳光与极光交织的瞬间,还有人将“星脉水母”与日出的画面截图,设为个人终端的壁纸。
周明和刘晓已经开始改装第一艘探测艇,机械臂的轰鸣声与日出的光芒相映;王浩带领地质组,在星脉关键节点安装“能量平衡仪”,仪器的淡绿色指示灯在阳光下闪烁;张雅则组织船员进行应急培训,模拟着地火虫再次出现的场景,每个人的动作都迅速而熟练。
李薇和索菲亚回到实验室,将星脉共生菌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显微镜下,那些小小的微生物正在缓慢繁殖,像一颗颗孕育希望的种子。荧光通讯器的屏幕上,“星脉水母”的信号还在闪烁,这次的字符很简单,却充满了力量:“共生……同行……”
林野看着屏幕上的字符,轻轻按下通讯器的“发送”键,回复了一段用荧光信号组成的“谢谢”——长脉冲代表“谢”,短脉冲代表“谢”,中间用0.5秒的停顿隔开,简单却真诚。
探测艇的引擎再次轰鸣,这次不再是为了应对危机,而是为了探索新的星脉节点,为了构建更完善的生存系统。淡蓝色的荧光信号从“星尘号”发出,与“星脉水母”的星脉遥相呼应,在“希望之星”的天地间,绘出一道跨越物种的共生之光。
林野知道,人类与“希望之星”的共生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更多未知的危机,但只要他们始终保持敬畏与团结,与“星脉水母”携手同行,就一定能在这片陌生的星球上,开辟出属于人类的未来——一个与自然共生、与星球共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