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共生菌培育与深层异动
书名:星尘航线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8764字 发布时间:2025-08-26

第十九章:共生菌培育与深层异动

 

“星尘号”实验室的培养箱里,淡乳白色的星脉共生菌正沿着培养基缓慢蔓延。李薇用滴管小心翼翼地滴入一滴星脉素溶液,显微镜下,原本静止的菌群瞬间活跃起来——半透明的菌膜像被唤醒的涟漪,朝着星脉素的方向快速扩张,表面泛着与星脉同源的细微荧光,这是共生菌与星脉素分子结构完美适配的明确信号。

 

“第12组培养基存活超过72小时!”索菲亚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她在实验记录本上快速标注数据,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共生菌繁殖速度比初始预期快30%,28℃恒温环境下,24小时即可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更关键的是,它们释放的威慑物质浓度稳定在0.8mg/L,正好达到之前测算的地火虫规避阈值,不会对星脉造成任何损伤。”

 

李薇调出农业区下方星脉分支的三维全息模型,指尖在虚拟界面上滑动,将共生菌的扩散速度、适应温度等参数输入模拟系统。屏幕上,淡绿色的扩散范围以星脉注入点为中心,逐渐覆盖整个分支网络,最终在模拟时间轴的48小时处停下。“按这个速度,农业区星脉48小时就能完成全覆盖,但深层星脉是个问题——探测数据显示,地下1500米处的星脉温度比浅层高5-8℃,最高能到33℃,共生菌能适应这个温度区间吗?”

 

她的话音刚落,实验室角落的荧光通讯器突然“嘀”地一声轻响,屏幕上跳出“星脉水母”的字符,间隔均匀,带着清晰的引导意味:“深层……星脉……温度……可调节……我……能……集中……能量……降低……局部……温度……辅助……共生菌……定植……”

 

“它能主动调节星脉温度?”李薇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惊喜,立刻按下通讯器的“全员同步”键,将消息传给林野,“这意味着我们不用额外改造共生菌基因,直接就能在深层星脉接种!‘星脉水母’的星脉网络,简直是为共生菌量身打造的培育载体!”

 

此时的地热电站控制室里,林野正盯着屏幕上稳定的能量输出曲线——1500千瓦时的功率持续供给,“星尘号”的恒温系统、氧气生成系统都在最佳状态。收到李薇的消息后,他立刻通过通讯器召集王浩和周明:“现在启动‘星脉共生计划’,分两步走:第一,王浩带领地质组,在深层星脉的8个关键节点(包括洞穴枢纽、农业区分支、休眠舱支线)钻孔,安装高压共生菌注入装置,48小时内必须完成所有设备调试;第二,周明负责改装3艘运输艇,加装低温储存舱(维持25℃恒温)和机械臂校准系统,确保共生菌在运输和注入过程中活性流失不超过5%。我们要趁地火虫没再出现,尽快完成全星脉覆盖。”

 

“收到!地质组已经备好钻探设备,现在就出发!”王浩的声音带着干劲,他刚完成深层星脉的三维定位图,每个钻孔点的坐标都精确到米。

 

“运输艇改装方案我已经有了,加装低温舱和机械臂校准器,24小时内就能完成第一艘!”周明的手指在设计图上划过,胸有成竹。

 

两天后的清晨,第一艘改装完成的运输艇从“星尘号”停泊港出发,艇身下方悬挂着6个装满共生菌培养基的低温储存舱,缓缓驶向第一个深层星脉节点——位于洞穴区域下方1500米处的“星脉枢纽”。这里是深层星脉的核心,连接着8条分支,一旦完成共生菌接种,就能快速向四周扩散。

 

运输艇悬停在枢纽正上方10米处,周明操控着机械臂,将直径5厘米的注入装置精准插入预先钻好的孔中。装置的显示屏上立刻跳出实时数据:“星脉温度31℃,能量波动0.9微特斯拉,压力正常”。几乎同时,屏幕上“星脉水母”的字符再次刷新:“温度……开始……降低……”

 

王浩站在运输艇的观测台,紧盯着能量监测仪:“你看,注入点周围的星脉能量波动正在减弱,温度从31℃降到30℃、29℃——现在正好29℃,完全符合共生菌的存活条件!”

 

李薇通过远程操控系统,按下“注入启动”键。淡乳白色的共生菌溶液顺着高压管道,以0.5L/分钟的速度缓缓流入星脉。实验室的显微镜实时传回画面:共生菌接触到星脉素的瞬间,立刻像找到了“宿主”,快速附着在星脉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菌膜;菌膜下的菌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繁殖,10分钟后,星脉表面就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淡紫色菌膜——那是共生菌与星脉素融合后产生的荧光,证明两者已经成功适配。

 

“成功了!”李薇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所有人耳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共生菌不仅存活,还在主动与星脉融合!它们释放的威慑物质已经开始扩散,根据模拟数据,1小时内就能覆盖整个枢纽区域,24小时能扩散到5公里外的分支!”

 

周明操控着运输艇缓缓升空,准备前往下一个节点(农业区下方1200米处的分支点)。就在这时,王浩面前的地质雷达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屏幕上原本平静的地下2000米区域,突然出现一片不规则的暗红色区域——比上次地火虫集群的规模大了一倍,能量辐射值飙升到2.5微特斯拉,而且移动速度更快,正以每小时0.7公里的速度向“星脉枢纽”靠近!

 

“地火虫又回来了!规模比上次大至少50%!”王浩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快速计算移动轨迹,屏幕上红色的箭头直指“星脉枢纽”,“它们的移动方向非常明确,好像是被共生菌释放的物质吸引过来的——这是典型的‘趋性反应’!”

 

林野的心脏猛地一沉,立刻下令:“周明,立刻驾驶运输艇撤离到10公里外的安全区域,不要停留;李薇,马上联系‘星脉水母’,让它加强星脉枢纽的能量防御,尽量阻挡地火虫靠近;王浩,分析地火虫的能量特征,对比上次的数据,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

 

运输艇刚撤离5公里,雷达屏幕上的暗红色区域突然分裂成数十个小团,像一群散开的火焰,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包围“星脉枢纽”,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包围圈。王浩盯着能量光谱分析图,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不好!它们的能量特征变了!体表甲壳的反射率比上次高40%,而且检测到了‘碳化硅’的特征峰——它们的甲壳进化出了抗威慑层,能抵御共生菌释放的威慑物质!更可怕的是,它们的撞击力度比上次增强了30%,星脉枢纽的外壁已经开始出现震动!”

 

实验室里,荧光通讯器的信号突然变得急促,字符间隔缩短,带着明显的焦虑:“地火虫……甲壳……变异……威慑物质……失效……它们……在……啃食……星脉……枢纽……能量……波动……加剧……”

 

“星脉枢纽不能被破坏!”林野对着通讯器大喊,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周明,立刻驾驶运输艇返回枢纽区域,携带所有钛合金加固板,用机械臂将加固板固定在星脉枢纽的外壁,形成第一道防线;王浩,派5架抗磁无人机编队,携带高浓度驱赶剂(浓度提升到1.2mg/L),对地火虫集群进行定点喷洒;李薇,让‘星脉水母’集中星脉能量,在枢纽周围形成一道能量屏障,尽量减缓地火虫的撞击速度!”

 

“收到!运输艇正在返航,预计5分钟后抵达!”周明的声音带着紧绷,他操控着运输艇,将速度提升到最大的20节,淡蓝色的推进剂在黑暗中划出一道清晰的轨迹。

 

“无人机编队已出发,携带的高浓度驱赶剂足够覆盖整个枢纽区域!”王浩的手指在无人机操控面板上滑动,屏幕上5个绿色的光点正快速向枢纽靠近。

 

5分钟后,运输艇抵达星脉枢纽上空。周明操控着机械臂,将一块块厚度达5厘米的钛合金加固板精准扣在星脉枢纽的外壁上,螺栓自动拧紧,发出“滋滋”的紧固声。几乎同时,无人机编队抵达,高浓度驱赶剂像细密的雾一样喷洒在地火虫集群上。

 

然而,预想中的“地火虫撤退”并没有出现。屏幕上,地火虫体表的暗红色甲壳泛着一层金属光泽,驱赶剂落在上面,竟直接滑落,没有产生任何排斥反应;它们甚至变得更加疯狂,头部的硬壳撞击钛合金板的力度越来越大,运输艇的舱壁都能感受到轻微的震动。

 

“高浓度驱赶剂完全没用!”王浩的声音紧绷,他调出星脉枢纽的实时监测数据,“枢纽区域的星脉能量波动已经从0.9微特斯拉升到1.2微特斯拉,温度也从29℃升到31℃,外壁出现了3条细微的裂纹——再这样下去,最多1小时,星脉枢纽就会被破坏!”

 

就在所有人都陷入焦虑时,荧光通讯器的屏幕突然被大量字符占满,带着强烈的警示意味,几乎是“刷屏”式的刷新:“深层……地层……发现……更大……能量……异动……非……地火虫……是……‘地核热源’……正……快速……靠近……目标……星脉枢纽……”

 

“地核热源?”王浩的瞳孔猛地收缩,他立刻将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从2000米调到5000米,屏幕上的图像逐渐刷新——地下3000米处,出现了一片巨大的橙红色区域,面积相当于10个“星脉枢纽”,能量辐射值竟达到5.0微特斯拉,是地火虫集群的两倍还多,而且移动速度极快,正以每小时1公里的速度向“星脉枢纽”移动!

 

“这是什么东西?”林野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他从未在“希望之星”的地质资料中见过如此巨大的深层热源,“它的能量密度太高了,一旦靠近星脉枢纽,后果不堪设想!”

 

索菲亚立刻扑到“希望之星”的地质数据库终端前,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调出所有早期探测记录。终于,在一份标注着“未验证”的探测报告中,她找到了关于“地核热源”的描述:“找到了!这是‘希望之星’地核活动的产物,由地核内部的‘星核结晶’衰变产生,每100年才会上升一次,释放的热能足以改变浅层地层的生态环境!报告里说,‘地核热源’的上升通常与‘地下生物集群活动’相关——这次它们提前上升,肯定是因为地火虫的大规模集群,干扰了地核的能量平衡!”

 

王浩的手指在计算键盘上快速敲击,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计算结果像一盆冷水,浇在所有人头上:“根据移动速度和当前距离(30公里),‘地核热源’会在24小时后抵达星脉枢纽!一旦接触,枢纽区域的温度会在10分钟内飙升到200℃,星脉会被直接融化,共生菌也会彻底死亡;更可怕的是,星脉枢纽连接着农业区和休眠舱的星脉分支,一旦枢纽瘫痪,这两个区域的硅基聚合物会立刻失去能量疏导通道,温度和震动频率会在1小时内突破临界值,爆炸风险100%!”

 

林野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作为“星尘号”的舰长,他不能慌。他盯着屏幕上的星脉网络分布图,快速梳理思路,然后对着通讯器做出部署:“现在启动‘双危机应对计划’,分四步行动:

 

1. 防御屏障构建:周明立刻带领剩余2艘改装运输艇,携带所有钛合金加固板和高温隔热材料(能抵御300℃高温),前往星脉枢纽,在现有加固板的基础上,构建三层防御屏障——最外层是高温隔热材料,中间层是钛合金加固板,最内层是高压驱赶剂喷射装置,确保能同时抵御地火虫撞击和高温;

2. 地核热源分析:王浩带领地质组,重点分析‘地核热源’的能量波动曲线,找出它的薄弱点——任何地核活动产物都有能量输出间隙,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间隙发起攻击;

3. 新驱赶剂研发:李薇和索菲亚,立刻从地火虫的变异甲壳样本中提取‘碳化硅’,研究能溶解它的物质,同时结合星脉素的成分,研发新的‘穿透型驱赶剂’,必须在12小时内完成;

4. 能量支援:刘晓,调整地热电站的能量输出,将30%的发电功率通过地下电缆传输到‘星脉水母’的活动区域,辅助它增强星脉屏障的强度,尽量减缓地火虫和地核热源的靠近速度!”

 

“收到!”通讯器里传来众人整齐的回应,没有丝毫犹豫——在生死关头,“星尘号”的船员们早已形成了高度的默契。

 

周明带领的运输艇编队在1小时内抵达星脉枢纽,三艘运输艇分工明确:一艘负责铺设高温隔热材料,一艘负责安装钛合金加固板,一艘负责调试高压驱赶剂喷射装置。机械臂的轰鸣声、材料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在黑暗的地下洞穴中回荡。3小时后,三层防御屏障全部构建完成,星脉枢纽被包裹在一层银白色的“保护壳”中,喷射装置的喷头均匀分布在外壳上,随时准备启动。

 

实验室里,李薇将变异地火虫的甲壳样本放入激光拉曼光谱仪,屏幕上立刻跳出复杂的元素组成图。“找到了!”她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峰值,“甲壳中的‘碳化硅’是β型,这种结构有个致命弱点——遇到pH值小于3的强酸会分解!而我们之前从星脉素中提取的‘星脉酸’,pH值正好是2.5,而且不会破坏星脉素的分子结构,是最理想的‘溶解剂’!”

 

索菲亚立刻行动起来,她拿出离心管,将星脉酸与之前的驱赶剂按1:3的比例混合,然后放入超声波振荡器中。“这样一来,新驱赶剂既能溶解碳化硅,又能保留威慑物质的效果!”她盯着振荡器的屏幕,“超声波处理1小时,就能让星脉酸和驱赶剂完全融合,不会出现分层!”

 

12小时后,第一批“穿透型驱赶剂”制作完成。王浩立刻派10架无人机编队,携带驱赶剂前往星脉枢纽。当驱赶剂喷洒在地火虫身上时,奇迹发生了——原本坚硬的暗红色甲壳瞬间泛起气泡,像被强酸腐蚀的金属,甲壳表面逐渐溶解,露出里面淡粉色的软组织。地火虫的撞击力度明显减弱,部分地火虫开始向地层深处退去,原本包围枢纽的“火焰圈”出现了缺口。

 

“有效!驱赶剂起效了!”王浩的声音带着兴奋,他盯着屏幕上地火虫的撤退轨迹,“但‘地核热源’还在靠近,现在距离枢纽只有15公里,它的能量辐射已经开始影响星脉温度——枢纽区域的温度已经从29℃升到32℃,还在以每小时0.5℃的速度上涨!”

 

就在这时,荧光通讯器的屏幕突然在所有终端上同步刷新,“星脉水母”的字符带着清晰的解决方案,每个字符都透着坚定:“地核热源……能量……有……周期性……间隙……每……30分钟……减弱……一次……持续……5分钟……我……能……在……间隙……引导……星脉……能量……冲击……热源……薄弱点……但……需要……地热……能量……全力……辅助……”

 

林野立刻看向刘晓,眼中带着询问:“地热电站的能量输出能提升到多少?能不能支撑‘星脉水母’的能量需求?”

 

“完全没问题!”刘晓的声音带着自信,他调出地热电站的能量储备数据,“我们的氢甲烷储备还能支撑10天的满功率运转,现在就将能量输出提升到80%(1200千瓦时),全部传输到‘星脉水母’的活动区域——只要它需要,我们能一直提供支援!”

 

王浩盯着屏幕上“地核热源”的能量波动曲线,手指在计算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它的下一个能量间隙,将在10分钟后出现!根据能量波动规律,间隙期间的能量辐射值会从2.5微特斯拉降到1.8微特斯拉,这是我们唯一的攻击窗口!我们必须精准配合:‘星脉水母’引导星脉能量形成光柱,地热电站提供辅助能量增强光柱强度,同时我们用无人机携带高能激光发射器,对准热源的薄弱点(能量输出最不稳定的区域)发起攻击,三者同时发力,才有机会将它推回深层地层!”

 

林野点点头,对着通讯器下令:“所有人注意,10分钟后发起总攻!周明,让无人机编队做好准备,将高能激光的功率调到最大;刘晓,随时准备将地热电站的能量输出提升到80%;李薇,保持与‘星脉水母’的通讯畅通,确保它能在间隙出现时立刻行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屏幕上“地核热源”的能量辐射值逐渐下降——2.4微特斯拉、2.2微特斯拉、2.0微特斯拉……当数值降到1.8微特斯拉时,王浩大喊:“能量间隙来了!就是现在!”

 

“星脉水母”的身体瞬间爆发出强烈的淡紫色光芒,无数根星脉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星脉枢纽,像一条条发光的藤蔓,在枢纽上方形成一道直径10米的能量光柱——光柱的核心是纯粹的星脉能量,泛着明亮的淡紫色,边缘缠绕着地热电站传输的淡蓝色能量流,两种能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极具冲击力的力量,朝着“地核热源”的方向射去。

刘晓在地热电站控制室,紧盯着能量输出仪表盘,双手按在紧急提升按钮上:“能量输出已提升到80%,全部注入星脉!光柱强度还在增加,目前已达到3.2微特斯拉!”

周明操控着10架无人机编队,快速调整位置,将高能激光发射器对准“地核热源”边缘能量波动最剧烈的区域——那里是热源的能量输出口,也是最薄弱的地方。“无人机已就位,高能激光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发射!”

“发射!”林野的指令刚落,10道红色的激光束从无人机发射器中射出,与星脉能量光柱精准汇合,像10把锋利的剑,一同刺向“地核热源”的薄弱点。

屏幕上,橙红色的“地核热源”在遭受攻击的瞬间,能量辐射值急剧下降——从1.8微特斯拉降到1.5微特斯拉、1.2微特斯拉,最终稳定在1.0微特斯拉。更令人惊喜的是,热源的移动方向开始改变,不再朝着星脉枢纽靠近,反而缓缓向地层深处退去,移动速度从每小时1公里降到0.5公里,边缘的橙红色也逐渐变暗,像是被强行压制的火焰。

“成功了!我们把它推回去了!”王浩的声音带着激动,他盯着地质雷达图,眼中满是不敢相信,“而且它的能量密度一直在下降,短期之内肯定不会再靠近浅层地层!”

然而,就在众人松一口气时,荧光通讯器的信号突然变得黯淡,字符刷新的速度明显变慢,带着明显的疲惫:“星脉……能量……消耗……过大……多处……出现……裂纹……共生菌……可……辅助……修复……需……引导……”

李薇的眼睛瞬间亮了——之前培育共生菌时,她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共生菌在繁殖过程中会分泌一种粘性物质,当时以为只是普通的菌膜成分,现在想来,那或许是修复星脉的关键!“对!共生菌能修复星脉!”她立刻对着通讯器大喊,“我现在就启动所有星脉节点的注入装置,让共生菌顺着星脉流动,覆盖裂纹区域——‘星脉水母’,你能引导共生菌的移动方向吗?”

荧光通讯器的屏幕上,“星脉水母”的字符缓慢刷新:“可以……引导……星脉……能量……带动……共生菌……流动……”

李薇立刻通过远程操控系统,启动所有8个深层星脉节点的共生菌注入装置,同时将注入速度提升到1L/分钟。淡乳白色的共生菌溶液顺着星脉快速流动,在“星脉水母”的能量引导下,精准流向星脉的裂纹处。实验室的显微镜实时传回画面:共生菌接触到裂纹的瞬间,立刻分泌出透明的粘性物质,像“胶水”一样将裂纹两侧的星脉素牢牢粘住;同时,共生菌快速繁殖,形成一层新的菌膜,将裂纹完全覆盖,与星脉融为一体。

半小时后,荧光通讯器的信号逐渐恢复稳定,字符也变得清晰:“星脉……裂纹……修复……90%……地核热源……已……退回……3000米……深层……地层……短期……不会……再……异动……”

林野看着屏幕上逐渐退去的“地核热源”和剩余的地火虫集群(大部分已退回地下2000米处),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这次危机,虽然惊险,却让人类与“星脉水母”的共生关系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不再是“人类求助,水母协助”的被动模式,而是能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应对危机的“主动伙伴”。

接下来的三天,“星尘号”的船员们没有丝毫松懈。周明带领运输艇编队,完成了剩余7个深层星脉节点的共生菌接种;王浩在地下2000米处安装了10个“地火虫预警雷达”,确保能提前24小时发现它们的动向;李薇和索菲亚则优化了共生菌的培育方案,将繁殖速度再提升20%,同时研发出“共生菌活性监测仪”,能实时监测星脉表面的菌膜状态;刘晓则对地热电站的能量传输系统进行了改造,增加了5条备用电缆,确保能随时为“星脉水母”提供能量支援。

三天后的傍晚,所有星脉的共生菌接种工作全部完成。“星尘号”的舷窗外,“希望之星”的夕阳正缓缓落下,淡金色的光芒穿透冰层,洒在“星尘号”的甲板上;远处的地下洞穴中,星脉的淡紫色荧光与共生菌的淡白色菌膜交织,形成一道跨越地表与地下的美丽光带,像一条保护“希望之星”的“共生项链”。

林野站在舰桥的舷窗前,看着屏幕上覆盖全球的星脉网络分布图——每一条星脉都泛着与共生菌呼应的荧光,数据显示,所有星脉的能量波动稳定在0.8-1.0微特斯拉,温度控制在28-30℃,共生菌的威慑物质浓度均匀覆盖,地火虫的信号彻底消失在地下2000米深处,地核热源也稳定在3000米以下的地层中。

就在这时,荧光通讯器突然亮起,屏幕上“星脉水母”的字符带着明显的喜悦,间隔均匀,甚至带着一丝“俏皮”:“共生菌……覆盖……全星脉……地火虫……远离……地核……稳定……我们……安全……”

李薇和索菲亚正好在舰桥汇报工作,看到这段字符,两人相视一笑。李薇走到荧光通讯器前,手指在操控面板上轻轻敲击,输入一段特殊的信号——用荧光闪烁的节奏,组成一颗“星星”的图案:长脉冲3次(代表“星”),短脉冲5次(代表“星”),中间用0.3秒的停顿隔开,最后以一个长脉冲收尾,代表“希望”。

屏幕上,“星脉水母”的字符停顿了几秒,随后,洞穴区域的实时画面传来——“星脉水母”的身体突然绽放出强烈的淡紫色光芒,它的触须在空中缓缓划过,划出一道与“星星”图案完全一致的轨迹。更令人惊喜的是,远处的地热电站、农业区、休眠舱,所有与星脉连接的区域,都亮起了淡紫色的荧光,像一颗颗散落的星星,在“希望之星”的地表与地下,组成了一片“荧光星海”。

“这是……‘星脉水母’在回应我们!”索菲亚的声音带着激动,眼中闪着泪光。

林野看着这片“荧光星海”,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他知道,这场跨越物种的“共生庆典”,不是结束,而是人类与“希望之星”共生之旅的新开始。未来,他们或许还会遇到新的危机——未知的地下生物、变化的星球气候、消耗的资源储备,但只要他们始终与“星脉水母”携手,始终保持对这片星球的敬畏与尊重,就一定能在“希望之星”上,开辟出属于人类的、长久的未来。

当晚,“星尘号”的船员们举办了一场简单却温馨的庆祝会。没有丰盛的食物,只有加热后的合成营养剂和用“希望草”泡的茶;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舷窗外闪烁的“荧光星海”和屏幕上“星脉水母”偶尔刷新的字符。周明和刘晓聊着下次深层探测的计划,王浩在笔记本上绘制“星脉-共生菌-地核”的能量平衡模型,李薇和索菲亚则在荧光通讯器上,与“星脉水母”玩起了“字符接龙”——他们输入“日出”,“星脉水母”就回复“很美”;他们输入“未来”,“星脉水母”就回复“同行”。

林野站在人群中,看着船员们脸上的笑容,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心中充满了希望。他想起离开地球时,人类面临的资源枯竭与环境危机;想起登陆“希望之星”时,看到的荒芜冰原与未知恐惧;而现在,他们在这片陌生的星球上,找到了新的能源,培育了新的生命,结交了新的伙伴——这一切,都证明了人类的韧性,也证明了“共生”才是文明延续的终极答案。

深夜,庆祝会结束后,林野再次来到舰桥的舷窗前。荧光通讯器的屏幕上,“星脉水母”的字符缓缓刷新,带着一丝宁静:“晚安……明天……日出……一起……看……”

林野笑着,在操控面板上输入“晚安,明天见”,然后关掉了通讯器。舷窗外,“希望之星”的夜空格外清澈,漫天的星辰与地下的“荧光星海”遥相呼应,像一幅跨越天地的画卷。

他知道,明天的日出,一定会比今天更美丽;人类与“希望之星”的未来,也一定会比今天更光明。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星尘航线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