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问河亦问国
书名:寒绡录 作者:雨蝶梦 本章字数:1343字 发布时间:2025-08-26

十一月末,嵩山书院后山松涛如怒。林绡独坐静室,案上摊着治水卷终稿,墨迹已干,却仍散着淡薄的松烟味。窗外一轮寒月,照得纸上的河流泛出银鳞。他忽然觉得那条河不仅流淌在纸上,也流淌在整个大明的疆域里——从塞北的冰凌到江南的稻浪,从京城的朱阙到乡野的茅檐,无处不伏着它的脉搏。


“我治的,到底是水,还是国?”


他把铜铃残片压在卷角,像把疑问钉进黑夜。


次日,他与沈星疏、裴珏再下山,沿颍水逆流。冬日水瘦,裸露的河床像被岁月剖开的胸膛,沙砾间嵌着碎瓷、残瓦、枯骨。


沈星疏指着上游:“若在此处筑陂,可蓄洪,可灌田,可通漕。”


裴珏却望向两岸荒村:“筑陂需迁民三千,谁给他们新屋?谁给他们新田?”


林绡蹲下,掬一捧沙,沙从指缝泻下,像无数流民离散的年岁。他忽然想起京城告示上的朱印——“顺天乡试”,那方印盖住了多少荒村饿殍?


他把沙粒装进小囊,带回书院,一粒一粒数给算盘听。


算盘答他:


“一粒沙,一升粮;十粒沙,一条命;万粒沙,一座国。”


静室灯火再燃,三人翻检书院藏档。


《河防一览》卷尾,夹着万历十年的鱼鳞册残页:


“河决开封,漂没二十七万户,折价银一百一十七万两。”


数字工整,却像刀刻在骨。


裴珏的指尖停在“二十七万户”上,声音冷得像窗外残雪:


“一百一十七万两,够筑三千里长堤,却只够买二十七万户的哭声。”


林绡抬头,看见沈星疏眼里燃着同样的火。


他们把残页贴在墙上,用朱笔圈出“折价”二字,


旁边写一行小字:


“国以人为价,人以水为牢。”


顾宪之巡夜至此,见墙上朱圈,沉默良久。


他转身问三人:“若朝廷拨银百万,汝辈如何分?”


裴珏答:“先迁民,后筑堤;堤成,再开渠;渠通,再减赋。”


沈星疏答:“先清吏,后治河;吏清,则河自清。”


林绡却反问:“若朝廷无银,又当如何?”


山长微微一笑,取出一枚铜钱置于案上:


“无银,便用铜钱买人心;人心若齐,可筑无形之堤。”


铜钱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


像一枚小小的国印,


压在四颗滚烫的心上。


再夜,三人潜至坝头,与老民夫李翁围火。


火舌舔着铁锅,锅里是稀得能照人的粥。


李翁用树枝拨火,声音沙哑却有力:


“朝廷的银子,一层层剥皮,到俺们手里只剩糠。


可就是这层糠,也养活过俺一家五口。”


他抬头望天,眼里映着跳跃的火光:


“俺不懂革卦,也不懂火耗,


俺只知道,水若再决,


俺就再扛一次沙袋;


沙袋再沉,也沉不过官家的账簿。”


林绡把李翁的话一句句记进《错题本》,


记到最后一笔,墨汁晕开,像一滴泪落在纸上。


回到静室,林绡展纸,


画一幅《大河图》:


上游冰凌,中游决口,下游荒村;


再画一幅《大国图》:


京师朱阙,州县仓廪,乡野空釜。


两图并列,中间用朱线相连,


线旁写一行小字:


“河为国之血脉,血少则国羸,血壅则国裂。”


他忽然明白,


治河之难,不在堤高水急,


而在血脉不通;


治国之难,不在银多粮广,


而在人心不齐。


他把两图卷起,


用铜铃残片压住,


像压住一段即将咆哮的河,


也像压住一颗即将爆裂的心。


雪夜更深,林绡独上嵩阳绝顶。


北风猎猎,吹动他单薄的青衫,


吹不散他眼里的火光。


他对着千里河山,轻声发问:


“若我执笔,能否写出一道不溃之堤?


若我落子,能否点亮一盏不灭之灯?”


群山寂静,雪落无声,


却有一缕风从谷底升起,


绕过松涛,掠过冰河,


最终停在他指尖,


像一句未出口的回答。


他转身下山,


脚印很快被雪掩埋,


却在心底留下一道更深的刻痕——


问河亦问国,


答在人心。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寒绡录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