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晨光下的新课题
书名:星尘航线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8897字 发布时间:2025-08-27

第二十章:晨光下的新课题与未知信号

 

“希望之星”的晨光穿透冰层时,林野正站在舰桥舷窗前。他穿着深灰色的舰长制服,肩章上的银色星徽在晨光中泛着冷光,下颌线绷得平直,只有眼底还残留着些许熬夜处理数据的红血丝——过去三天,他几乎每两小时就要核对一次星脉与共生菌的监测数据,直到今早“星脉水母”传来稳定信号,才稍微松了口气。

 

淡金色的光线斜斜切过舱室的强化玻璃,玻璃上还凝着一层薄霜,被晨光烤得微微融化,留下几道细碎的水痕。光线落在下方绵延百里的“荧光星海”上,那是星脉与共生菌交织成的光带,淡紫色的星脉是骨架,淡白色的菌膜是血肉,此刻被晨光镀上一层细碎的光斑,像是有人将银河碾碎,撒在了这颗星球的地表与地下,给覆盖着厚达千米的荒芜冰原,裹上了一层镶满碎钻的纱衣。

 

荧光通讯器的屏幕准时亮起,淡紫色的字符逐次刷新,带着清晨特有的鲜活感,是“星脉水母”熟悉的信号:“日出……很美……星脉……能量……稳定……共生菌……活性……98%……”末尾还缀了个不规则的光斑符号,像是某种笨拙却真诚的“点赞”。林野的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指尖轻轻碰了碰屏幕上的光斑,像是在回应那个藏在星脉深处的伙伴。

 

“舰长,今早的星脉能量报告刚整理好,您要现在看吗?”门口传来脚步声,是通讯官陈玥。她扎着利落的高马尾,额前碎发被汗水濡湿了几缕,手里捧着平板电脑,脸上带着刚跑完腿的红晕——为了确保数据实时更新,她每天清晨都要跑遍农业区、地热电站和休眠舱三个站点。

 

林野刚要点头,李薇的紧急通讯请求突然冲破了舰桥的平静,通讯器的电流杂音里,裹着她抑制不住的兴奋,几乎要将听筒震穿:“舰长!快到实验室来!共生菌有重大新变化——它们和星脉完全融合后,竟然能主动捕捉空气中的‘星尘粒子’,还把这些粒子转化成了一种全新的能量物质!我们暂时给它命名为‘共生能’!”

 

“知道了,我马上到。”林野挂断通讯,对陈玥道,“报告先放我桌上,等下一起看。”说完便快步穿过“星尘号”的走廊。

 

沿途能看到船员们脸上的轻松——负责休眠舱维护的老郑正蹲在地上,给新来的实习生讲解低温控制系统的原理,手里还拿着块啃了一半的合成营养棒;厨房的张姐推着餐车走过,餐车上的保温箱里飘出“希望草”茶的淡香,那是三天前危机解除后,农业区刚收获的第一批作物,味道虽淡,却成了船员们“安心”的象征。但李薇的发现让林野的心重新提了起来,这种未知的能量物质,或许会成为人类在“希望之星”立足的关键。

 

实验室里,恒温灯泛着柔和的白光,将整个空间照得透亮。李薇正趴在显微镜前,她留着齐肩短发,发梢沾了点实验用的荧光粉末,像撒了把碎星,见林野进来,立刻直起身,眼底亮得惊人,伸手让出位置:“您看这里,绝对颠覆认知!”

 

林野俯身凑近显微镜,镜头下的景象让他瞬间屏住了呼吸:淡紫色的菌膜表面,附着着无数细密的银色颗粒,那是星尘粒子——此前人类只在星球的高空云层中检测到过这种粒子,密度极低,像散落在宇宙里的尘埃,从未想过它能被利用。而此刻,那些银色颗粒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融入菌膜,像是被海绵吸收的水滴,随后转化成淡蓝色的液态物质,顺着星脉的纹路缓慢流动,像一条在微观世界里蜿蜒的发光河流。

 

“怎么样?是不是很不可思议!”索菲亚从一旁的实验台走过来,她穿着白色的实验服,鼻梁上架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成就感,手里还拿着平板电脑,“我们做了三次对比实验,你看数据——‘共生能’的能量密度是纯星脉素的1.5倍,而且稳定性极高。之前星脉素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10%的能量损耗,但‘共生能’在-20℃到40℃之间,损耗率都低于0.5%。”

 

她顿了顿,手指在屏幕上划到另一组数据:“更关键的是,我们把农业区的硅基聚合物接入‘共生能’后,小麦的生长周期直接缩短了20%,之前要25天成熟,现在20天就能收获;氧气生成系统的效率也提升了15%,按这个速度,我们再也不用省着用氧气了!”

 

林野盯着数据,指尖在虚拟界面上轻轻滑动,算着资源储备的账:“按这个效率计算,我们的能源和食物储备,能再延长至少3个月,甚至更久。”

 

“但问题也在这里。”李薇的兴奋稍退,眉头微蹙,伸手拨了拨额前的碎发,“要扩大‘共生能’的产出,需要大量星尘粒子。目前空气中的星尘浓度太低,就算把所有共生菌都调动起来,每天的产量也只够农业区维持基本运转。我们必须找到星尘粒子的富集区域,不然这‘共生能’就是‘中看不中用’。”

 

林野立刻拿起通讯器,接通地质组的频道,王浩的声音很快传来,带着一丝困惑,还有点刚被吵醒的沙哑——地质组昨晚轮班监测,他刚睡了不到两小时:“舰长,巧了!我们昨晚的夜间监测数据正好有线索——地下1000米处的星尘粒子浓度突然飙升,达到了空气中的30倍!但奇怪的是,那个区域没有任何星脉分布,我们的地质雷达还扫到一片未知结构,不是自然形成的岩层,倒像是……人工开凿的通道!”

 

人工开凿?林野的瞳孔微微收缩。在“希望之星”上,除了人类,难道还有其他智慧生物?或者说,是远古时期的文明遗迹?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立刻准备运输艇,我要和你们一起去现场。”林野道。

 

“好!我马上叫上周明,‘开拓者三号’刚做完维护,正好能用!”王浩的声音瞬间清醒,没了半点困意。

 

半小时后,“星尘号”的停泊港里,周明正绕着“开拓者三号”检查推进系统。他穿着深绿色的飞行员制服,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小臂肌肉,脸上沾了点油污,却丝毫不影响他专注的眼神——作为“星尘号”最好的飞行员,他对每一艘运输艇的性能都了如指掌。

 

见林野、王浩和李薇过来,周明直起身,用手背擦了擦脸上的油污,咧嘴一笑:“舰长,都检查好了!推进剂加满,地质探测仪也校准过了,保证没问题!”

 

王浩手里抱着地质雷达的便携终端,屏幕上正显示着目标区域的三维模型:“目标在‘星脉枢纽’东北20公里处,是地火虫从未涉足的区域,之前我们只派无人机去过一次,没深入探索。”

 

四人登上运输艇,舱门缓缓关闭。推进系统启动,淡蓝色的推进剂从底部喷射而出,在冰原上划出一道短暂的轨迹,随后运输艇缓缓潜入一个狭窄的地下洞穴入口——洞穴入口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只留下一个仅容运输艇通过的缺口,那是之前无人机探测时炸开的。

 

地下的黑暗浓稠得像墨,运输艇的探照灯射出两道强光,勉强撕开一道通路。岩壁上的景象让四人同时屏住了呼吸:那不是粗糙的岩石表面,而是整齐的螺旋状凹槽,凹槽的边缘光滑得像被精密仪器打磨过,没有一丝毛糙,顺着通道延伸向深处,每一圈的间距都完全一致,没有丝毫偏差。

 

王浩操控着探测仪扫描,屏幕上立刻跳出“人工加工痕迹”的红色提示,他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紧绷:“这绝对是智慧生物留下的!你看凹槽的间距,每3米就有一个校准标记,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种精度,就算是‘星尘号’的工业臂,也得调试三次才能达到!”

 

李薇拿出荧光通讯器,想给“星尘水母”发个信号,却发现屏幕开始闪烁,原本清晰的淡紫色字符,变成了杂乱的光斑,像被打乱的拼图:“不好!信号被干扰了!这里有强烈的能量场,正在屏蔽我们和‘星脉水母’的通讯!”

 

“不止通讯,能量信号也有异常。”王浩的探测仪突然发出轻微的蜂鸣,屏幕上的能量曲线开始上扬,呈现出一种规律的波动,“通道深处有未知能量信号,既不是星脉的淡紫色,也不是地火虫的暗红色,更不是地核热源的橙红色——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暗蓝色,而且能量强度还在缓慢增强!”

 

就在这时,周明猛地踩下减速阀,运输艇的速度瞬间降了下来,探照灯的光线突然撞在一面巨大的金属门上——那扇门至少有20米高,15米宽,像一堵横亘在黑暗中的墙,表面泛着暗灰色的哑光,像是某种能抵御高温和腐蚀的合金。门上刻着复杂的纹路,纹路呈网状交织,像一张巨大的网,最终汇聚在中心一颗拳头大小的暗红色晶体上。晶体正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与探测仪捕捉到的暗蓝色信号截然不同,却又隐隐有种同源的气息。

 

“这晶体……”王浩操控着运输艇的机械臂,机械臂前端的传感器像一根细长的探针,小心翼翼地靠近晶体,“检测到了!晶体里含有‘星核结晶’的成分——和地核热源的能量来源完全一致!但纯度更高,至少是地核热源的3倍!”

 

机械臂的传感器逐渐贴近晶体,距离不足10厘米时,运输艇的警报突然尖锐地响起,红色的警示灯瞬间布满驾驶舱,映得四人的脸色都有些发白。屏幕上的能量信号从1.2微特斯拉飙升到3.0微特斯拉,金属门表面的网状纹路突然亮起,暗红色的光芒顺着纹路快速蔓延,在门前方形成一道半透明的屏障——“砰”的一声闷响,运输艇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推开,向后滑出10米远,舱内的四人都被巨大的冲击力晃得撞到了座椅上,李薇手里的荧光通讯器差点飞出去。

 

“怎么回事?防御机制吗?”周明稳住运输艇,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双手紧紧握着操纵杆,不敢有丝毫松懈。

 

林野的通讯器恰好在这时震动起来,是林野的紧急通讯,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促:“立刻撤离!地热电站监测到该区域的地核能量出现剧烈波动,‘星脉水母’刚刚突破干扰传来消息——那是‘远古守护者’的遗迹!一旦触发防御机制,会引发深层地层震动,甚至可能波及附近的星脉分支!”

 

“收到!马上撤离!”周明不敢耽搁,立刻操控运输艇掉头,推进剂的功率调到最大,淡蓝色的火焰在黑暗中划出一道残影,速度快得让舱内的人都感到了明显的推背感。

 

身后的金属门传来沉闷的轰鸣声,像是远古巨兽从沉睡中苏醒的低吼,通道的岩壁开始脱落碎石,砸在运输艇的外壳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像是在身后追赶的脚步声。李薇紧紧抓着座椅的扶手,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黑暗,心脏跳得几乎要冲出胸腔。

 

当运输艇终于驶出洞穴入口时,身后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整个冰原都在轻微颤抖,脚下的冰层发出“咯吱”的声响,像是随时会裂开。众人回头望去,洞穴入口已经被坍塌的碎石彻底封堵,只留下几颗暗红色的光点在碎石缝隙中闪烁,像是遗迹最后的“眼睛”,冷冷地注视着闯入者,随后便缓缓熄灭,归于黑暗。

 

运输艇返回“星尘号”时,舰桥已经聚集了核心船员。陈玥将星脉监测数据投影在大屏幕上,老郑、张姐也放下手里的活赶了过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那里显示着金属门的三维模型、晶体的能量波动曲线,还有那片被封堵的通道结构。

 

“远古文明……这‘希望之星’,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了。”老郑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语气里满是感慨。

 

“关键是,那星尘粒子的富集区就在遗迹周围,要是不能进去,‘共生能’就没法大规模生产。”张姐皱着眉,她最关心的就是资源问题,毕竟厨房的储备粮已经告急了。

 

就在这时,荧光通讯器的信号终于恢复稳定,淡紫色的字符逐次刷新,带着明显的凝重感,是“星脉水母”的声音:“远古守护者……是……希望之星……最早……的……居民……比……星脉……存在……更久……遗迹……中……有……星球……的……能量……秘密……但……防御……机制……与……地核……相连……触发……会……伤害……星脉……”

 

林野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现在我们面临两个紧急问题:第一,如何安全解除遗迹的防御机制,避免引发地核震动——一旦震动波及星脉,之前培育的共生菌可能会大规模死亡,我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第二,‘共生能’的生产必须依赖星尘粒子,而遗迹周围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富集区。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必须同时解决。”

 

他顿了顿,调出星图,在遗迹位置上画了个红色的圈,语气坚定:“接下来,我们分三步行动:

 

1. 信号解析:李薇和索菲亚负责牵头,一方面分析遗迹晶体的能量波动规律,尝试破解密码锁的信号逻辑;另一方面优化荧光通讯器的抗干扰模块,确保下次靠近遗迹时,能随时与‘星脉水母’保持通讯,不能再像这次一样失联。

2. 地质监测:王浩带领地质组,在遗迹周围5公里的范围内,安装20个高灵敏度震动监测仪,实时跟踪地核能量的波动周期,划定绝对安全区和缓冲区,避免再次触发防御机制。

3. 能量支援:刘晓调整地热电站的能量输出配比,把15%的发电功率(约225千瓦时)单独划分出来,通过地下电缆传输到‘星脉水母’的活动区域,让它在遗迹周围构建一层星脉屏障,就算发生轻微震动,也能缓冲对星脉的伤害。”

 

“收到!”众人齐声回应,之前应对地火虫和地核热源危机时的默契,再次被激活。

 

实验室里,李薇将晶体的能量波动数据导入超级计算机,屏幕上瞬间跳出一串复杂的频率曲线,像一团缠绕的发光丝线,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屏幕。索菲亚抱着双臂,盯着曲线看了足足十分钟,突然指着其中一段起伏的波形,声音都有些发颤:“李薇!你看这里!这段频率的峰值和谷值,和‘星脉水母’引导星脉能量流动时的频率完全一致!误差不超过0.01赫兹!”

 

李薇立刻调出之前记录的“星脉水母”能量信号,用鼠标将两条曲线重叠在一起——屏幕上,两条发光的线条几乎完美吻合,像是同一条线被复制了两次。两人同时眼前一亮,李薇甚至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难道……用星脉能量作为‘钥匙’,就能打开遗迹的防御机制?这也太巧了吧!”

 

“不是巧,可能是‘远古守护者’早就留下的线索。”索菲亚推了推眼镜,眼神变得深邃,“或许他们早就知道,星脉会成为这颗星球的‘生命线’。”

 

另一边,王浩带着地质组的三个成员——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吴、经验丰富的老周、还有负责设备维护的阿凯,驾驶着小型探测车,在遗迹周围5公里的范围内忙碌。小吴扛着沉重的震动监测仪,额头上满是汗水,却依旧干劲十足:“浩哥,这监测仪的灵敏度也太高了吧,连风吹过冰层的震动都能捕捉到!”

 

“越高越好,不然怎么发现地核能量的波动规律。”王浩蹲在地上,调整着监测仪的角度,“小心点,别碰到冰层下的星脉分支,要是把‘星脉水母’惊动了,可就麻烦了。”

 

经过四个小时的忙碌,20个监测仪全部安装完毕。王浩将数据汇总到终端上,屏幕上的曲线逐渐清晰——遗迹周围的地核能量波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每小时会出现一次10分钟的低谷期,低谷期间,防御机制的能量输出会从3.0微特斯拉降到1.5微特斯拉,是目前发现的最安全的“接触窗口”。

 

“太好了!这下有把握了!”王浩激动地拍了下小吴的肩膀,小吴疼得龇了咧嘴,却也跟着笑了起来。

 

“星脉水母”的星脉屏障也在当天傍晚构建完成。从高空俯瞰,遗迹所在的区域被一层淡紫色的光罩包裹,光罩像一块柔软的缓冲垫,轻轻覆盖在冰原上,边缘与远处的“荧光星海”连成一片,形成了一道新的“保护圈”,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温柔的光芒。

 

一切准备就绪。周明驾驶着改装过的“开拓者一号”运输艇,艇身外壳加装了5厘米厚的钛合金防撞板,通讯器也换成了最新的抗干扰模块,机械臂上还挂着专门采集星尘粒子的密封舱。李薇和王浩坐在副驾驶座上,两人手里都攥着便携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的能量数值,让车厢里的空气都带着几分紧张。

运输艇缓缓靠近遗迹所在的洞穴,冰原上的风卷起细碎的冰渣,打在艇身外壳上,发出“沙沙”的声响。距离洞穴入口还有1公里时,王浩突然指着窗外:“看!‘星脉水母’的引导信号!”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坍塌的碎石堆前,一根淡紫色的星脉分支正轻轻跳动,像一条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灯带,每一次闪烁都带着规律的节奏——那是“星脉水母”在传递“安全”的信号。

“还有30秒进入低谷期,能量信号正在下降。”王浩紧盯着监测仪,声音紧绷得像拉满的弓弦,“2.0微特斯拉、1.8微特斯拉、1.5微特斯拉!到了!就是现在!”

李薇立刻将改装后的通讯器固定在机械臂前端,手指在操控面板上飞速敲击,将“星脉水母”实时传输来的星脉能量信号,转化成一道淡紫色的光束。光束穿过空气,精准对准碎石堆后金属门中心的暗红色晶体,像一根温柔却坚定的“钥匙”,轻轻触碰了“锁芯”。

光束接触到晶体的瞬间,原本暗红色的晶体突然亮了起来,光芒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像涟漪般蔓延。金属门表面的网状纹路开始反向流动,原本向外延伸的线条,此刻正朝着晶体收缩,像是被按下了“倒放键”,发出细微的“滋滋”声。

“咔哒——”

一声清晰的机械声响从金属门后传来,像是尘封了千万年的机关被重新激活。随后,那扇20米高的巨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速度缓慢却坚定,露出一条仅容运输艇通过的缝隙。缝隙中透出柔和的淡蓝色光芒,与星脉的颜色如出一辙,没有丝毫危险的气息,反而带着一种古老而温和的“欢迎”意味。

“成功了!防御机制没有触发!”周明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操控着机械臂,小心翼翼地穿过缝隙,机械臂前端的密封舱缓缓打开,像一只张开的“小爪子”,在门后的岩壁上轻轻一刮——那里覆盖着一层细密的银色粉末,正是星尘粒子。

密封舱关闭的瞬间,检测屏立刻跳出数据:星尘粒子浓度58.7mg/m³,纯度99.2%。王浩看着数据,激动得差点从座位上站起来:“是其他区域的5倍!而且不含任何杂质,这简直是生产‘共生能’的完美原料!”

李薇也松了口气,刚要让机械臂进一步探测门后的空间——比如看看里面是否有更多星尘粒子,或者远古文明留下的其他痕迹,荧光通讯器的屏幕突然疯狂闪烁,淡紫色的字符刷新速度极快,甚至出现了重叠,是“星脉水母”从未有过的急促信号:“遗迹……深处……有……未知……信号……正在……向……宇宙……发送……频率……稳定……目标……不明……能量……来源……与……晶体……一致……快……离开……”

林野的指令几乎在同一时间抵达舰桥,通讯器里他的声音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立刻停止探索!马上返航!李薇,用运输艇的备用探测器记录未知信号的参数,重点分析传输方向和频率;王浩,加强地核能量监测,一旦出现波动,立刻汇报,防止信号触发其他隐藏的防御机制!”

“收到!”周明不敢犹豫,立刻操控运输艇退出缝隙。就在运输艇转身的瞬间,金属门后的淡蓝色光芒突然增强,像被点燃的火焰,未知信号的强度也跟着飙升到2.8微特斯拉,运输艇的外壳甚至感受到了轻微的能量冲击。好在“星脉水母”构建的星脉屏障及时亮起,淡紫色的光罩将冲击牢牢挡住,没有引发地层震动。

运输艇返航的途中,李薇就抱着备用探测器,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开始解析未知信号。王浩则紧盯着地质监测仪,屏幕上的地核能量曲线虽然有轻微波动,但始终稳定在安全范围内,他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

当运输艇返回“星尘号”时,舰桥已经挤满了人。陈玥早就准备好了投影设备,李薇一进门,就将解析结果投在了大屏幕上。淡蓝色的信号波形在屏幕上跳动,像一条活着的“光带”。

“未知信号的传输方向非常明确,直指银河系中心。”李薇指着屏幕上的星图标记,声音带着一丝凝重,“而且它的频率,和人类在2145年首次接收到的‘宇宙神秘信号’完全一致!你们还记得吗?当时全球的天文台都监测到了那道信号,却没人能破解它的含义,最后只能归档为‘未识别宇宙信号’。”

这个结论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老郑摸了摸后脑勺,语气里满是震惊:“2145年那道信号?我记得当时我还在地球的航天局工作,为了破解它,我们熬了好几个通宵,结果什么都没弄明白……没想到在这颗星球上,竟然再次遇到了!”

“更关键的是,”李薇的手指指向屏幕上的一段波形放大图,“我们解析出了信号中的部分数据,里面包含着‘希望之星’的星脉分布、地核能量流动,甚至还有我们培育的共生菌的活性参数——这根本不是随机的信号,像是有人在向某个文明‘汇报’这颗星球的能量状况!”

林野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淡蓝色信号波纹,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人类登陆“希望之星”不过四个月,从最初登陆时的资源匮乏、遭遇地火虫的恐慌,到与“星脉水母”建立共生关系、化解地核热源危机,再到如今发现远古文明的遗迹,甚至可能接触到宇宙中的其他文明——这一切来得太快,快到让他有些恍惚,却又真实得触手可及。

他转头看向舷窗外,夜色已经笼罩了“希望之星”,“荧光星海”依旧在黑暗中闪烁,淡紫色的光带绵延百里,像一条守护星球的“光河”。遗迹方向的暗红色光芒早已消失,但那道未知信号的波纹,还在屏幕上规律地跳动,像是一颗来自远古的心脏,在向宇宙传递着“希望之星”深藏了千万年的秘密。

“或许,这道信号不是威胁。”林野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坚定,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但我们必须弄清楚它的来源——是‘远古守护者’留下的自动程序,还是有其他文明在操控?我们还要弄清楚‘远古守护者’是谁,他们为什么离开,又为什么留下这样的遗迹……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希望之星’长久立足。”

当晚,“星尘号”的船员们没有像上次化解危机那样举办庆祝会,而是自发聚集在舰桥,围着屏幕讨论着遗迹与未知信号。周明趴在桌子上,用铅笔在纸上画着运输艇下次探索的路线,还标注了几个“可能的安全入口”;王浩则在优化地质监测模型,试图找到更精准的地核能量波动规律;李薇和索菲亚头靠头,对着信号波形图小声争论,偶尔还会因为一个新发现而激动地拍手;刘晓也从地热电站赶了过来,手里拿着能量储备报告,琢磨着怎么调整输出,才能更好地支援“星脉水母”。

陈玥端着一壶热好的“希望草”茶,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淡绿色的茶水冒着热气,在寒冷的舰桥里,氤氲出一种温暖的氛围。老郑坐在角落,看着年轻人们忙碌的身影,嘴角带着欣慰的笑容——他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都要在宇宙中漂泊,却没想到在这颗遥远的星球上,找到了“家”的感觉。

就在这时,荧光通讯器的屏幕突然亮起,淡紫色的字符缓缓刷新,没有了之前的凝重,反而带着一丝罕见的“好奇”,是“星脉水母”的信号:“未知信号……宇宙……朋友……还是……危险……”

林野放下手里的报告,走到通讯器前,指尖在面板上轻轻敲击,输入一行字符:“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们会一起找出答案。不管是朋友还是危险,我们都会和你一起面对。”

屏幕上的字符停顿了几秒,随后跳出一个淡紫色的光斑,和清晨那个“点赞”符号一模一样,甚至比之前更大了些,像是“星脉水母”在表达“安心”。

舷窗外,“希望之星”的夜空格外清澈,漫天的星辰像被打翻的钻石,洒在黑色的幕布上。地下的“荧光星海”与天上的星辰遥相呼应,像是一幅跨越天地的画卷,美得让人窒息。

林野知道,新的挑战已经拉开序幕——远古遗迹的秘密、未知信号的目标、“共生能”的大规模生产,甚至可能到来的“宇宙访客”……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孤独的探索者。他们有彼此可以依靠的队友,有“星脉水母”这个跨越物种的伙伴,还有一颗对未知充满敬畏却从不退缩的心。

只要保持“共生”的信念,无论前方有多少黑暗与未知,人类总能在这颗星球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往未来的希望之光。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星尘航线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