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舱的蓝光在秦烈掌心熄灭的瞬间,指挥室的照明系统自动切换为昼间模式。柔和的白光洒在金属地面上,映出几道尚未散尽的数据残影——那是“Σ-Inverse”蓝图完成时从终端溢出的光流,正沿着墙角的导线缓缓退却,如同退潮后的海迹。
秦烈走出接入舱,没有停留。他径直走向中央控制台,手指在悬空界面划过,调出反制装置的三维模型。屏幕上,六边形蜂窝阵列正以极低频率脉动,仿佛一颗沉睡的心脏。他轻点“启动模拟”,系统应声载入B-12区地下管网的拓扑结构,连同中继站周边的电磁扰动场、空气折射率变化、甚至通风管道内尘埃的悬浮轨迹,全部精确还原。
“所有人就位。”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整个研发区,“‘破节’行动首次全要素演练,现在开始。”
林雪早已穿戴完毕。新型空间信标嵌在战术手套内侧,纹路贴合掌心,像一层活体电路。她站在模拟干扰区入口,目光扫过前方由全息投影构筑的隧道——灰褐色墙体、锈蚀的管道、头顶垂落的断裂电缆,与三天前实地侦察的场景分毫不差。
张峰蹲在装置原型旁,最后一遍检查纳米导电纤维的接驳点。材料已替换为空间系统培育的超纯态纤维,导电效率提升37%,热损耗降低至0.8%。他按下自检键,蜂窝阵列亮起一圈淡青色光晕,随即稳定为低功耗待机状态。
“能源模块正常,耦合环无谐振偏移。”他抬头,“可以注入信号。”
陈浩在远程操控台前敲下回车键。虚假信标包在加密通道中缓缓加载,如同潜行于深海的鱼雷。李薇则紧盯着林雪的生理监测面板,脑波、心率、皮电反应三项指标平稳运行,唯独γ波段边缘有轻微波动,像是风掠过湖面时泛起的细纹。
“干扰区开启。”秦烈下令。
林雪迈步走入投影区。每前进十米,环境干扰强度提升一级。第一层是低频电磁噪声,模拟地下管网的杂散电流;第二层加入脉冲雷达扫描,每11秒一次,频率锁定40.7THz;第三层则是空间系统生成的类Σ-7诱导场,试图模拟真实中继站的神经牵引效应。
她走得极稳,呼吸节奏与步伐完全同步。这是秦烈亲自设计的抗干扰步法,源自军方特种作战中的“感知剥离训练”,通过肢体动作压制异常神经反馈。
当她抵达干扰区中心点时,张峰启动了原型装置。蜂窝阵列瞬间激活,中心调制器开始捕获环境信号。屏幕上,干扰波形如期展开,相位与模拟的Σ-7脉冲呈镜像对称。
但就在波形达到峰值的刹那,监测警报骤然响起。
【能量回涌:生物电耦合环电压超载120%】
【相位同步偏差:+0.8%】
【干扰波形畸变,抑制效率下降至63%】
紧接着,林雪猛然抬手按住太阳穴。信标纹路在手套下灼烫发亮,皮肤接触处浮现出细密的电流状红痕。她的脑波图上,40.7THz频率提前被拉高,γ波振幅飙升,几乎触及临界阈值。
“切断信号!”秦烈厉声下令。
张峰猛拍急停钮。装置熄火,全息投影瞬间冻结。林雪踉跄一步,扶住墙壁才稳住身形。她的指尖微微颤抖,掌心信标已恢复常温,但手腕内侧的皮肤下,一道淡蓝色螺旋纹若隐若现,如同被烙进血肉的符印。
“不是外部触发。”秦烈调出系统缓存,快速比对演练前后信标数据流,“体内共振是自发激活,频率与装置输出存在微弱共振耦合。”
“意思是……”张峰声音发紧,“她和装置之间,形成了闭环回路?”
“不止是回路。”李薇指着监测图,“她的神经突触在高频信号下产生了逆向放电,像在……响应某种召唤。”
秦烈沉默片刻,转身走向装置原型。他拆开外壳,取出生物电耦合环,置于显微扫描仪下。图像放大至纳米级,导电纤维表面呈现出细微的晶格错位——正是这些微小缺陷,在高频运行时引发了谐振偏移。
“材料纯度还是不够。”他说,“换空间系统最新批次的单向导电膜,阻断反向电流。”
张峰立刻执行。陈浩同步调整模拟参数,将地下管网的电磁干扰模型升级为真实录频数据,连同运输箱残片最后一次信号爆发时的频谱特征也一并嵌入。
两小时后,第二次演练启动。
这一次,团队重新设定了流程。虚假信标包被拆分为三段,分别置于三级延迟闸口,必须在主干扰波成功压制Σ-7信号后,才能释放最终脉冲。秦烈亲自参与B级部署模拟,与林雪在狭窄通道中完成中继节点交接测试。两人动作精准如机械联动,从信号中断到节点激活,耗时10.9秒,几乎完美匹配11秒节拍周期。
“可以。”秦烈点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
然而,当演练进入最后阶段,监控回放却捕捉到异常画面:林雪在干扰区中心闭眼的瞬间,嘴唇微动,吐出一串极低频的音节。声纹分析显示,那不是任何已知语言,而是一组符合六边形拓扑网络通信协议的脉冲编码。
“她在……回应?”李薇盯着音频波形,声音发颤。
“不。”秦烈回放慢速,“是反射。她的神经系统在高密度信号场中,被动复现了接收到的指令片段。”
“那她还能执行任务吗?”张峰问,“如果她的意识可能被同步……”
“能。”秦烈调出一段尘封数据,“空间系统存档了她三个月前的脑波基线。对比显示,她的神经突触密度高于常人18%,且α-γ波转换阈值异常偏高——这是长期抗病毒治疗留下的结构性改变,也让她对节拍诱导具备天然抗性。”
他顿了顿:“她不是宿主,是屏障。”
话音未落,系统终端突然弹出更新提示:
【检测到新材料适配完成】
【启动二次优化】
【新增模块:神经锚点隔离层|功能:阻断外部节拍渗透】
张峰一怔:“我们没申请这个。”
“是系统自动生成的。”陈浩调出日志,“就在你提交材料替换方案的瞬间,它主动追加了这个设计。”
秦烈盯着那行字,指尖在桌沿轻轻敲击。系统在学习,也在进化——它不仅解析技术,更在预判风险。而这一次,它选择了主动防御。
“接受优化。”他下令,“生成新蓝图。”
屏幕刷新,Σ-Inverse_V2版结构图缓缓展开。蜂窝阵列外层新增了一圈环形屏蔽层,内部信号路径重新布线,相位逆转机制被重构为分段式触发。最引人注目的是底部一行小字:
【同步兼容性:76.4%|标注:安全区间】
“相似度降了。”张峰低声说,“可它说这是安全的。”
“因为它知道。”秦烈目光沉静,“太高会被识别,太低会失效。76.4%——刚好卡在协议盲区。”
装置重制耗时三小时。新版本体积缩小15%,重量减轻22%,能量效率提升至91%。第三次演练在封闭环境中进行,未接入外部信号源,仅靠运输箱残片提供的原始脉冲作为测试基准。
干扰波成功释放,相位完全对冲。监测屏上,Σ-7模拟信号如退潮般消失。林雪的脑波保持稳定,信标纹路未再发烫,手腕上的螺旋纹也逐渐隐去。
“成功了?”李薇问。
“阶段性成功。”秦烈调出装置日志,目光落在那行隐藏代码上,“但我们还没面对真正的脉冲。”
他转向林雪:“你感觉如何?”
她活动了下手腕,掌心信标安静如常。“像跑完一场长距离障碍赛。”她顿了顿,“但最后那几秒……我听见了。”
“听见什么?”
“不是声音。”她闭眼回忆,“是一种……节奏。它在等第三个信标归位。”
秦烈没有回应。他走向控制台,调出城市地图。B-12区第七交汇点依旧被红圈标注,倒计时显示:67小时23分14秒。
“还有时间。”他说,“够再练一次。”
团队重新列队,准备第四次演练。张峰检查能源模块,陈浩校准延迟闸口,李薇为林雪佩戴新的生理监测贴片。秦烈站在指挥位,手指在启动键上方悬停。
就在他即将按下按钮的瞬间,林雪忽然抬头。
她的瞳孔微微收缩,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存在的东西。
“等等。”她说,“信号……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