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接近阴谋地点
书名:末世开挂,基建称王 作者:爱吃故城熏肉的 本章字数:2657字 发布时间:2025-08-28

金属门缝里的手电光停了三秒,又缓缓收回。脚步声退去,门轴发出低沉的摩擦音,重新闭合。秦烈仍伏在墙角,呼吸压得极平,像一块嵌进阴影的铁板。他没放下枪,但手指从扳机护圈滑开,转而摸向战术背心内侧的温控贴片——表面已凝起一层细汗,体温正缓慢攀升。


陈浩靠在对面墙边,次声波拾音器贴在耳道,屏幕波形刚从剧烈抖动归于平稳。他抬眼,秦烈微微颔首。


“走了。”陈浩低声说,“心跳频率回落,步伐节奏变松,应该是完成巡查。”


秦烈没应声,闭眼一瞬。空间系统界面在意识中展开,三组数据流并行加载:拾音器捕捉的脚步声周期、热成像残留的移动轨迹、林雪脑波突变的5秒节律。系统自动匹配时间轴,生成动态模型。13分钟后,同一路径将再次出现空档。


他睁眼,抬手在空气中划了两道——先指通风口,再比出“11-12”的手势。


陈浩会意:“换岗间隙?”


秦烈点头,从空间取出一台微型探针机器人。银灰色外壳只有拇指大小,六足收拢如休眠昆虫。这是上月用废弃医疗纳米虫改造的产物,搭载折叠式摄像头与微型陀螺仪,能承受狭窄通道的剧烈摩擦。


他蹲身,将探针抵在通风口缝隙。金属边缘锈蚀严重,棱刺交错,稍一用力就会卡住。秦烈用指尖轻轻拨动探针角度,避开最尖锐的断口,缓缓推进。


探针无声滑入。


终端屏幕亮起,黑白画面逐渐清晰:通道倾斜向下,壁面布满冷凝水珠,铁锈与霉斑混杂。镜头微调焦距,显示坡度约45度,长度估测十八米左右。末端连接一段横向冷却管道,管壁有明显焊接修补痕迹。


陈浩凑近看:“能通到关押区侧廊?”


秦烈调出探针传回的三维结构图,用意识在空间系统中标记路径节点。系统自动生成通行风险评估:通道承重结构老化,外力震动可能引发局部坍塌;内壁金属毛刺密集,徒手攀爬将严重磨损防护层。


他正要关闭界面,探针画面突然抖动——镜头扫过冷却管道内壁时,捕捉到一道模糊喷漆标记:Σ-7→L3。


秦烈瞳孔一缩。


这不是现代编码格式。箭头与字母间距不均,笔画边缘有飞白,像是用喷罐手绘。L3可能是楼层编号,但Σ-7……他脑中闪过林雪在隔离舱中无意识划出的符号。


陈浩也看到了:“这标记……有人留过路标?”


秦烈没答。他调出空间系统缓存,将“Σ-7”符号与探针拍下的标记进行比对。相似度87.3%。系统自动关联此前林雪脑波共振数据,标记出一段异常频段:1.7Hz,与人类脑干在长期压抑状态下的共振频率一致。


他忽然明白——这不是路标,是记忆锚点。


有人曾从这里被带进去,也有人想留下线索让后来者找到出口。而林雪的神经残留,正在被同样的频率唤醒。


“气流成分分析。”秦烈说。


陈浩迅速接入探针的环境传感器。数据显示:空气中悬浮微量放射性尘埃,浓度0.42μSv/h,低于致伤阈值。超导凝胶涂层可维持25分钟有效防护,足够完成一次短时渗透。


秦烈取出两罐备用凝胶,重新涂抹在作战服接缝处。他抬头看向通风口,计算角度与承重。若单人进入,需卸下大部分装备,仅保留基础武器与通讯模块。


正准备拆卸战术背心,身后担架上传来细微动静。


林雪的手指抽动了一下,指尖在冰冷金属面上划过,留下一道湿痕。她嘴唇微启,声音轻得几乎被隧道滴水声吞没:


“第七个门……”


秦烈立即俯身。


“Σ-7……”她继续说,手指重复描画那个符号,动作机械却精准,“……关着会哭的人。”


陈浩盯着她的脑电图,低声说:“γ波又同步了,但这次不是基地轮询频率……是内部次声波源。”


秦烈取出耳机,接入林雪颈后接口。低频震动反馈传来,不再是17秒一次的规律脉冲,而是5秒周期的急促震颤,像某种警报。


他闭眼,让系统记录这段波形。战术推演模块开始模拟:若次声波为监控系统,其发射源应位于关押区核心,覆盖半径约30米。巡逻员每13分钟经过一次,第11至12分钟为信号盲区——正是探针传回数据的窗口期。


他睁开眼,从空间取出两台低频信号中继器。外壳由旧式卫星天线改造,内置压缩算法芯片,能将生物信号与环境数据耦合为次声波,绕过电磁屏蔽层传输。


“架设。”他说。


陈浩接过一台,迅速攀上变电站侧墙。墙体布满电缆支架,他将中继器卡进锈蚀的金属框内,调整发射角度指向基地方向。秦烈则将另一台埋入通风口对面的排水沟,用碎石掩盖外壳。


两台设备启动,指示灯幽蓝闪烁。数据流开始压缩传输,李薇在基地终端接收到第一波生命体征信号。


秦烈最后检查了一遍装备。他从空间取出一枚微型追踪钉,指甲盖大小,内置温压传感器与微型震波发生器。这是张峰最新研发的隐蔽监控装置,能吸附在金属表面,持续反馈环境变化。


他靠近通风口,抬起手腕,用战术手电的磁吸底座将追踪钉送入缝隙。钉体顺着内壁滑落,轻轻嵌入接缝处的锈层。信号立即接通,内部温度12.3℃,气压稳定,无异常震动。


“部署完成。”他说。


陈浩收起终端,低声道:“我们得撤了。再待下去,超导层会因体温流失失效。”


秦烈没动。他盯着通风口深处,仿佛能穿透黑暗看到那扇“第七个门”。林雪的低语、探针拍下的标记、追踪钉传回的数据……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敌方不仅在搜寻“能听见信号的人”,还在用次声波系统维持某种长期实验。


他最后看了一眼担架上的林雪。她已重新陷入昏迷,但手指仍蜷在“Σ-7”的末笔上,像握着一把无法交出的钥匙。


“回撤。”秦烈说。


两人抬起担架,沿原路返回。隧道依旧潮湿,脚步声被吸音地垫吞噬。行至三岔口,秦烈忽然停下。


他调出空间系统,查看追踪钉实时数据。温度仍稳定在12.3℃,但气压曲线出现微小波动——每12分钟,上升0.03kPa,持续18秒。


不是自然现象。


是定时设备。


他没说话,将数据截图存入加密分区。撤离路线不变,但突入窗口必须提前——敌方内部有规律性能量释放,可能是监控重启,也可能是某种清除程序。


他们穿过坍塌段,张峰预设的动能拦截网在远处隐约可见。秦烈按下腕侧通讯器:“内区准备接收,医疗组待命。”


频道里传来张峰的声音:“工程组已闭锁,外环防御转入被动监测模式。你们安全了。”


秦烈没回应。他背着林雪,踏过最后一段金属坡道。厚重的防磁门在身后缓缓闭合,隔绝了隧道的阴冷。


主控室灯光亮起,李薇和周敏已在医疗区等候。林雪被转移至移动担架,静脉接入新型神经稳定剂。秦烈摘下头盔,额发已被冷汗浸透。


陈浩将探针数据导入主系统,放大那道喷漆标记:“Σ-7→L3……这编码方式,像旧军方的项目代号。”


周敏凑近看:“L3是第三实验层?但Σ系列……我没在公开档案里见过。”


秦烈站在监控墙前,调出B-7区地下结构图。他用光标圈定通风口位置,标注“渗透起点”,又将追踪钉的气压波动曲线叠加其上。


系统自动生成预警提示:环境扰动周期性出现,建议在第11分钟窗口期完成突入。


他正要关闭界面,林雪突然睁眼。


不是昏迷中的抽搐,而是清醒的凝视。她直直看向监控屏,声音清晰:


“你不能从正面进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