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味旅 > 73
73
书名:味旅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803字 发布时间:2025-08-29

海河夜风里的那点清冽水汽,终究没能吹散胃里蛤蟆吐蜜沉甸甸的甜暖。顾笙裹紧了外套,额角被风刮得发紧,身体深处却像揣着个小小的暖炉,源源不断散发着热量。高铁的白色车体在夜色里切开北方的寒气,车厢里灯光惨白,空调暖风带着干燥的灰尘味。窗外是飞速倒退的、模糊的华北平原轮廓,偶尔掠过的村镇灯火稀疏,像被遗忘在冻土上的萤火。


困意沉甸甸地压下来。意识在暖风嗡鸣和铁轨规律的“哐当”声中渐渐模糊,沉入一片带着人造暖意和疲惫的黑暗。蛤蟆吐蜜那滚烫粘稠的豆沙馅、金汤桥下墨玉般流淌的河水光影、对岸欧式建筑的冰冷轮廓……碎片般地沉浮、消散。


……


车轮碾过铁轨接缝,一阵剧烈的颠簸把顾笙晃醒。她猛地睁开眼,额角磕在冰凉的车窗玻璃上,一阵闷痛。窗外天色已经大亮,铅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透出一种清冷的、高原特有的光线。景象截然不同。连绵起伏的山峦取代了平坦的原野,山体覆盖着厚厚的、未化的积雪,在灰白天光下泛着冷硬的银白。山势陡峭嶙峋,裸露的黑色岩石如同巨兽的脊骨,刺破雪被,沉默地指向低沉的天空。空气仿佛也稀薄、冷冽了许多,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刀锋般的寒意,刮过喉咙,直抵肺腑。


“承德站到了。” 广播里的女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怠。


顾笙随着稀疏的人流挤出车厢。站台上寒风凛冽,像裹着冰渣的鞭子,瞬间抽散了车厢里那点人造的暖意。她打了个哆嗦,把围巾往上拉了拉,盖住鼻尖。空气清冽得发痛,带着松针、冻土和远处山峦冰雪的凛冽气息,与天津老城厢的烟火油腻、海河的水汽截然不同。一种空旷、冷硬、带着塞外寒意的基调,扑面而来。


她没在车站停留,迅速钻进一辆开往市区的旧中巴。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发动机吃力地嘶吼着。窗外的景象愈发荒凉。山势连绵,白雪皑皑,枯黑的树木枝桠如铁铸般伸向天空。偶尔能看到山坳里散落的低矮平房,屋顶压着厚厚的积雪,烟囱里冒出细弱的白烟,很快被寒风撕碎。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和牲畜棚的气息。


车子在市区边缘一个尘土飞扬的路口停下。顾笙跳下车,冷空气瞬间包裹全身。这里像是城郊结合部,路两边是些低矮的铺面,蒙着厚厚的灰土。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和尘土,打着旋儿。她紧了紧背包带子,额角被风吹得生疼,皮肤绷得紧紧的。胃里那点蛤蟆吐蜜带来的暖意,在这高原的凛冽寒风中,显得如此单薄。


按照手机地图的指引,她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几条堆着残雪和垃圾的窄巷。巷子尽头,豁然出现一个热闹的、喧腾的早市。与其说是市场,不如说是一片被踩得泥泞不堪、覆盖着脏雪的空地。人头攒动,呼出的白气连成一片。空气里混杂着极其复杂浓烈的气味:生肉的腥膻、活禽的粪便味、劣质烟草的辛辣、炸油条的油腻焦香、蔬菜的泥土气……各种味道在冰冷的空气里激烈地碰撞、发酵。


顾笙的目光像探针一样,迅速扫过那些堆满冻鱼、挂着血淋淋羊腿的肉摊,掠过散发着刺鼻氨水味的活鸡笼子,绕过吆喝着廉价服装和塑料盆的摊贩。她的目标明确——那股在诸多浑浊气味中顽强透出的、属于粮食最朴素的甜香和油脂焦香。


很快,她锁定了目标。


在市场最边缘,靠近一排低矮平房墙根的地方,一个穿着臃肿藏青色棉袄、裹着深紫色头巾的妇人蹲在地上。她面前铺着一块洗得发白的厚塑料布。塑料布中央,堆着一座“小山”。


那“山”是金黄色的。由无数个小小的、比拇指略大的“卷”堆积而成。每一个“卷”都呈现出一种诱人的、带着颗粒感的金黄。那金黄不是油炸的焦黄,而是谷物本身被蒸熟、裹上粉末后呈现出的、朴实温暖的色泽。无数细小的、同样金黄的粉末沾满了每一个“卷”,也洒落在塑料布上,像一层细腻的、带着甜香的金沙。


妇人身旁放着一个敞开的、巨大的竹簸箕。簸箕里还残留着一些同样金黄的粉末。她布满冻疮和皲裂的、粗粝的手,正从一个蒙着湿布的盆里,揪出一团蒸熟后温热的、颜色略深、呈现出黄米特有暗黄色的米面团。那米面团在她手里被灵巧地揉捏、按扁,变成一张巴掌大的薄片。然后,她从一个敞口的粗瓷碗里,挖起一大勺深红油亮的豆沙馅,厚厚地抹在米面薄片中央。豆沙馅冒着丝丝热气,甜香浓郁。


紧接着,她双手手指飞快地动作着,像变魔术一样,将抹满豆沙馅的米面片卷起、包裹、捏紧。动作快而精准,一个胖鼓鼓、两头略尖的小卷子就成型了。这湿漉漉、裹着豆沙馅的生坯,被她随手扔进旁边那个盛满金黄粉末的竹簸箕里。


“骨碌碌——” 小卷子在簸箕里翻滚,瞬间沾满了厚厚一层金粉。妇人枯瘦的手伸进去,抓起沾满金粉的小卷,随意地堆放在塑料布那座“金山”上。动作机械而熟练,带着一种日复一日的粗砺感。


空气里弥漫着黄米蒸熟后特有的、带着微酸的粮食甜香,混合着豆沙馅的醇厚甜腻,还有那层金粉——炒熟黄豆磨成的豆面——散发出的、极其浓郁的、带着焦糊气息的豆香。几种朴素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在这充斥着生腥和污浊的早市边缘,固执地散发着一种原始的、温暖的诱惑力。


顾笙蹲下身。塑料布上的“金山”近在咫尺,金黄色的豆面沾在边缘的泥雪上。那甜香更清晰了。“驴打滚?”她问,声音被市场的嘈杂盖过一半。


妇人抬起头,脸上是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寒风留下的深刻印记,皮肤黝黑粗糙,两颊泛着特有的“高原红”。她浑浊的眼睛没什么神采,只是迟钝地看了顾笙一眼,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含混不清的短促音节回应:“嗯。一块钱仨。”


顾笙掏出零钱递过去。妇人枯瘦的手接过,塞进棉袄深处,随即又抓起三个刚裹满豆面、还带着余温的小卷子,用一小张粗糙的草纸随意一托,递了过来。


顾笙接过。草纸粗糙,驴打滚滚烫,隔着纸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暖意和粘腻。豆面的香气扑鼻而来,浓郁、朴实,带着炒豆特有的焦糊香。


她拿起一个,吹了吹。金黄色的豆面沾了满手。张嘴咬下去。


口感极其丰富。最外层是厚厚一层、带着颗粒感的、微苦又极香的炒黄豆面。牙齿破开豆面层,触到里面温热的黄米面皮——软糯,粘牙,有韧性,带着黄米特有的、微酸的粮食甜味。紧接着,滚烫、粘稠、甜得极为扎实醇厚的深红豆沙馅便汹涌地涌入口腔!


烫!甜!糯!香!


豆面的焦香微苦完美地中和了豆沙馅的甜腻。黄米面皮的软糯粘牙提供了扎实的口感基底。滚烫的温度则把所有的滋味都激发、放大、融合!没有蛤蟆吐蜜酥皮的极致焦脆,也没有煎饼馃子薄脆的惊心动魄。这是一种更内敛、更扎实、带着土地和谷物气息的粗犷甜蜜。豆沙馅的甜非常原始,甚至能尝出红豆皮的细微颗粒感。黄米面的微酸像一种巧妙的平衡,让这甜不至于齁人。而那层厚厚的、带着颗粒的炒豆面,是点睛之笔,提供了香气的骨架和口感的粗粝。


她大口咀嚼着,滚烫的豆沙馅熨帖着冰冷的食道,沉甸甸地落入胃袋。额角被这原始的热量和甜度烘得微微冒汗。鼻尖萦绕着浓郁的豆面香和黄米气息。在这寒冷、泥泞、充斥着生腥的塞外早市边缘,这一口滚烫、粗粝、甜糯的驴打滚,像一块沉甸甸的、带着谷物体温的炭火,缓慢而坚定地烘烤着被寒风浸透的身体。口腔里充斥着朴素的甜香,额角渗出细汗,指尖沾满了金黄的豆面粉末。身体里那点来自天津的、带着精制糖分的暖意,被这更原始、更粗犷的塞外热量,彻底地覆盖、夯实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味旅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