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绾的声音很轻,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李砚的心湖上。
他猛地抬头,对上她那双写满探究与惊疑的眸子。
那双眼睛平日里总是清冷如水,此刻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问的不是“你去哪了”,也不是“你发生了什么”,而是直指核心——那首凭空出现在他脑海,又被他吟诵出来的《别长安》。
李砚的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个沉重的点头。
承认的瞬间,苏绾紧绷的肩膀反而松弛了下来,仿佛一个悬了许久的谜题终于找到了线头。
她没有追问那匪夷所思的过程,而是从随身的帆布包里取出了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
一段录音流淌而出。
没有嘈杂的背景音,只有一道略带沙哑、苍凉孤寂的男声在低声吟诵:“长安不语夜如霜,孤客未眠鬓已苍。十年一梦归何处,唯有明月照还乡……”
正是李砚的声音!
录音里的声音仿佛不属于这个时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盛唐的古卷上剥离下来,带着历史的尘埃与厚重,与眼前这个穿着校服、面色苍白的少年判若两人。
“昨晚我整理古籍资料,走得晚了。”苏绾的视线落在李砚脸上,不放过他任何一丝表情变化,“经过图书馆深处时,听到了这个声音。我以为是哪位老教授在感怀,就下意识录了下来……今天听到王老师念你的诗,我才反应过来。”
图书馆的窗外,夕阳正浓,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空气中,古籍的墨香与录音里苍凉的诗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诡异而又庄严的氛围。
震撼过后,一股彻骨的寒意从李砚的脚底直窜天灵盖。
他不仅仅是去过,他还在无意识中,将那个世界的痕迹带了回来!
苏绾收起手机,看着他震惊到失语的模样,心中的惊涛骇浪渐渐平息,转而升起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
她无法理解李砚身上发生了什么,但她能感觉到,那首诗里蕴含的悲壮与孤寂,与他此刻眼中的神情,如出一辙。
“你……”她想问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问起。
就在这时,李砚的脑海中,一道冰冷的电子音清晰浮现,打断了他的混乱思绪。
【功德值:4870】
【当前境界:启蒙境(巅峰)】
【晋升贯通境所需功德值:130】
系统……没有关闭!
李砚的心脏狂跳起来。
那段如梦似幻的经历,并非单纯的灵魂穿越,而是这个神秘系统的伟力所致!
紧接着,一行全新的任务信息在他眼前展开,金色的字体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首阶试炼任务:唤醒沉睡的市井诗心】
【任务描述:一座城市的文脉,不仅在于庙堂之高,更在于江湖之远。
请以长安钟楼为引,重新点燃民众心中对诗词的热爱与敬畏。】
【任务进度:0/100】
【任务奖励:开启“贯通境”,解锁新能力“文心雕龙”。】
钟楼?
李砚的呼吸一滞。
他立刻在图书馆的电脑上检索起来,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
资料很快弹出:城西钟楼,始建于盛唐开元二十年,是古长安城的报时中心,千百年来历经战火与重建。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钟楼早已荒废,被划入旧城改造区,因其不具备“核心商业价值”,随时面临被拆除的风险。
虽有少数文化学者呼吁保护,但应者寥寥,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就在他盯着屏幕上“濒临拆除”四个字时,胸口的玉片忽然再次传来一阵温热的悸动。
一道模糊而低沉的声音,如同隔着千年时光的耳语,直接在他脑海中响起:
“钟鸣则文脉醒……当年先生曾于此题诗三首,名动长安,引万民传唱……可惜,今皆湮灭于尘土……”
是小七!
是那个在盛唐小院里为他研墨的书童!
这道声音,是系统从小七残存的意识里,传递给他的记忆碎片!
李砚的拳头瞬间攥紧。
原来如此,“长安未远,诗门半开”,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道使命!
第二天的晨读课,语文老师王建国夹着教案,慢悠悠地走进教室。
他瞥了一眼坐在角落里的李砚,嘴角勾起一抹毫不掩饰的讥讽:“某些同学,偶尔抄一首好诗,不要就以为自己是李白杜甫了。学习,要脚踏实地,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全班同学的目光“唰”地一下集中在李砚身上,夹杂着哄笑与同情。
李砚却像是没听见那刺耳的话语,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迎向王建国:“王老师,我能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王建国一愣,推了推眼镜:“说。”
“您可知,‘钟楼夜半无人语,犹唱开元旧乐章’这句诗,出自何人?”
教室内瞬间安静下来。
同学们面面相觑,王建国也皱起了眉头,在脑海里飞速搜索着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句诗意境苍凉,颇有晚唐风骨,但他搜肠刮肚,也想不起是哪位名家的手笔。
“不知道。”王建国脸色有些难看,“一首冷门偏僻的歪诗罢了,不知道也不奇怪。”
“它不偏僻,只是被遗忘了。”李砚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他径直走上讲台,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整首诗。
《过长安故钟楼》
旧楼百尺倚青天,不见繁花见暮烟。
钟楼夜半无人语,犹唱开元旧乐章。
乐工老去声腔改,曲谱飘零半入田。
谁忆当年金石韵,徒留残壁向西边。
字迹清隽,笔锋却带着一股金石之气。
“作者张徽,晚唐乐工世家之后。”李砚放下粉笔,转身面对全班同学,也面对着脸色铁青的王建国,“安史之乱后,开元盛世的雅乐失传,张家世代守护的乐谱也在战乱中散佚。他晚年回到长安,登上破败的钟楼,抚壁痛哭,写下此诗。诗中的悲怆,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个时代文脉断绝的哀鸣。”
一番话掷地有声,教室内鸦雀无声。
那些原本看热闹的学生,此刻脸上都露出了震撼的神情。
苏绾坐在座位上,手中的笔飞速转动,默默将黑板上的诗和李砚的话记录下来,看向他的眼神里,第一次浮现出难以掩饰的敬意。
放学后,李砚没有回家,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位于旧城区的钟楼遗址。
这里早已是一片断壁残垣,荒草丛生。
巨大的钟楼主体结构尚在,但墙壁斑驳,布满了裂纹,一派萧索景象。
他绕着钟楼走了一圈,最终在一块相对完整的残破碑文前停下脚步。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着系统的能力。
“史海钩沉!”
一股暖流自掌心玉片涌出,迅速传遍全身。
他缓缓伸出右手,指尖轻轻触碰在石碑冰冷的缝隙上。
刹那间,无数纷乱的画面和声音如潮水般涌入脑海——唐代工匠的号子声、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闹声,以及钟楼落成时,那响彻全城的恢弘钟鸣!
文气!
他感知到了一丝微弱到几乎要熄灭的文气波动,就藏在这石碑深处!
李砚心头一动,鬼使神差般地低声吟诵出李白的一句残句:“楼头有客唤青鸾……”
话音刚落,奇迹发生了!
他手指触碰之处,覆盖在石碑表面的水泥和石屑,竟簌簌而落,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震开。
尘土飞扬中,半幅被水泥封藏了不知多少年的唐代题壁诗,赫然露出了真容!
字迹狂放不羁,入石三分,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气扑面而来!
“天啊!快看!墙里面有字!”
“这是……古董啊!唐朝的诗?”
几个碰巧路过的年轻人和附近散步的大爷大妈全都围了过来,纷纷掏出手机,对着那半幅显露的石刻疯狂拍照、录像。
闪光灯在黄昏中亮成一片。
不到半小时,一段名为“中学生一语道破天机,百年钟楼惊现盛唐藏诗”的短视频,就在本地的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以病毒般的速度冲上了同城热搜榜。
当晚,李砚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
疲惫中,他又回到了那个盛唐的小院。
那个叫阿福的憨厚家仆正坐在门槛上,一下一下地扫着地上的落叶。
见他走来,阿福抬起头,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
“先生说了,诗这东西,不在那些达官贵人的嘴里,也不在书本的字里行间。”阿福用带着乡音的口吻,认真地说道,“它在田埂上,在酒肆里,在老百姓的心里头。”
话音未落,李砚猛然惊醒。
现实中,他枕边的玉片正散发着温润的光芒。
他立刻坐起身,集中精神,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市井诗心进度:30/100】
有效!
那些路人的惊叹,那些网友的转发和讨论,都化作了实打实的进度!
李砚心头一阵狂喜。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屏幕亮了,嗡嗡震动起来,是苏绾发来的一条消息。
点开一看,是一张图片。
昏黄的台灯下,一张宣纸铺开,上面是用一手极其漂亮的瘦金体,临摹的正是他白天写在黑板上的那首《过长安故钟楼》。
笔锋锐利,铁画银钩,尽得风骨。
在诗的末尾,有一行小字落款:为某位突然开窍的学渣正名。
图片下面,还附有一句话。
“你从那个地方带回来的,不只是诗。”
李砚看着那句话,久久无言,心中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暖流。
他正要回复,手机顶端又弹出来一条新的消息通知,发件人是班主任。
点开,简短的一行字让他嘴角的笑意瞬间凝固。
“李砚同学,请于明日晨会后到校长办公室一趟,有关于钟楼遗址的重要事宜需要你配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