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一年的年底,年味已在街巷间悄悄弥漫,家家户户都忙着备年货、做吃食,空气里飘着蒸面和腌肉的香气。陈砚裹紧了衣襟走过邻居家门口时,忽被一阵孩童的叫嚷声拉住脚步——邻家两个半大的娃,正围着个竹编旧筐较劲儿。那筐看着用了些年头,边缘磨得发亮,不知先前装过冬日的腌菜,还是晒过秋收的杂粮,此刻被俩孩子攥着筐沿拽得咯吱作响,小脸憋得通红,倒像是在争什么稀世珍宝。
他不觉停下脚,从怀里摸出常备的麻纸和炭笔,就着墙边老槐树投下的斑驳树影,低头画了起来。笔尖在纸上轻轻游走,先勾出槐树枝桠的一角,露出半截光秃秃的枝子;接着是树下的石桌,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桌上那个竹编筐最是显眼,筐沿微微变形,显然被拽得狠了;两个娃娃的身影分据石桌两侧,胳膊伸得笔直,小小的身子往后仰着,指尖都快嵌进筐沿里,那股子不肯松手的执拗劲儿,被他细细描在了纸上。石桌旁,几只鸡正低头啄着地上的碎米,黄狗蜷在树根旁打盹,猫蹲在筐边盯着俩娃,猪圈里的老母猪哼哧着探出头,远处鸭群摇摇摆摆从篱笆边走过——这些鲜活的影子,都被他信手添在了画的角落。纸上呈现出:老槐树枝桠下,石桌上有个竹编的筐,两个娃娃的身影一左一右,胳膊伸直,争抢那个筐。旁边有猪、鸡、鸭、猫、狗。
画罢,他在画面上方的空白处,端正地写下标题:“第十五象:筐承天下大。”又在侧边留白处,用小楷细细的写下了四句诗:
“筐中藏势争未休,五畜环阶意自幽。
正承天下风云改,却在寻常画中留。”
写完吹了吹墨迹,他将麻纸折好揣回怀里,继续往前走去。彼时风卷着碎雪沫子掠过街角,谁也没留意这张随手画就的纸,会在日后被人翻出,对着那筐、那娃、那几只家禽家畜,读出无数藏在寻常烟火里的深意来。
这一象验证的小事咱就不说了,因为即使你拿着这本原版的《推背图》,去对照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去解读。所以咱就说它在三百多年后验证的大事情:《五代十国与北宋统一》。
公元907年,朱温踩着大唐帝国的余晖登上皇位,宣告了延续近三百年的大唐盛世彻底终结。华夏大地骤然跌入血与火交织的深渊,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段剧烈震荡的特殊时期——五代十国。这段持续七十余载的分裂岁月,既是武人政治肆虐下的权力游戏场,更是民族融合与社会转型的关键过渡带,最终在赵匡胤的铁蹄声中走向新的统一纪元。这段时间好像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可它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唐宋元明清”,实际上在唐与宋之间还有五代的存在。
那时中原腹地宛如风暴之眼,短短五十余年间次第上演着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的兴衰大戏。开封与洛阳两座古都的城头王旗变幻,每一次易帜都裹挟着刀光剑影与黎民涕泪。沙陀族出身的李存勖建立后唐时的骄横跋扈,契丹骑兵扶持石敬瑭称帝时的屈辱条款,刘知远趁乱自立时的狡黠机变,郭威黄旗加身时的戏剧性场面,这些碎片化的历史场景拼凑出一幅生动的权力博弈图谱。当政客们在朝堂上翻云覆雨时,黄河两岸的沃土正被反复践踏,百姓在苛捐杂税与抓丁拉夫的双重压迫下苟延残喘。
相较于中原的混战不休,长江流域却呈现出别样的图景。前蜀王衍醉心艳词丽曲,将成都化作莺歌燕舞的销金窟;南唐二主文采斐然,却在江北烽火映衬下谱写着忧国悲歌;吴越钱镠修筑海塘保境安民,闽地王审知推广海外贸易,楚马殷重视商业流通,这些割据政权虽偏安一隅,却在各自领域创造出独特的地域文明。特别是南唐画院对文人审美的提升,吴越国对东南经济的整合,都在不经意间为日后的文化繁荣埋下伏笔。
历史的转机出现在后周显德年间。柴荣这位出身寒微的帝王展现出难得的雄才大略,整饬吏治、改革军事、均定田赋,更亲率大军收复燕云十六州。当他驻马漳水河畔检阅精锐甲兵之时,沉睡百年的民族精神似乎正在苏醒。可惜天不假年,三十九岁的壮龄戛然而止,留下七岁幼主独守孤零零的汴京皇城。此时的中原大地恰似蓄势待发的弓弦,只待某个契机的到来。
公元960年的陈桥驿成为改写历史的关键坐标。赵匡胤褪去征尘未洗的铠甲,任由部下将象征皇权的赭黄袍披于肩头。这场看似仓促的兵变实则暗藏玄机,既是禁军体系权力结构的必然产物,也是民心向背的真实写照。精明的新君深谙“马上得天下”的道理,通过“杯酒释兵权”的绝妙手段,将手握重兵的将领转化为富贵闲人,开创了文武制衡的新型政治架构。
随后十余年间,宋军的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逐个拔除南方诸国。那些曾经割据一方的君主们,有的仓皇出降,有的焚香郊迎,更多的则是在新城楼上目睹旧日旌旗悄然落下。当潘美挥师攻破广州,灭掉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南汉时,岭南百姓竟夹道欢迎王师。这种吊诡的场景揭示出深层的历史真相: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早已超越对故国旧主的忠诚。
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五代十国的分裂绝非简单的治乱循环。它是中古社会结构深度调整的产物,是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引发的连锁反应,更是官僚体系崩塌后的重构实验。正是在这看似无序的动荡中,科举制度得到强化,文官政府逐渐成型,经济重心加速南移,这些都为宋代的文明跃升准备了必要条件。而赵匡胤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更在于他对历史趋势的精准把握——一个饱经战乱的民族,终究会选择能带来持久和平的政治力量。
这其中,早有捧过《推背图》残卷的人盯着那筐琢磨:赵匡胤的“匡”字藏在竹篾里,五畜绕阶不正是五代归宋的定数?纸页间的墨迹未干时,或许谁也想不到,百年后的争雄与归一,早被街角那筐的木纹记了下来。
可话说回来,这象哪只框得住千年前的江山?
你看写字楼里攥着项目方案的手,和当年俩娃拽着筐沿的劲儿,是不是同一种红着眼的执拗?菜市场里为秤星争得面红耳赤的摊主,檐下为宅基地边界拌嘴的邻里,甚至手机屏幕上为一句评论文字较上劲的陌生人——那些藏在烟火里的争与让、得与失,摊开这图一看,竟都能在竹筐的纹路里找到影子。
像是揣着个能照见日子的小镜子,翻开时,既想看看历史里的风云怎么藏在寻常物件里,更想对着自家门前的鸡飞狗跳、案头的起落浮沉,在那四句诗里找句注解。说不定哪天暮色四合,你捏着书页忽然笑了:原来我今早为堵车动的气、为订单熬的夜,早被千年前那个画筐的人,不经意间收进了笔底。
这样一本册子在手,仿佛把日子里的细碎波澜都拢进了筐里。争的时候有个念想,静的时候翻一翻,倒像听见老槐树底下那俩娃的叫嚷,穿过千年风烟,轻轻落在自家窗台上——这哪里是读历史,分明是在字里行间,看见了自己正走过的路。看来星启之路所著《推背图》系列丛书,当真值得捧在手里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