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顾家
当天下午,“治水神匠”潘季驯找来“地图狂魔”郑若曾,准备依据图纸展开最后一次实地考察。
两人本还想叫上李铭一同前往,可李公子实在没有勇气在毒辣的太阳下出门,选择留在南山寺里睡午觉。
他今儿这觉怕是睡不安稳了,刚打算躺下,王如龙就来禀报,说是顾大栋来访。
“真会挑时候!”李公子郁闷地嘟囔了一句,毕竟对方是昆山第一大族的族长,不好太过怠慢,不然父亲那边不好交代。
于是,李公子简单收拾了一下,前往香房会见顾大栋。
顾家在昆山那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族,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财富多得堪比王侯,家里房子就有三千多间,连绵十几里,还占据着全县八分之一的耕地,族人数量更是多达数万。
顾大栋和潘季驯年纪差不多,但看上去却比潘季驯年轻十几岁,显然是平日里很注重保养。
和放着好日子不过的潘季驯不同,这位顾大栋年轻时挥金如土,花钱的法子五花八门,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李铭曾听闻,有一回他闲极无聊,便召集众多门客,声称自己想出个新奇的花钱法子,要一筷子下去就花掉五十贯钱,还不能吃得撑着。
有个帮闲的一听,立马起身表示能做到。
接着,顾大栋让仆人挑了五十贯钱,跟着那门客出门而去。
三天后,门客回来献宝。顾大栋一看,竟是只小鸟,顿时生气,大骂对方把自己当冤大头,质问这什么鸟能值这么多钱。
门客赶忙解释,说这是只每斗必胜的黄脰鸟,自己费了两天两夜与卖主讨价还价,才以四十余贯的价钱勉强买到手,剩下的钱全买了灯草,用这些灯草把小鸟烹煮好呈上,刚好花了五十贯钱。
顾大栋听后哈哈大笑,一筷子就把这道菜吃了。
像这位老公子这般奢侈无度的事,可不止这一桩。
传说还有一次,他买下上万只黑碗,在碗里放上菜油和灯草,点燃后放入玉峰山南面的湖中。
夜色深沉,他立于玉峰山巅,俯瞰着湖面上万盏灯火悠然摇曳,清风拂过,碗与碗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宛如仙乐飘飘。
昆山的百姓们纷纷倾巢而出,涌上街头,只为一睹这令人终生难忘的奇景。
市民们因此给玉峰山起了个昵称“宛山”,而顾大少放灯的那片湖荡,则被命名为“宛山荡”。
李铭还听闻,顾大少因挥霍无度,家财已去大半,他生怕在外为官的父亲归来后会严惩自己。
于是,他建起了一座“报亲塔”,借口建塔耗资巨大,来搪塞家中的财务亏空,在塔顶,他放置了一个石盆,盆中养了一条七星鳢鱼,并谎称此鱼能朝拜北斗,为父亲祈福。
其父归来后,见家底几乎被败光,气得一病不起,然而,在病愈之后,他竟相信了这座塔的作用,便没有再追究顾大少的责任……
“顾员外,久仰大名。”李铭心中暗自比较,觉得自己的父亲与这位顾员外相比,简直就像是个乖巧的孩子。
“公子,还有员外,咱别这么生分啊,要是不介意,以后你我兄弟相称咋样?”顾大栋满脸笑意地坐下,顺手把一个冒着冷气的冰桶放在桌上。
“顾老兄,你这带的是啥呀?”李铭好奇地问道,毕竟这大六月的,看到这东西,嘴里忍不住就冒口水。
“这可是祖传的冷饮,专门给公子带了点来解解暑。”顾大栋一边说着,一边笑着打开冰桶,从里面拿出个琉璃碗。
李铭一看,碗里是那种冒着丝丝冷气的乳黄色膏状冷饮,顿时惊讶地喊道:“冰淇淋?!”
“啥?这酥山还有这么个名字吗?”顾大栋一脸疑惑地问道。
“听说泰西那边叫这名儿,元朝的时候,有个姓马的,把这玩意儿从咱们这儿传过去了。”李铭笑着解释。
“甭管叫啥,尝尝看再说。”顾大栋笑着递给李铭一碗,还搭了把银勺子。
李铭舀起一勺放进嘴里,嗯,滑腻香醇的,就跟那种没硬化过的软冰淇淋似的,比他自己弄的冰沙可好吃太多了。
“这个真不错!”李公子忍不住夸赞起来,心里觉得这位老公子还挺可爱的。
顾大栋不太明白“弔”的具体含义,不过心想大概是很好吃的意思,于是,他开心地笑道:“公子要是喜欢,回头我把方子送到县衙,让下人做给你消暑。”
“行!”李铭竖起大拇指,随后笑着问:“说吧,你想干啥?”
在南山寺香房中,顾大栋请李铭吃着酥山,语气懒洋洋地说道。
“老弟,别把我想得这么俗气。”顾大栋神情严肃地说,“不瞒你说,我这次来主要是报恩的。”
“报,报什么恩?”李公子一愣,他十分确定自己是头一回见这位顾老公子,而且之前和顾家也没有任何往来。
“老弟和太仓王家关系如何?”顾大栋笑着问道。
“关系很好。”李铭恍然,吃了一口冰爽甜腻的酥山后说道,“想起来了,之前在弇山园,王家二哥说打算写信给老兄。”
“对,就是这事儿。王家二弟的信我已经看过了,他让我全力配合老父母和你的事情,我们顾家肯定会不折不扣地照办。”顾大栋一脸认真地说道。
“谢谢啊。”李铭假意笑了两声,心里却嘀咕,你至于这么听他们的话吗,难不成还欠他家钱?
“别误会,我可不是在敷衍。”顾大栋用力拍着胸脯,“我在父亲灵前发过誓,老王家有事,我必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为什么这么坚定?”见顾大栋一脸想说的样子,李铭只好问道。
“因为我们顾家欠王家的,这辈子都还不清……”顾大栋叹了口气,转而问李铭,“你知道《清明上河图》吗?”
“知道。”李铭点点头,心里却想着,我还知道安利呢,不过这话他没说出来。
“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可是稀世珍宝,画卷长十六尺,在长卷中也是极长的,一直以来都是藏家们竞相争夺的宝贝。”
李铭忽然想起一件事,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近百年来,这幅画先是被内阁首辅徐宜兴收藏,后来到了李茶陵手里,再后来又被吏部尚书陆长洲所得,陆长洲因为卷入宁王之乱,被流放前把画送给了我祖父,从那以后,这幅画就归我们顾家了。”
“哦?这幅画还在你家吗?”李铭顿时来了兴趣,他还没亲眼见过这幅画的真迹呢。
李铭虽说没什么欣赏书画的艺术天赋,但《清明上河图》的名头实在太大,即便只是看看新鲜,那也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