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兴奋的三位医生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2318字 发布时间:2025-09-06

第316章 兴奋的三位医生

  在大明的医学领域,李沦溟堪称外科界的顶尖高手,手上技艺娴熟精湛,已至炉火纯青之境。

  彼时,李铭详细阐述了切片制备的方法,李沦溟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随后便开始熟练操作起来,他拿起特制的小刀,动作沉稳而精准,将钉螺肉一片片地切成薄如蝉翼的切片,每一片切片都被他稳稳地放置在载玻片上,而后小心翼翼地盖上珍贵的盖玻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他早已做过无数次这样的试验,沉稳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

  不多时,仅有的三十个载玻片便已全部用完,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此次检测的覆盖率和准确性,这三十个切片分别取自五只不同的钉螺。

  幸运的是,经过仔细检查,其中有三片上都发现了那种模样邪恶的血吸虫蚴虫,这一发现让三位医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终于相信钉螺中确实存在寄生虫了。

  如何确定这蚴虫就是导致疾病的血吸虫呢?还没等李铭提及“科赫原则”,三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很快想到了实验方法。

  他们提出将蚴虫放置在玻璃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待其长大,接着,从患病的动物体内找出肉眼可见的成虫,然后将两者进行比对,如果比对结果一致,那就说明李铭此前的结论是正确的。

  就这样,血吸虫病起因这一困扰已久的千古谜题,至此便被彻底破解了。

  李铭不禁心生感慨,我国的医学家着实优秀,在当下这个年代,我国医学相较于西方而言,先进了太多,只是科学发展滞后,连累了医者们的施展空间。

  他满心期待着这些医术高超的医学家们,在得到科学的助力后,会引领大明的医学朝着怎样的方向大步迈进。

  看完那些令人作呕的蚴虫后,三位医者仍兴致颇高,又向李铭打听起无处不在的“小杆子”和“小卷毛”究竟是什么。

  李铭故作沧桑地回应道:“那是细菌。”

  “细菌?”李时珍一听,瞬间来了精神,赶忙在本子上画下那些奇特的线条,“这也是微生物的一种吗?”

  “没错。”李铭微微点头。

  “那……这细菌也能引发疾病吗?”李时珍手持笔记本,目光中满是求知的渴望,紧紧盯着李铭。

  想到又能为《本草纲目》增添重要内容,他愈发觉得自己来到昆山的决定无比正确。

  而李铭被这一连番问题问得头疼不已,他深切意识到,得抓紧把《生物》一书撰写出来才行。

  “我这还在成长阶段呢,咋就担了这么些重任……”李公子心底默默叫苦,不过面对李时珍他们,还是耐着性子解释起来。

  “细菌啊,它和动植物一样,都属于生物范畴,这玩意儿到处都有,种类多得很……单看形状的话,大致能分三类,你们瞧见的那些像小棍子的,就是各类杆菌;跟小卷毛似的,是各种螺旋菌;另外还有一堆‘球菌’。”

  “细菌小得肉眼都快看不到了,可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咱生活的每一处,没了细菌帮忙,食物没法消化,粮食也发酵不成,但好多细菌也捣乱,让食物烂掉、伤口化脓,人或者牲口突然生病,像感冒、肺痨、鼠疫这些毛病,好几百种病都是有害菌闹的。”

  说着,李铭拿起一瓶酒精,用吸管吸了一滴,滴在培养皿上,接着道:“不过也别一听细菌就害怕,就像这种酒精,就能把大多数细菌给干掉。”

  “做实验时,防护措施必须到位,实验结束后,要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清洗消毒,医院同样如此,严格做好消毒工作,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这番言论让三位医生大为震惊,他们从未听过如此新奇的概念,那些棘手的病症,居然是由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物体引起的?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有了显微镜这一有力工具,他们不再轻易怀疑李铭的说法。

  在三位名医看来,李公子想必早已发明显微镜多年,并利用它进行了深入研究,才得出这些结论。

  人不可盲目迷信权威,但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毫无根据地质疑,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

  “有了显微镜,我们自然可以验证这些说法。”三人在心里默默想着。

  其实,他们已然明白,李铭为自己和大明的医学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三位医者满心期待,希望这个新领域能帮他们解开多年来困扰自己的诸多谜团。

  此刻,不用李铭挽留,他们也不会离开,谁走跟谁急。

  他们爽快地应下了李公子的邀约,开始着手操办这大明首间医院的事,李铭这边自然要全力给予支持,确保各项研究能顺利开展,这正合李公子的心意,于是双方皆大欢喜,合作就此敲定。

  离开江南医院后,李铭马不停蹄地奔向大堤。

  此时夜幕已然降临,可大堤上却是火光冲天,张鉴正指挥着工匠们调试新安装好的吊运装置,从明日起,石料便要源源不断地运来了,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工程师们只能挑灯夜战,抓紧最后的准备时间。

  两千年前,工匠们就掌握了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吊运重物的方法,《墨经》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井上的辘轳便是这一原理的直观体现。

  当时的吊运装置与打水的辘轳原理相似,只是更能承重和省力,有了这种装置,装在藤筐里的石料无需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挂上铁钩即可,民夫们不必下到河边,站在土堤上摇动绞盘,就能轻松把两百来斤重的石料提上堤坝。

  接着,众人合力将藤筐移到土堤另一侧的吊机旁,把石料吊下堤坝,落到堤内侧的大车上,这样,民夫就能直接把石料拉到十丈外的新堤处。

  张鉴还发明了可转头的吊机,能节省堤上作业的人工,但昆山铁匠水平有限,造不出合乎规格的铸铁套筒和内轴,若换成军器局的工匠或许可以,然而,即便如此,制作过程依旧费时费力,得不偿失。

  李铭吩咐张鉴把现有的木制吊机改良优化一番,先凑合着用。

  效率不高?那就多弄几台,大不了每隔一里地就安置一对。

  反正有大量不花钱的劳动力,工具差些,也不至于影响进度。

  由此可见,低廉且充足的劳动力阻碍了大明的科技进步。

  但李公子也有无奈之处,大明好几亿农民要生计,这是首要大事。

  贸然推进工业化,用机器取代人力,那不是要引发民变吗?

  所以,那些称李公子是资本家的说法,可以停止了。

  资本家可不会用人,能用机器绝不用。只有李公子这种爱国爱民的实业家,才会为百姓利益,主动限制自己。

  这么一想,还挺伟大的。

  当然,绝对不是因为不是他造不出来更好的机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