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希望
李贽的想法虽妙,可里长甲长们回去跟家人打过招呼后,女人们却都推诿起来,不愿出头。
她们觉得那样做会遭人笑话。
社会风气使然,吴承恩也毫无办法。
再去找李贽出主意时,他已坐船回苏州上班,后天才能回来。
没办法,吴承恩只能让徐文长去解决。
虽说被李贽气得不轻,但徐渭还不至于因私废公,他深知事情紧急,第二天就亲自到北城安民社,给里长甲长们的老婆们开会。
徐渭身形高高白白胖胖,口才更是出众,风趣幽默,没一会儿就把气氛烘得热热乎乎,成了中老年妇女的“贴心人”。
其实女人是很喜欢凑事儿的,只是没有合适的氛围,谁也不敢当这个出头鸟。
徐渭一番夸赞,又是举花木兰、武则天的例子,说“谁说女子不如男,能顶半边天”,连哄带捧,把这些老娘们说得甘愿为他赴汤蹈火。
花木兰能替父从军,武则天可替李治批阅奏章,那咱们帮忙带领大家搞营地卫生又算得了什么呢?
大妈和大姐们一听就都同意了,回去后便招呼留在营地的妇女、儿童以及老人,让大家全都行动起来。
她们首先把房前屋后的垃圾和粪便彻底清理干净,接着将道路上的淤泥清除,排掉积水,把杂草也一并铲除。
随后在各处撒上县里发放的石灰粉、火碱粉,用来消毒杀菌,控制蚊蝇滋生。
还在远离营地和水源的地方,搭建了临时的茅厕和垃圾场,此时的垃圾大多是有机物质,很容易腐烂变质,不过发酵之后却是很好的肥料。
而粪便就更不用说了,对徐二爷来说那可是宝贝。
大妈和大姐们按照“徐大哥”的要求,挨家挨户地叮嘱,要求所有人保持个人卫生,不能随地大小便,不能乱扔垃圾,不准喝生水,不能吃生冷食物,也不能吃老鼠碰过的东西。
第二天,在徐渭的带领下,那些“居委会大妈”们带着众人四处填平坑洼,挖掘排水沟渠,还把营地道路铺上了砖石。
孩子们从徐伯伯那里接到了灭鼠任务,奖赏还挺丰厚——用一根老鼠尾巴能换一颗糖!要是捕鼠数量最多达到一百只的孩子,还能分到一根肉肠!
营地里的老鼠这下可惨了,营地里六到十二岁的孩子足有上万人,而老鼠数量少得多,顶多几千只,平均下来一个孩子都分不到一只。
可怜的老鼠们就这样陷入了孩子们发动的“人民战争”之中,孩子们十分积极,动手又动脑,挖坑设卡、掏洞埋笼,不放过任何一只老鼠,简直要把地都翻个遍。
第一天就抓到了三千多只老鼠,第二天这个数字锐减到五百,到了第三天,连一百根老鼠尾巴都凑不齐了。
在孩子们看来,每一根老鼠尾巴就意味着一根肉肠加一块糖,这可比金条还珍贵。
营地里实在找不到老鼠了,孩子们就到外面去找,甚至还有人跑到南城去抓老鼠。
负责分发糖果的小吏察觉到有人作弊,正欲严厉制止这些来自城南却跑到北城来拿糖的老鼠。
他的举动却被徐渭拦住了。
小吏满脸疑惑,徐渭呵斥道:“城南的老鼠就不归本县管辖了吗?不管是哪个区域的老鼠,只要参与了都算数,除非它们跑去外县抓糖,不过这显然不可能。”
小吏不禁笑出声来,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荒谬。
徐渭接着说道:“我们不过是付出了几块糖和几根肉肠罢了。”
此时,孤蛋画家背着手,看着已变得整洁有序的营地,脸上露出难得的温柔笑容。
“孩子们回家的时候,肯定会吹着轻快的口哨,嘴里含着糖,一路欢蹦乱跳地跑进门,一见到爹娘,就会高高举着手中的肉肠,骄傲地说这是自己赢来的,母亲有了这肉肠,能精心炒上几顿美味佳肴;父亲也总算有点下酒菜,要是有酒的话,就更惬意了。”
“这难道不比让你们偷偷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卖掉,要好上百倍吗?”说完,徐渭看向一脸呆滞的小吏,问道:“现在你明白了吧?”
小吏吓得冷汗直冒,身体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藏在袖子里和腰带里的糖果,也随之噼里啪啦地掉了一地。
梅雨季节过后,堤防上的人力需求减少,老两口便领着大家拆除了破旧的临时居所,改用竹材建造更适宜的住所。
徐渭则明智地选择了退居二线,他既非勤勉之人,又因言辞间不经意触动某些人的敏感神经,恐怕难以服众。
玉峰山周围广袤的竹林,据闻归属顾大栋,但在吴承恩的劝说下,僧侣们慷慨解囊,将这些竹子作为重建材料提供给了灾民。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排排竹制房屋迅速崛起,虽简朴却保证了良好的通风条件,并且每户人家都配备了以土为基础、木板为面的床铺,相较于之前直接睡在地面上,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升。
考虑到潮湿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样的改变尤为重要,此外,吴承恩还倡议挖掘了多口水井,确保居民能够饮用到比之前更加清洁的水源,有效改善了卫生状况。
在应对疫情方面,吴承恩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发动群众共同参与防疫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居委会大妈……不,确切说是内里长和内甲长等人员,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体系。
吴承恩要求内里长和内甲长们每日对自己负责的区域进行细致巡查,一旦发现有突然生病的百姓,必须立即向上汇报,县里会在第一时间安排医官前往诊治,如果经诊断确定为传染病,就会马上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
尤为值得称赞的是,吴承恩在隔离措施上做得十分严谨,他不仅仅隔离单个病人,还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的全家以及密切接触过的相关人员,全部进行隔离,以便集中诊治和观察。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李贽提供的经验。李卓吾家中因疫病死亡的人数众多,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他宁愿没有这样的经历。
在吴承恩和李贽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疫病很快得到控制,被迅速扑灭,灾民们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他们早已不再是最初那副叫花子的模样,与南城的普通市民相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还要更加干净整洁一些。
毕竟在南城,没有像这里一样有“内甲长、内里长”等人员,去督促老百姓每天坚持洗澡、洗头、洗衣服。
大明的百姓对生活怀揣着无比的热忱。曾经,他们身处朝不保夕的艰难困境之中,生活仿佛被一团浓重的阴霾所笼罩。
然而,当有人伸出援手,助力他们从那泥潭般的困苦生活中挣脱出来后,生活便逐渐重回正轨。
街头巷尾,又重新响起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那纯真的笑声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大人们则为了家人的生计辛勤劳作,脸上虽带着汗水,却也洋溢着希望的光芒。
市集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繁华,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新鲜的蔬果、精美的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商贩们热情地吆喝着,招呼着过往的顾客,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乐章。
在田间,农民们精心耕种着土地,他们深知,如今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才换来的,所以他们倍加珍惜每一寸土地,期待着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而家中,妇女们操持着家务,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们细心地照顾着家人的饮食起居,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却温馨的饭菜,分享着一天的见闻和趣事,那份浓浓的亲情在小小的屋子里弥漫开来。
夜晚,灯火照亮了街道,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纷纷走出家门,有的在月光下散步聊天,有的则聚在一起看戏娱乐,那一盏盏灯火,不仅照亮了街道,更照亮了人们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