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改变
天还未亮,新安民社的竹屋里就有了动静,勤劳的主妇们开始起床做饭,在第四保第六里第七甲的安置房中,李华一家住在头一间。
梁氏爱干净,每天比别人早起床半小时,把竹屋收拾得整整齐齐,她家屋里铺着竹子地板,这是她和孩子们用捡来的竹子编成的竹席,不仅干净,孩子们还可以赤脚玩耍,让隔壁小孩很羡慕。
屋里的桌椅板凳虽然破旧,但梁氏把它们擦得干干净净,还铺上了粗蓝桌布。
梁氏在竹屋内精心布置着,摆放好养于竹筒里的鲜花,那竹筒是丈夫趁造屋时悄悄解下给她当花盆的,而鲜花则是孩子们从玉峰山上采来送给她的,有了这些鲜花的点缀,竹屋显得活泼多了,也有了家的温馨。
梁氏满意地看着自己的布置,随后挑起担子前往不远处四保的那口井打水,徐先生曾说,井水不犯河水,所以井水比河水干净。
梁氏虽不太明白其中关联,但觉得有学问的人说的话有道理,自从有了井,她便只用井水,再没去河边打过水。
此时天刚发白,打水的人少,梁氏很快挑着两桶水回到家,家里没水缸,水桶也是和妯娌家共用的,所以她得抓紧时间,梁氏先点着火塘,把锅放上去,接着往锅里倒上水。
烧水间隙,她拿起粗布,蘸上水后开始认真擦拭地板,竹篾质地的地板,不能直接用水冲洗,否则水会渗到下方,容易积攒潮气,所以只能这般小心地擦拭。
此时,被一道帘子隔开的卧室里有了声响,随后便热闹起来。
她有三个孩子,大的十二岁,小的四岁,都是男孩,还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两个年幼的孩子正处在最淘气的阶段,只要一睁眼,就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总要闹腾一番。
这不,两人突然掀开帘子,光着屁股就跑了出来,在屋里你追我赶,嬉闹不停。
“别乱跑,小心地滑!”李华赤着上身急忙追出来,一边穿着小褂,一边大声喊道,“别碰着锅!”
原本安静的屋子,瞬间乱成了一团。
换做以往,这样的场景会让梁氏感到心烦意乱,可如今,她却只觉得幸福,那种幸福感满满当当,充盈在她的心间。
就在一个月前,家里还是一片死寂,全家五口人,像老鼠一样蜷缩在又黑又臭的窝棚里,小儿子病得厉害,半夜不停地抽搐,小女儿也饿得没了力气,一动不动,而夫妻二人面对这一切,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满心的无助与绝望。
那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氛围,让她满心忧虑,生怕在这场饥荒里失去自己的孩子。
这可不是无端的担忧,每次逃难都有不少孩子夭折,就像去年她妯娌家的小儿子,就没能熬过去。
梁氏心里害怕极了,总担心今年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孩子头上。
好在老天爷开眼,给昆山派来了鲁知县。
虽说梁氏从未见过这位鲁知县,可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鲁知县给昆山县,还有像他们这些昆南受灾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她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绝境中渐渐走了出来。
特别是最近开始筑堤之后,鲁知县还提高了大家的伙食标准。
她和丈夫带着大儿子一起给县里干活,不仅能够养活一家五口人,居然还能剩下点粮食。
孩子们的病都好了,肚子也吃饱了,又变得生龙活虎,整天闹腾个不停。
那种朝不保夕的担忧,彻底消失了。
真的,日子一下子有了盼头。
李华好不容易抓住两个调皮的娃娃,夹在胳膊底下,硬拉着他们出去解手洗漱。
米娃整理好被褥,装入箱中后,拉开了帘子,屋内顿时明亮起来。
“娘,香味扑鼻,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正值成长期,米娃的胃口总是特别好。
“是荷叶包饭。”梁氏边说边洗净抹布,递给儿子去擦拭床上的竹席。
“不只是吧,还有肉香。”米娃边擦边兴奋地说,“娘,是不是加了我赢回来的肉肠?”
梁氏笑着揭开锅盖,蒸汽升腾,香气四溢,足以吸引任何路过的孩子。
这顿饭其实是她昨晚孩子睡后准备的,否则早上时间紧迫,根本来不及煮好荷叶饭。
梁氏把锅从火上移到木板上,随口问大儿子:
“今天还打算去抓老鼠吗?”
“不去了,附近已经没老鼠了,慧聚寺的和尚都说,这一带的老鼠都被我们吓跑了。”
米娃脸上露出既得意又有些失望的神情,说道:“昨天我抓到的,恐怕就是最后一只啦。”
梁氏在一旁回应着:“既然这样,那就跟娘出船吧。”
说着,她把三个大饭团子仔细地装在碟子里,然后递给儿子,吩咐道:“给你奶奶送去。”
米娃一听,急忙端起碟子,一边穿鞋一边快速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就带着弟弟妹妹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进门后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好,就那么随意地甩在一边。
“吃荷包肉饭咯!”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随后各自拿起一包饭,也顾不上烫,就美滋滋地吃了起来。
这时,李华也回来吃饭了,然而,孩子们都没有注意到,父母吃的荷叶包饭,里面其实只包着饭,没有哪怕一点肉片。
两口子刚刚吃完饭,就听见屋外甲长吆喝着上工了。
李华赶忙用袖子抹了抹嘴,站起身来。
梁氏也赶紧起身,伸手拿起搁在墙边的扁担,扁担上头用麻绳悬着她男人的瓦刀。
李华从妻子手中接过扁担,朝着她咧嘴笑了笑,说道:“我上工去了,你们在路上可要小心点儿。”
梁氏轻轻点点头,回应道:“嗯,你也得小心。”
李华伸出手摸了摸大儿子的头,又亲昵地亲了亲两个小的,就在这时,里长敲响了锣,他不敢耽搁,赶紧跑了出去。
丈夫离开后,梁氏让米娃把碗筷收拾好,接着把两个年幼的孩子送到妯娌那边,让老太太和大嫂帮忙照看。
大伯哥也去上工了,嫂子腰不好,干不了划船的活儿,只能留在家里,一边看着孩子,一边和婆婆编箩筐,这活儿其实挺辛苦的。
回到家时,米娃已经把碗筷收拾妥当,塘火也浇灭了。
梁氏关上门,带着儿子前往新安民社,来到至和塘边,找到自家的船。
随后,娘俩拿起竹篙,朝着北门方向划去,穿过水门,驶入娄江。
此时,无数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四面八方聚拢到娄江中,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朝西驶去。
他们的目的地是太湖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