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异常的巡逻队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2642字 发布时间:2025-09-08

第320章 异常的巡逻队

  六十二里长的河堤,加上每隔一里设置的格堤,每日所需的石料数量极为庞大。

  所幸西山主要是石灰岩,开采难度较低,采用传统的火烧水激法便能大量获取石料。

  为保障石料供应,县里派遣了一万壮丁前往西山,与江南公司雇佣的七八千流民共同采石。

  这一万七八千人日夜劳作,一天便能开采出近二十万石的石头,足以满足昆山修堤的需求。

  如何将这些石头运到大堤上,却成了制约工程进度的关键问题。

  仅靠县里、伍记和刘员外等人支援的几十条大船,显然远远不够。

  好在昆山是水乡,几乎一半的人家都拥有船只,可以依靠数量来弥补运力的不足。

  县里发布征调民船运石的公告后,老百姓积极响应,一天之内便有六千多条船应征。

  负责运输组织的陈典史对船只进行了筛选,剔除了一料以下的小船,最终只征用了一半的船只。

  “料”是本朝衡量船只容积的单位,约等同于六百六十六斤的排水量,一料以下的大多是舢板小船,运载石头数量有限,还白白耗费人力,不如集中人力操作稍大些的船,这样更划算。

  男人们去干重活,摇船运石的事就交给妇孺和老人,去程空船,回程顺流,虽不用费太多力气,但往返近三里水路,耗时约两天,也是艰难旅程。

  陈典史把三千条船分两班,单双日轮流出船,减轻西山与堤上装货卸货压力,缓解江面拥堵,效率更高。

  李华家的船是一料大小的,是梁氏陪嫁。她不愿让别人操船,就带米娃一起出船。

  朝阳升起,金光洒在娄江,娄江从苏州城娄门起始,东穿昆山,至太仓入海。

  自宋朝始,连接苏州两座富庶之城的运河,便舟船穿梭,千帆竞发。

  紧邻运河的玉山镇凭河而兴,一跃成为昆山最为繁华富饶之地,县城亦从吴淞江边迁至此地。

  从县城前往苏州乃至太湖,走娄江比走吴淞江能省一半时间,不仅路程短五十里,且娄江水流平缓,吴淞江水流湍急,逆水行舟时,娄江航速更快。

  故而昆山运送石料的船队,定然会选择走娄江入太湖至西山,返程时,再从吴淞江顺流而下,直至大堤旁。

  船队在这条环形航线上循环往复,将西山的石头不断运回昆山。

  米娃母子交替摇橹,勉强未掉队,正午时分抵达苏州,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沿西塘河径直驶入太湖。

  这半大少年累得瘫倒在船尾,动弹不得。

  “歇会儿,吃点东西吧。”梁氏操着橹说道,接下来一路顺流至西山,无需再费力划船了。

  米娃喉咙干得要命,一骨碌翻身趴在甲板上,脑袋探出去,就想捧一口湖水解渴。

  “别碰!”梁氏赶紧喝止,把手里的竹筒递过去,“喝这个,早上烧的开水。”

  米娃应了一声,心里嘀咕,这湖看着挺干净,咋就不能喝呢,不过他知道娘是为他好,也不犟嘴,就缩回船舱,靠着舱壁,用凉白开就着荷叶包饭往下咽。

  运输队出发前一天,出船的人都要去码头领红头签和两天的口粮,梁氏早早起来蒸上米饭,裹上荷叶,做成便携的包饭。娘俩一共带了四个,米娃饿得慌,连吃了两个,砸吧砸吧嘴,眼巴巴瞅了一眼剩下的两个,到底还是忍住了。

  “娘,您吃饭,我来摇橹。”米娃站起身,接过娘手里的橹。

  梁氏坐下,揉了揉酸痛的胳膊,望着长长的船队像串珠子似的散落在太湖上,这一刻,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个局外人,而是真真切切地为全县的事添砖加瓦。

  “米娃,说不定明年,咱就不用东躲西藏了。”梁氏轻声说,目光里有了一丝从未有过的光亮。

  “娘,如今修的堤,只对昆北起作用呢。”米娃笑着说道。

  “大老爷一个月就能把北堤修好,哪能不管咱们南边呀?”梁氏满脸信心地回应道,“你也知道,那天周婶跟我讲,她有个外甥的表哥的姐夫在县里当差,那人悄悄跟她说,县里规划了三期工程,下一期就是要解决咱们昆南的问题啦。”

  “那可真是太好了!”米娃一听,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要是这样,让我天天去运石头都行。”

  “稳着点啊。”此时小船不大,在水中悠悠晃晃的,梁氏手里端的水都洒出来了一些。

  “嗨嗨。”米娃赶忙稳住船橹,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道,“太激动了,想想之前当叫花子的日子,那可太丢人了,现在有盼头了。”

  “你呀。”梁氏佯装生气地站起来,把剩下的一个包饭递给儿子,“娘饱了,你吃吧。”

  “嗯。”米娃毕竟还是个孩子,顿时美滋滋地吃起包饭来。

  就这样,娘俩一边说着话,一边划着船,没过多久,西山岛便到了。

  娘俩放眼望去,只见西山岛东北一角,矗立着三根高高的大烟囱,此时正滚滚地吐着浓烟,那浓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给这片区域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氛围。

  米娃和梁氏看着那三根大烟囱,心中或许都在想着这烟囱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与即将到来的昆南工程是否有着某种关联。

  米娃好奇地看着大烟囱,忍不住问道:“娘,这些烟囱是干啥的呀?跟咱们村要修的堤有没有关系呢?”

  梁氏看着儿子那充满好奇的眼神,微微摇了摇头,轻声说道:“娃呀,娘也不知道这些烟囱具体是做啥的,不过说不定跟县里的工程有点牵连呢,咱就等着看吧,说不定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变化呢。”

  母子俩站在船上,静静地望着西山岛上的这三根大烟囱,思绪仿佛也被那滚滚浓烟带向了未知的未来,他们在期待着昆南工程能够早日开始,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让他们不再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不再有当叫花子的窘迫。

  但是靠近西山后,巡逻的船突然多了起来。

  她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梁氏迅速摇着橹,划着船远远绕开,只为避开湖上巡逻队,省得惹来麻烦。

  “奇怪,今日巡逻的船怎么这么多。”米娃一边说着,一边踮起脚、伸长脖子朝那边张望。“瞧,岛上都砌起围墙了,上次还能看到里面在盖房子呢。”

  “别瞎看!”梁氏边说边用力划船,“甲长可说了,不能靠近,也别瞎打听。”

  “可我听说,那水泥就是从岛上弄出来的……”米娃目不转睛地盯着渐渐远去的烟囱,直到群山把视线完全挡住。

  船队顺着西山岛往西南方向走了二十里,来到岛南端的石公山采石场。

  此时太阳已被山峰遮挡,大片的阴影下,一团团火光格外显眼。那是众多赤着上身的民夫,正架起柴堆烧石头,这种方法是从秦汉时期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开山手段,依据的是岩石热胀冷缩的原理 。

  火灼之后,迅即以水淬之,岩石便会脆裂,开采起来犹如切豆腐般轻松,尤其是石灰岩。

  此法看似简便,实则技艺要求极高,需经验丰富的采石匠人,仔细观察山石纹理,如同庖丁熟悉牛的肌理,精准选定最薄弱之处,接着,用石块搭建小火灶,俗称“火龙灶”,引导火焰直击石壁关键部位。

  火焰深入石中,山石逐渐裂开,最终伴随爆竹般的声响,碎石纷纷落下,采矿工借此判断火候是否恰当。

  一旦火候恰到好处,立即有人泼上冷水,炽热的山石骤遇冷缩,迅速产生裂痕,矿工随即使用錾子、锤子、铲子等工具,沿着裂缝敲击,轻松就能将巨石分解。然后,用大车将这些石块运至山脚下的码头,装船运走。

  米娃娘俩到得较晚,前面等待装货的船队已排出二里长,他们只得在西山过夜。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