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十九象 旺水改势难
书名:推背图起源篇 作者:星启之路 本章字数:2212字 发布时间:2025-09-02

时隔半年后。贞观十二年夏末时节。馒头铺掌柜的宁发,再次来到聚文斋。他进得屋来见到陈砚,先是一脸惭愧,然后糯糯的说道:”陈先生我是没办法了,又来麻烦你来了。”陈砚先是请他坐下,依旧先是倒茶水招待。然后浅浅的问:”你又遇到什么事情了?”宁发就将这半年的事情原原本本,一五一十的说给了陈砚听。

原来:宁记馒头铺的葱油兴隆起来的那阵子,他馒头铺前的队伍能从街头排到巷尾。清晨天刚蒙蒙亮,鏊子上的豆油一热,葱花撒下去“滋啦”一响,香味就飘出半条街。买饼的街坊们搓着手等,宁发站在鏊子后,挥着竹铲的胳膊,舞动的都带着欢实劲,额头上的汗珠子滚下来,他用袖子一抹,笑得见牙不见眼,口里总是说:“您稍等!这锅马上好!”


不光葱油饼卖的好,就连带着他原本的馒头也成了香饽饽。老主顾们提着饼,总会顺带着拎上几个馒头走,总有人说:“宁掌柜的手艺,真是没的说!”宁发听着这话,心里头像揣了个暖炉,琢磨着:既然大家这么认我,不如多添几样把规模再扩大点。


说干就干。没过几日,铺子里的面食花样就多了起来:白胖的豆包裹着豆沙馅,暄软的花卷撒着椒盐,还有红糖发糕、菜团子、糖火烧……一溜溜摆开,蒸笼叠得老高,热气腾腾的,看着比先前热闹了许多。活计不过来,宁发还雇了两个伙计,整天的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头却美得很,觉得这才是“做大买卖”的样子。

可热闹劲儿没撑多久,气氛就慢慢冷了下来。

起初,有人图新鲜,买个豆包尝尝,咬了两口皱起眉:“这豆沙甜得齁人。”有人买了花卷,嘟囔着:“花椒面放多了,抢了面香味。”老主顾们更犯嘀咕:“以前就认你家馒头那口实在,现在花样多了,反倒没那股子麦香了。”


日子一天天过,排队的人没了。蒸笼里的面食常常剩下大半,两个伙计也闲了下来,蹲在门口晒太阳。他心里头那点得意早就没了,只剩下沉甸甸的慌。这些日子光顾着盲目的添花样,也不顾市场的购买力和人们的口味。却把自己原有的强项手艺给疏忽了。

陈砚听罢拿出那本自创的《推背图》翻到空白的第十九页,提笔作画,片刻之间,在画面中呈现出:

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水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然而,就在河流的中途,因人为改变它的流向,原本应该沿着既定河道流淌的河水,此刻却偏离了原有的路径。

这一变故导致新河道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水流冲击力,河岸开始崩塌,泥土和石块纷纷落入河中,激起层层水花。河水也因此失去了约束,四处泛滥,淹没了周围的土地和村庄。

陈砚先在标题位置写上:第十九象,”旺水改势难”

然后在空白处用小楷写上所配诗句:

原自汤汤势贯川,妄思改道逆天然。

惊涛拍岸空嗟叹,方悟洪流势难迁。

陈砚指着画里那条河,慢悠悠开口:“宁掌柜你瞧,这河本来‘汤汤势贯川’,顺着河道奔流的顺畅,就像你当初的葱油饼和馒头,凭着实在手艺攒下的口碑,那股子‘势’是顺着河道走。”


然后点向人为改道的地方:“可你看这儿,硬要把河道拐个弯,就像你先前添了十多样吃食,想着把摊子铺大。河水的性子、河道的深浅,本就有它的定数;就像街坊们认你的,是那口麦香、那股葱香,这是你的‘河道’啊。”


再指那崩塌的河岸和泛滥的水:“你添的花样,有的甜得齁,有的麻得冲,反倒把老主顾认的‘本味’给遮了——就像这改了道的河,原有的力道没处使,只能冲垮河岸,最后满处泛滥,反倒失了原先的顺溜。”


末了念那两句诗:“‘惊涛拍岸空嗟叹,方悟洪流势难迁’,你后来看着剩下的面食、冷清的铺子犯愁,不就像这河闹得不可收拾时的慌乱?其实啊,不是不能添新,是不能丢了自己的‘势’——你的‘势’,是那口扎实的麦香,是街坊们信得过的实在。守住这个根,再慢慢添一两样合口味的,才像河水顺着河道走,稳当,也长远。”

宁发猛地站起身,膝盖撞在桌腿上,“咚”的一声,他却顾不上疼,朝着陈砚作了个揖:“先生点醒我了!我这就回去,把那些花里胡哨的都撤了,好好做我的葱油饼和馒头!”


宁发听信了陈砚的话,回到铺子里,一进门就跟老伴儿拍着桌子说道:“明天起,咱干回老本行!”


第二天一早,他先去跟俩个伙计道了歉,结了工钱,说:“对不住两位弟兄了,我这阵子瞎折腾,让你们跟着受累了。今儿起摊子先缩回去,等缓过来再说。”两个伙计本就觉得他之前的花样不切实际,倒也理解,笑着领了工钱走了。


老两口围着灶台转开了——老伴儿揉面,宁发调葱油,还是以前的分工。面要醒足三个时辰,葱花得是当天现割的本地小葱,炸葱油时火候得捏着,不能焦。蒸笼一冒白气,那股子麦香混着葱香飘出去,街坊隔着两条街就闻见了:“哟,宁记这味儿,又回来了!”


头三天,摊子就支在老地方,只卖白馒头、葱油饼,量不多,老伴儿守着摊,宁发就在旁边摆个小马扎,见人就笑:“尝尝?还是老方子,错不了。”熟客们尝试着买了点,咬一口就点头:“对喽,就是这口!”


慢慢的,每天刚出摊就排起小队。老两口忙得脚不沾地,却比之前雇人时踏实——不用惦记新花样的成本,不用愁卖不动的剩食,收摊时钱匣子叮当响,都是现赚的。老伴儿算着账直乐:“你看,咱俩人挣的,比雇人时还多呢,也不用操那闲心了。”


过了俩月,宁发在摊前支了个小桌,让老伴儿偶尔蒸两笼糖包、菜包,都是街坊提过的“小时候的味儿”。有熟客说:“宁哥,你这忙不过来啊,我家小子在家呆着没活儿,要不……”宁发摆摆手:“不急,先把这口热乎气儿稳住了再说。”


说到底,他悟透了——买卖不在人多、花样多,在“对路”。老两口守着一口锅、一笼屉,凭着街坊认的本味,反倒比之前雇人铺摊子时更稳当,那股子踏实的“势头”,慢慢又攒起来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推背图起源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