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二年咸阳的杏熟季节,较之往年热闹了许多。暖融融的日光倾洒在绵延不绝的万亩杏园之上,沉甸甸的杏子将枝桠压成弯月模样,金黄的果皮泛着蜜蜡般的光泽,微风拂过,便有清甜的杏香裹挟着细碎的杏香纷扬飘散,直往人鼻腔里钻。
这些皆因太宗李世民前些日子微服巡游至此,尝过山底那株百年御杏后,惊觉其味“甘美赛琼浆”,龙颜大悦之下特下旨令咸阳官府操办这场“御杏节”。这日,杏园边临时搭起的彩绸诗棚前围满了文人墨客,他们或负手踱步吟哦,或伏案疾书挥毫,个个神情专注;百姓们则挎着竹篮穿梭林间,孩童追逐嬉闹,笑声惊飞几只停在枝头的雀鸟。太宗派出的内侍身着绛色官袍,捧着朱漆托盘往来于人群之间,那托盘上摞着雪白的信笺,专等着收取应征的诗作。
日暮时分,夕阳给杏林镀上一层鎏金。内侍捧着筛选出的诗文匆匆回宫复命。太宗斜倚在软榻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案头的杏核,目光落在最上方那份笔迹工整的《御杏颂》上:
“瑶池仙果落咸阳,金缀枝头满院香。 幸得圣心怜此物,年年春末醉君王。”
读罢,他唇角微扬,轻笑一声道:“这东村张秀才倒是深谙章法,既写了御杏的娇贵,又暗合朕躬亲民之意。”
翻开第二份,是西村李秀才所作《杏园即景》:
“儿童逐蝶绕枝忙,老叟提篮采撷香。 莫道人间无乐事,一园金杏满庭芳。”字里行间满是市井烟火气,仿佛能瞧见白发老丈颤巍巍举着竹竿打杏的画面。太宗抚掌大笑:“虽无华丽辞藻,却写得鲜活真切,这才是百姓日常的乐事!”
待看到第三首城郊王秀才的《咏杏》,太宗的神色渐渐凝重起来。
“不与桃李争春早,独抱金心待夏阳。 纵使墙高遮望眼,新枝犹自探清香。”读到末两句,他猛地坐直身子,手指重重叩击着桌面:“妙哉!这‘纵使墙高遮望眼,新枝犹自探清香’,分明是在说逆境中亦要寻生机的道理。”当下便定张秀才为魁首,李、王二人分列其后,命人将三首诗精心抄录,收入宫中典籍。消息传至杏园,欢呼声震得枝头杏子簌簌落下,连空气都浸满了喜悦的味道。
宫廷里的热闹尚未消散,西市的“杏春坊”却笼罩着愁云。掌柜林春望着铺子里堆积的杏脯,眉头皱成了川字。他家世代以山底御杏制蜜饯、杏脯为生,早些年此时,铺门前该排起长队的才是,可近年来日渐萧条。特别是今年不知怎的,西市新开了几家果子铺,运来的南方荔枝、龙眼色泽鲜亮,滋味新奇,把客源都抢走了。如今货架上落满灰尘,连院子里那棵陪了他半辈子的老杏树,也蔫头耷脑的,主干虽粗,新叶却稀稀拉拉没几片。
“难道真要让祖传的手艺断在我手里?”林春喃喃自语,攥着拳头在店里来回踱步。正焦灼间,老主顾赵老爷上门,见他这般模样,叹了口气道:“林掌柜,我倒有个主意——你去聚文斋找陈砚先生瞧瞧,他那支生花妙笔,说不定能给你指条明路。”
林春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忙揣着两包最好的杏脯,奔向聚文斋。陈砚听完他的诉说,并未立刻言语,而是翻开他那本《推背图》,提笔在空白页标题处写下“第二十二象·度势顺境成”,继而挥毫泼墨,绘就一幅意味深长的图画:
一堵深褐色的高墙耸立,墙顶却倔强地探出一枝杏枝,枝上青黄相间的杏子与翠绿的叶片奋力向外伸展,墙下杂草丛生,几株细弱的小树苗簇拥着,与那探处墙的杏枝形成鲜明对比。
陈砚用小楷,再涂的空白处写上配诗:
“主干近枯竭,新枝向远疆。
度势寻生路,风拂杏花香。”
写完他将笔放置与笔山之上,然后指着图画解释道:“您看这老杏树,主干困在墙内,眼看就要枯死,可新枝偏要探出墙外寻活路。您守着咸阳这一亩三分地,只做老口味的杏脯,就像困在墙内的枯干;‘新枝向远疆’,是要您跳出咸阳,去别处开拓市场;‘风拂杏花香’,是说您家的杏制品本是好东西,只要找对地方,自然有人识货。”
林春盯着画上的杏枝,反复咀嚼着诗句,只觉得心里像被一缕杏香缓缓沁透,原本混沌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回到家,他把陈砚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儿子林立业。年轻人眼睛一亮,拍案而起:“爹,陈先生说得对!咱不能坐以待毙,我去外地闯闯,把咱家的杏脯卖出去!”
林春虽心疼儿子远行,但看着堆积如山的杏脯,想到陈砚的点拨,终究还是咬咬牙点了头。他翻箱倒柜凑齐本钱,又装了好几包精心挑选的杏脯,千叮咛万嘱咐地送儿子踏上寻求生机的道路。
林立业一路向南,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来到临近水路的楚州。此处商贾云集,集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他在集市角落支起个小摊,将杏脯整齐摆放。起初,过往行人只是好奇地打量两眼,无人问津。林立业并不气馁,笑着切了些杏脯分给大家品尝。那杏脯用的是山底御杏,酸甜适中,还带着淡淡的杏香,尝过的人都纷纷点头称赞。渐渐地,有了回头客,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尝到甜头的林立业脑筋一转,想起楚州人爱吃甜食,便琢磨着改良配方。他将杏脯切碎,拌进蜜饯里,或是包进点心做馅。新花样一经推出,立刻大受欢迎。不到半年时间,他就租了个临街的小铺面,挂起“杏春坊”的招牌,还雇人从咸阳运送新用山底御杏做的杏脯,保证杏脯的新鲜与品质。
消息传回咸阳,林春喜极而泣。他站在院子里,看着那棵老杏树竟抽出了几枝嫩绿的新梢,在阳光下闪着生机勃勃的光,心中感慨万千。第二年杏节,林春特意带着新做的杏脯去聚文斋感谢陈砚。刚进门,就见陈砚正对着去年那幅杏枝图出神。两人相视而笑,望向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杏香,仿佛在诉说着“度势寻生路”的道理已然应验。
此时的“杏春坊”,不仅在楚州站稳脚跟,还在其他几个州县开了分号。林立业时常写信回来,讲述各地的生意经,林春也跟着学了不少新点子。他按照儿子的建议,在咸阳总店推出了不同口味的杏脯,还开发了杏汁、杏酱等新产品,生意愈发红火。
那棵老杏树,经过悉心照料,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每到春天,开出的花比往年更加绚烂。树下常有孩童玩耍,老人们坐在石凳上下棋聊天,偶尔还能听到有人吟诵当年王秀才的那首《咏杏》:“纵使墙高遮望眼,新枝犹自探清香。”而这,也正是“杏春坊”重生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散发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