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假象重重
书名:断案少女——鬼手十三针 作者:秦九姨 本章字数:2791字 发布时间:2025-09-03

门开了。


柳含玉没动,手还搭在针囊上,掌心贴着针尖,凉得像块铁。


进来的不是巡夜小吏,是大理寺少卿苏景明,身后跟着两个衙役,靴底沾着泥,像是刚从外头赶回来。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但袖口那点银灰色的粉末还没掸干净,在晨光里显出点狼狈。


“柳大人,早。”


“不早了。”她收回手,站起身,“您这趟来,总不是专程问安的吧?”


苏景明扫了眼桌上的铜镜、油纸包、拓纸,目光在那包银粉上停了半息,“司珍房的事,理刑司不该插手。你昨夜擅闯禁地,证据已属非法取得,按律收缴。”


她没争,也没拦,只把拓纸一张张推过去,连同两包银粉一起递上。


衙役上前收走,动作利索得像早排练过。


苏景明临走前看了她一眼,“劝你收手。有些事,查不清,也管不了。”


门关上,脚步远了。


她坐回椅子,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节奏不快,但稳。


窗外有只麻雀扑棱飞走。


她从铜镜夹层抽出另一张纸——昨夜她另拓了一份,藏得严实。指尖抚过“吐蕃使携‘月银’三十斤入”那行字,眼神没动。


“老周。”她抬声。


老周从隔壁验尸房探出头,烟斗叼着,没点。


“去趟药房,取点硝石水,再拿个空烧杯。快。”


老周没问,转身就走。


一刻钟后,他端着烧杯回来,里头是刚熬好的硝石水,冒着细泡。


柳含玉把少卿袖口蹭下的那点银灰刮下来,抖进烧杯。水一冲,粉末旋开,析出红晶,和昨夜井底银粉的反应一模一样。


“朱砂打底,西域银砂掺和。”老周眯眼,“纯度比司珍房日常用的还高。这玩意儿,不是随手能沾上的。”


“他是亲自去过库房。”她把烧杯推到一边,“不是来收证,是来灭迹。”


老周抽烟斗,没点火,只拿牙齿咬着斗柄,“你要怎么查?大理寺现在盯着你,连纸片都递不出去。”


她没答,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轻轻放在桌上。


老周一愣,“听雪楼的信符?”


“不是信符,是暗令。”她指尖一拨,铜钱翻了个面,露出背面一道细如发丝的刻痕,“昨夜我留了话,今早该有回音。”


话音刚落,窗台外沿多了个黑布包着的油纸团,没人看见是谁扔的。


她捡起来,拆开,里头是张薄纸,字迹潦草:


“大理寺少卿,拂晓出城,西行。至废驿,会蒙面商旅,未持通关牒。交谈逾半刻,闭门,窗覆油纸。我未能近身。商队马匹烙印为鹰首,非大宋制式。”


她看完,把纸凑到灯上烧了。


“吐蕃人。”老周吐出一口烟味,“他们早该离境了。”


“所以不是商队。”她把铜钱收回袖中,“是假身份,真接头。”


老周盯着她,“你要盯?大理寺现在防你跟防贼似的。”


“我不盯人。”她翻开司珍房账册的副本,指尖点在“月银三十斤”那行,“我盯银子。”


她又抽出银针,最细那根不在了,心里一沉,但没表露。


“苏景明袖上有粉,说明他碰过银料。他亲自去库房,不是为了查案,是为了确认东西还在,或者……不在。”


老周皱眉,“你是说,他和吐蕃人,一进一出,把银子倒腾了一遍?”


“倒腾的不是银子。”她摇头,“是‘月银’。”


她把密探带回的对话片段写在纸上:“归位”“封钥将启”。


老周念了一遍,“封钥……是指司珍库的双钥机关?可钥匙在掌珍太监和内侍监手里,少卿没权碰。”


“但他知道开启时辰。”她冷笑,“乾元七年八月十五,血月那夜,月银入宫。如今又提‘归位’,说明这东西,得按时回去。”


“回去?回哪儿?”


“不知道。”她把铜镜翻过来,指尖顺着螺旋纹走,“但第七点偏移三度,和司珍库密柜的星位锁扣完全吻合。这不是巧合。”


老周猛地抬头,“你是说,这纹路,是开柜的钥匙图?”


“不是图。”她声音压低,“是密码。”


她把铜镜放在桌上,拿银针尾端在灯下轻轻一划,镜背七点凸痕投出微影,排列成北斗斜倾之状。


“苏景明去见吐蕃人,不是为了商量买卖,是为了确认‘月银’已归位,接下来,要开柜。”


老周抽了口冷气,“你要在他们开柜时动手?可你现在连司珍房的门都进不去。”


“我不进门。”她收起铜镜,“我进地。”


“地?”


“司珍库底下有旧渠,老库房年久失修,地基松动,每逢大雨就渗水。上个月工部报修,图纸我看过。”她抬眼,“他们要开柜,就得启机关。机关动,地必震。我只要守在渠口,震感一来,就知道他们在动哪一格。”


老周愣住,“你这是要拿命去听地响?”


“不是我去。”她从针囊里取出三根短针,长度一致,针尾带小孔,“你去工部借个空铜管,三尺长,埋在东墙外十五步。我把针穿进去,一端接地,一端贴耳。震感传得比马蹄声还快。”


老周盯着她,“你什么时候连这些都查了?”


“昨夜等你送药的时候。”她把针递过去,“顺便问了工部小吏两句,顺了张旧图。”


老周接过针,摇头,“你这脑子,比衙门的卷宗还密。”


“卷宗会骗人。”她站起身,走到门边,拉开一条缝,“人更会。少卿嘴上说查案,实则在走程序。他收走的证据,不会交大理寺存档,而是直接送去某个地方——很可能是西城那座废驿。”


老周眯眼,“你要我派人盯着?”


“已经盯了。”她关上门,“听雪楼的人没撤,就在城西庙里扮香客。只要少卿再出城,立刻来报。”


老周顿了顿,“万一他们改道呢?”


“不会。”她冷笑,“吐蕃人只认一个地方——废驿。那是前朝驿馆,地基下有暗道,直通城外荒岭。他们用惯了。”


她走到桌前,把铜镜翻过来,镜背纹路在光下泛出青灰。


“他们以为银粉是证据,其实不是。银粉是信物。‘月银’不是钱,是某种仪式的标记。少卿和吐蕃人接头,不是为了交易,是为了确认仪式进度。”


老周听得头皮发麻,“你越说越玄了。”


“不玄。”她指尖点在第七点上,“他们要开柜,我就守地。他们动机关,我就记震位。三震定一格,我能反推出他们开的是哪一格密柜。”


老周盯着她,“然后呢?你拿什么证明?就凭地底那点震动?”


“不。”她从袖中抽出一张纸,是城门司的日志副本,“我还有这个——吐蕃商队登记离境是三天前,可昨夜少卿去见的人,马匹烙印是鹰首,和登记不符。他们用的是假通关牒。”


老周一拍桌,“这就能报御史台!”


“报了也没用。”她摇头,“少卿背后有人。他敢这么干,说明上头默许。现在报,只会打草惊蛇。”


“那你打算怎么办?”


“等。”她把纸折好,塞进针囊,“等他们开柜。柜一开,东西一动,痕迹就出来了。我不抓人,我抓地。”


老周沉默片刻,忽然问:“你丢的那根针……还在他们手里吗?”


她眼神一沉。


那根针上,拓着账册内容。若被吐蕃人捡到,哪怕看不懂汉字,也能看出是密文。


“如果他们懂拓印,就会知道那不是普通划痕。”她低声,“他们会查,会追,会顺藤摸瓜。”


“那你岂不是把线索送上门了?”


“不。”她嘴角微扬,“我送的是饵。”


老周一愣。


“针是细,但拓痕太工整,不像偶然划伤。他们若真捡到,第一反应不是上报,而是私藏——这种东西,谁拿到,谁就有筹码。少卿和吐蕃使,不会立刻捅出去,反而会互相防着。”


“你是说……让他们内斗?”


“只要他们开始猜忌,动作就会乱。”她把铜镜揣进怀里,“乱了,就漏破绽。”


老周盯着她,半晌吐出一句:“你这哪是查案,你这是下套。”


“查案的人,得学会当猎人。”她走到窗边,掀开一角,“现在,就等他们动了。”


外头阳光正好,照在她袖口,那儿有根木刺,还没摘掉。


她没管。


刺还在,说明她没回头。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