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天宇,32 岁,是华夏中科院太空电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从大学选择航天工程专业那天起,我的人生就和 “太空探索” 这四个字紧紧绑在了一起,如今能牵头国家级的太空电梯项目,更是圆了年少时的梦想。
今天 2028 年 6 月 6 日,联合国太空电梯科研大会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球 40 多个国家的 200 多位科学家齐聚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 “太空电梯可行性” 这个核心议题上。
毕竟太空电梯一旦建成,就能将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降低 90% 以上,这对全人类的航天事业来说,都是一次颠覆性的突破。
一位倭国的科学家率先走上发言台,手里拿着激光笔,对着大屏幕上的设计图开始讲解他的方案。
他说:“我们倭国要在赤道附近的海面上建立一座大型地球港基地。
基地主体采用抗台风、抗腐蚀的特种钢材建造,能抵御 12 级以上的强风和 10 米高的海啸。
线缆方面,我国计划用当前最受关注的碳纳米管材料制作。
这种材料的强度是钢材的百倍以上,理论上能承受太空电梯运行时的巨大拉力。
同时,要在 3.6 万公里的高空地球静止轨道上,建设一座配重天港。
作为太空电梯的顶端锚点,天港内还要配备物资储存舱、人员休息舱和应急救援系统。
释放碳纳米管的方法我国也做了规划。
准备通过多艘重型宇宙飞船携带线缆半成品进入太空,在配重天港完成组装后,再从高空向下缓慢释放碳纳米管线缆,直到线缆末端与地面地球港基地精准对接固定。
对接完成后,再沿着线缆安装升降轿厢,轿厢分为货运型和客运型两种,货运型主要运输建设空间站所需的材料、设备,客运型则用于接送科研人员和未来的太空游客。”
很多科学家听完后都皱起了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
太空电梯的概念从 1895 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么多年里,无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推演、在电脑上模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
但始终没有一个能真正落地的实际可行方案,最大的难题一直集中在线缆材料、基站稳定性和应急安全这几个方面。
我作为华夏太空电梯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坐在台下听完倭国科学家的方案,心里忍不住嗤之以鼻。
碳纳米管现在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全球范围内能合成的最长碳纳米管也只有 1 米左右,而且还存在纯度不足、韧性不够的问题,连小规模的地面承重测试都没通过。
你这小倭国的科学家,到底是来做科研报告,还是来写科幻小说啊,真是让人觉得可笑。
反观我国的太空电梯项目,早在 2025 年就已经正式立项。
经过三年的前期调研、技术攻关和选址考察,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稳步推进,计划 2030 年就正式开始建造,比这些停留在 “设想” 阶段的方案务实得多。
没等我从思绪中回过神,一位联邦的科学家紧接着走上了发言台,他的方案比倭国科学家更大胆。
他说道:“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建设太空电梯的难度更低。
所以我们联邦准备先在月球上突破,计划通过现有空间站与月球表面建立一条连接通道,同样用飞船携带碳纳米管线缆进入太空。
在月球轨道完成释放线缆后,由提前部署在月球上的机器人负责线缆末端的安装和固定,后续再逐步扩展成完整的月球太空电梯系统。”
我听完直接笑出了声,对着身边的助手小声吐槽:“又是碳纳米线缆,你们这些联邦的科学家,就算是照抄别人的思路,至少也换种材料吧。”
我心想:“先不说碳纳米管的技术瓶颈,单说月球探测,到目前为止,人类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成功率还不到 70%,每次任务都要耗费几十亿美元,现在居然想在月球建太空电梯,这不是想笑死我吗?”
很快,轮到我发言了。
我整理了一下身上的中山装,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迈步走到中央讲台上,接过主持人递来的话筒。
首先,我对着台下微微鞠躬,语气诚恳地说:“刚才倭国和联邦的科学家关于太空电梯的设想非常好,充满了想象力,这也体现了人类近百年来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巨大进步和不懈追求。
做为科学方案,我总结了四个字,科幻方程。
简单来说,就是既有严谨的科学幻想作为基础,又有正确的物理方程支撑。
但可惜的是,目前还缺乏足够的理论验证和实践数据,距离实际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