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加蓬航天中心的控制塔上,看着眼前庞大的太空电梯地基,我深吸了一口气,胸腔里满是激动与期待。
为了这一天,整个科研团队奋斗了整整五年,从方案设计到技术攻关,从材料研发到设备测试,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艰难。
现在,终于到了启动自动装配的时刻,我握紧拳头,对着对讲机大喊道:“各单位注意,现在开启电梯环箱自动装配,倒计时开始,10,9,8,7,6,5,4,3,2,1!开始!”
我的声音透过广播传遍了整个航天中心,在场的工作人员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抬头望向地基的方向,目光中满是期待与紧张。
最底层的环箱早已准备就绪,箱体内预装了一台爬升轿厢,轿厢两侧的机械臂处于待命状态。
随着启动指令的下达,环箱底部的 6 个风扇同时启动,扇叶高速旋转,产生的升力缓缓将环箱托起,整个过程平稳得像一片羽毛在空中漂浮。
环箱外部的壁虎 AI 机器人也随之苏醒,它们脚底的强磁吸盘牢牢吸附在轿厢壁上,头部的摄像头开始扫描周围环境,与空中盘旋的无人机协同配合,共同定位地基上的环箱基座插槽。
无人机在空中不断调整位置,通过激光测距仪精准测量环箱与插槽的距离和角度,将数据实时传输给壁虎机器人。壁虎机器人根据数据微调自身位置,引导环箱缓慢下降。
最底层环箱悬停在距离插槽 10 米高的位置,它自带的 360 度全景摄像头,配合地面雷达的辅助探测,将插槽的细节清晰地传输到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
在多重技术的保障下,环箱如同被无形的手操控着,稳稳地对准了地基插槽,然后缓缓下落。
“咔嗒” 一声轻响,环箱与插槽完美对接,榫卯结构自动锁死,遥控电子卡扣也随之闭合,整个对接过程精准到毫米级别。
完成底层环箱的安装后,装配工作进入了高速推进阶段。
4 根百米长的钢缆,固定在爬升轿厢四侧,由壁虎机器人用机械臂解开钢缆固定线,并安装到外箱结合处。
紧接着,第二个环箱在无人机的牵引下,缓缓飞向4根百米钢缆的顶端。
6 个带有机械臂的壁虎机器人早已等候在第二个环箱的底部,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抓取线缆,有的负责对准榫卯接口,有的负责检测连接精度。
在 AI 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壁虎机器人协同合作,将线缆与环箱精准对接,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工干预,完全由机器自主完成。
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装配的进度和各项数据,连接精度、卡扣松紧度、线缆张力等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在工作人员的精细监控与验证下,自动装配系统的效率远超预期,仅仅 1 天时间,就完成了 10 千米高的太空电梯组装。
银色的环箱与钢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一条不断向上延伸的银色巨龙。
时间在忙碌中飞速流逝,一个月过去了。
在自动装配系统的持续运转下,太空电梯的高度不断攀升,从 10 千米到 50 千米,从 100 千米到 200 千米,最终达到了 300 千米,也就是 30 万米的高度。
当最后一个环箱完成对接的那一刻,控制中心内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工作人员们互相拥抱、击掌,庆祝这一阶段性的胜利。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太空电梯的魅力,也为了验证电梯的运营能力,我特意召开了一场全球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我对着镜头宣布:“从今天起,任何企业与个人,都可以参与 30 万米高的太空电梯游览体验。
游客可以乘坐轿厢到达高空,欣赏地球的壮丽景色。
同时,企业也可以在电梯环箱外或轿厢内投放电视直播商业广告,提升品牌知名度。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首批体验门票不会直接销售,而是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拍卖时间仅限 3 天。”
我的话音刚落,全球各地的媒体和民众都沸腾了,各大拍卖平台上,门票的竞拍价格不断飙升。
最终,全球有 6 家知名企业和 9 位富豪成功拍到了首批门票,其中不乏科技巨头和跨国集团的负责人。
我大致算了算,这次太空电梯的门票收入,加起来有一亿美元左右。
虽然对于整个项目的投入来说只是冰山一角,但也算是为华夏实现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太空电梯的商业价值。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通过 AI 监控系统对太空电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检测。
从轿厢的运行速度、线缆的受力情况,到环箱的密封性能、传感器的稳定性,每一项数据都表现优异,完全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于是,我们决定继续开工,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朝着 3.6 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