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棠五岁,情绪像一盒打翻的颜料:红的是突然爆炸的生气,蓝的是没由来的难过,绿的是蹦蹦跳跳的开心。它们混在一起,常常在她小小的心里搅成一片灰。
星期一早上,弟弟把她的鲸鱼橡皮掰成两半。灰颜料“轰”地漫上来,她听见自己像火山一样吼:“我最讨厌你!”弟弟愣住,橡皮掉在地上,像一条受伤的鲸鱼。棠棠的胸口砰砰跳,耳尖烫得像烧红的铁。
妈妈蹲下来,递给她一只透明的小瓶子:“把生气吹进来。”棠棠半信半疑,可还是对着瓶口长长地吐气。“呼——”灰雾在瓶子里旋转,慢慢沉到底,变成一颗灰色小珠。妈妈旋上盖子,说:“看,情绪可以看得见。”棠棠眨眨眼,觉得胸口松了一点。
星期二美术课,同桌把蓝色颜料甩到她刚画好的天空上。灰颜料又探头,可棠棠想起小瓶子。她悄悄把蓝颜料连同难过一起刮进另一只空瓶,摇一摇,蓝色慢慢凝成一颗亮晶晶的珠子。
瓶子越来越多:红色生气珠、蓝色难过珠、黄色紧张珠……它们排成一排,在书桌上闪闪发光。棠棠给它们贴上小标签,像收集彩色弹珠的国王。
星期三傍晚,小区停电。屋里黑漆漆,弟弟害怕地拽她的袖子。棠棠摸黑找到黄色紧张珠,轻轻晃动,珠子发出萤火虫一样的微光。她把微光借给弟弟:“拿着,就不怕黑了。”弟弟握紧瓶子,紧张珠渐渐暗淡,弟弟的呼吸慢慢平稳。棠棠发现,原来情绪也可以被分享。
星期四,老师宣布数学小测。棠棠的手心直冒汗,红色生气珠在书包里咚咚撞。她想起体育老师教的“蝴蝶呼吸”:双臂交叉拍肩膀,一呼一吸像翅膀。她走到角落,拍了二十下“蝴蝶”,再打开瓶子,把剩下的红雾吹进去。生气珠变得更圆,而她的手心不再湿漉漉。
星期五晚上,棠棠把五颜六色的珠子倒进一只大玻璃罐,像做彩虹千层。她举着罐子对妈妈说:“这些是我一周的情绪。”妈妈问:“那明天怎么办?”棠棠歪头想了想,在罐子顶端加了一层清水,“明天的新情绪先在这里洗一洗,再决定要不要装进瓶子。”
星期六早晨,阳光照进房间,玻璃罐折射出七彩的光,在墙上跳舞。棠棠伸个懒腰,对昨天的灰色小珠说:“今天我想先试试绿色开心。”她把罐子抱到阳台,让风把清水的味道吹进来——那是薄荷味的星期六。
棠棠终于明白:情绪不是洪水猛兽,它们只是迷路的小精灵。当她给每一种颜色一个家,它们就愿意排队等她点名。下一次,当颜料盒再被打翻,她知道自己有能力把每一种颜色,重新握回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