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棠棠跟着爸爸回到老北京胡同过年。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挂满红灯笼,像一串串熟透的柿子。风一吹,灯笼叮叮当,唱起“年来了,年来了”的小调。
夜里,最小的那只灯笼忽然“噗”地亮起绿火苗,变成一只会说话的“灯童”,它眨着玻璃眼珠说:“年兽的影子正往城里蹭,要想赶走它,得让整条胡同的灯笼一起唱新年歌,可它们缺了四把钥匙。”
灯童递给棠棠一枚铜钱大小的“福”字贴,贴背面刻着四粒小孔,像四把锁。它拍拍火苗:“去找吧,找到就能点亮年。”
棠棠把“福”字贴放进口袋,跟着灯童跨出门槛。胡同尽头的石狮子脚下,蹲着一位卖糖葫芦的老爷爷,糖衣裂了口,像哭过的冰。老爷爷叹气:“糖葫芦不脆,年就少了甜味。”棠棠掏出自己口袋里的小核桃,轻轻敲碎撒在糖浆上。老爷爷咬下一口,“咔嚓”脆响回荡在胡同,第一粒小孔亮成朱砂红。
转过影壁,飘来一阵糯米香。奶奶正在蒸年糕,可锅盖总“噗噗”顶起,像发脾气。原来缺一片粽叶封汽。棠棠跑到门口花坛,摘下最大的一片冬青叶,洗净递过去。锅盖立刻安静,年糕鼓成圆月亮。蒸汽升到半空,凝成一条白龙,钻进第二粒小孔,亮成银白。
再往前,传来“噼啪”空响——几个小男孩的摔炮受潮,点不着。领头的小哥哥急得直跺脚。棠棠把口袋里的小火柴盒递过去,又教他们把摔炮插在雪里,雪当鼓面,炮当鼓槌。啪!啪!脆响炸开冰花,孩子们笑得像一串小鞭炮。第三粒小孔被火光照亮,闪出金黄。
最后一粒小孔迟迟不亮。灯童火苗开始发颤,风也冷得像猫咬耳朵。棠棠抬头望见月亮被云遮住,胡同尽头黑漆漆。她想起妈妈说过,“团圆”就是黑暗里最亮的光。于是,她拉着爸爸、奶奶、卖糖葫芦的老爷爷、放炮的小男孩,还有端着年糕的邻居阿姨,一起站在胡同中央。
“一、二、三!”大家同时举起手里的灯笼。红灯笼、糖葫芦、年糕汽、鞭炮花,混在一起,像一条火龙腾空。云被冲散,月光哗地泻下,落在最后一粒小孔上,亮成温润的玉色。
四孔全亮,“福”字贴从棠棠口袋飞出,化作一面巨大的光幕,罩住整条胡同。灯笼们齐声高唱:“新年好呀,新年好!”歌声像一阵暖流,把远处悄悄探头的一只灰影吓得转身就跑——那正是传说中的年兽。
初一清晨,棠棠在床头发现一只新的小灯笼,灯罩上写着“团圆”二字。灯童的声音轻轻飘来:“谢谢你找回四把钥匙,明年我还来找你。”
从此,每年腊月二十八,胡同口都会挂上一只写着“棠”字的小灯笼,风一吹,它就唱起那年赶走年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