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空电梯的高度突破 26000 千米,距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近时,我再次召开了全球新闻发布会。
这一次,我带来了一个更重磅的消息,对着台下的记者和摄像机,我郑重宣布:“为了确保太空电梯的稳定运行,华夏将于今日正式开始建设与太空电梯配套的配重天港。”
我顿了顿,指着身后大屏幕上的设计图继续解释道:“这座配重天港将建在地球赤道上空 35786 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
它的作用类似于太空电梯的‘顶端锚点’,就像为电梯拉了一根稳定的牵绳,能有效抵消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防止线缆晃动。
从结构上来说,它是一座多功能的空间站,除了具备稳定电梯的功能外,还能为太空旅游提供饮食住宿服务,游客可以在天港内休息、观光,欣赏太空美景。
同时,天港内还将建设多个实验室和工厂,用于开展太空科学试验和太空资源利用研究,比如在微重力环境下研发新型材料、培育太空作物等。”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纷纷举手提问,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电梯的运行速度。
我耐心地回答道:“根据我们的计划,太空电梯的平均运行速度预计为 200 千米每小时。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计算,从地面的加蓬基地到 35786 千米高的地球同步轨道,全程大约需要 7 天时间。
当然,这个速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比如在大气层内,为了减少空气阻力,速度会适当降低。
爬升轿厢进入太空后,速度可以提高。
目前爬升轿厢设定的 200 千米每小时,是综合考虑人体舒适度、设备负荷和能源消耗后确定的平均值。
能让乘客在旅途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不会因为速度过快而产生不适。”
发布会结束后,配重天港的建设工作立刻启动。
运载火箭一次又一次地冲向太空,将天港的组件、设备和物资送入预定轨道。
在太空中,壁虎 AI 机器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精准地对接各个组件,安装太阳能板、调试生命维持系统、搭建实验室框架。
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一座巨大的配重天港终于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成,它像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太空中静静地守护着即将完工的太空电梯。
配重天港建成后,下一步就是将天港与地面的太空电梯连接起来。
天港内配备了不同大小的壁虎 AI 机器人,它们带着百米长的钢缆和环箱,从太空中缓缓降下。
机器人用自身的机械臂紧紧夹住钢缆与环箱,通过榫卯结构将它们逐一对接好,然后沿着预设的轨道,逐步向地面的太空电梯靠近。
此时,太空电梯的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只剩下最后的对接工作。
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需要验证电梯在极端天气下的性能,尤其是风雨雷电对线缆和环箱的侵蚀与耐压性。我想到了未婚妻李可露,她不仅是我的助理,也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这些年一直默默支持着我的工作。
于是,我找到她,笑着说道:“可露,太空电梯就要完工了,接下来要做极端天气测试。
我想亲自去 8 千米高的云层处检查一下线缆情况,要不要我们一起去看看,顺便欣赏一下高空下的美景?”
李可露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她用力点头:“当然愿意了,你去哪我都愿意跟着,能亲眼见证太空电梯的最后测试,我也很开心。”
我们穿上特制的防护服,乘坐太空电梯的测试轿厢,缓缓向 8 千米高的云层攀升。
这个高度正好是雷电活动频繁的区域,也是我们重点测试的对象。
到达目标高度后,我通过对讲机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布命令:“电梯轿厢继续向上运行,运输剩余的钢缆,我们在这一层进行检查。”
接到指令后,轿厢与我们所在的环箱分离,继续向上爬升。
我和李可露拿出检测设备,开始仔细检查线缆的绝缘层、连接点和受力情况,逐一记录数据,确保没有任何隐患。检查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数据显示一切正常。
李可露提议:“既然这里视野这么好,不如我们体验一下高空跳伞吧,之前一直没机会尝试呢。”
我笑着答应了,我们拿出备用的降落伞,准备进行跳伞体验。
可就在这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几朵厚厚的雷暴云层毫无征兆地飘了过来,云层中电光闪烁,沉闷的雷声在耳边响起。
更危险的是,一道道闪电如同银色的毒蛇,不断袭向太空电梯的线缆,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快开降落伞!” 我大喊着,立刻去按降落伞的电子开关。
可李可露却惊慌地叫道:“不好了,电子开关失灵了,没有手动模式,打不开!”
我心里一沉,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降落伞,又看了看李可露。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闪电随时可能击中我们所在的环箱。
“把我的降落伞给你!” 我毫不犹豫地解开自己的降落伞,想递给李可露。
但李可露却用力推开我的手,眼中含着泪水,坚定地说道:“不!天宇,这太空电梯的后续建设还需要你。
人类的太空梦想还需要你去实现,我不能让你有事。
让我走吧,能为这个项目牺牲,我无怨无悔!”
说完,她不等我反应,猛地解开自己身上的安全绑带,身体瞬间向外倾斜,径直跳下了 8 千米高的空中深渊。
我伸出手,却只抓到一片空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厚厚的云层中,撕心裂肺地大喊:“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