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穿透基地外层的防辐射云层,主控区的照明系统已自动调至晨间模式,冷白色的光源从天花板网格中均匀洒下,映在秦烈面前的操作台上。他站在终端前,指尖划过悬浮界面,昨夜会议中所有成员的发言数据正以波纹状图谱缓缓展开,每一段语音、每一个停顿、每一次呼吸频率的变化都被系统无声捕捉。
“开始数据解析。”他低声下令。
空间深处,科技芯片融合系统启动。光流如星河倒灌,在虚拟界面中翻涌重组。可很快,进度条停滞在37%。一串红色字符跳了出来:【主观语义占比过高,无法建立可执行参数模型】。
秦烈眉心微蹙。林雪所说的“节奏断裂”,张峰口中的“感觉对了”,周敏提到的“心跳漏了一拍”——这些直觉性的描述无法被直接量化。系统需要锚点,而人类经验中最难捕捉的,正是那些无法言明的瞬间。
他调出陈浩腕表记录的0.6秒电磁波动数据,将其时间轴与林雪叙述的狙击手行为进行叠加比对。几乎在同一帧,两条曲线出现了微妙重合:一次呼吸中断、一次信号静默、一次肌肉预紧——三者交汇于0.6秒的空白。
“就是它。”秦烈轻声道。
他将这一片段设为“感知阈值基准”,并导入张峰改装无人机的全过程录像,标记其中所有非标准操作节点。系统开始重新运算,光流由紊乱转为有序,最终生成三项蓝图:
【神经反应模拟器】——通过低频脉冲刺激大脑前庭系统,强化个体对环境突变的预判能力;
【战术协同训练沙盘】——构建动态战场模型,实时反馈团队指令延迟与行动偏差;
【应急改装实训舱】——内置无提示组装环境,强制队员脱离预设流程,依靠理解完成机械重构。
蓝图生成的瞬间,系统底层突然弹出一道半透明红框:【检测到类量子纠缠信号残留,来源未知】。
坐标定位指向林雪的行为数据流,具体位置标记为“右臂X-9区域”,频率段17.3Hz,与昨日训练场照明波动完全一致。
秦烈没有声张。他将警告标记为“待溯源”,随即关闭空间界面,转身走向训练区。
——
训练场东区,金属地板已被加热至恒温28℃,模拟废墟地带常见的地表热环境。三组人员已按“感知-反应-支援”结构分列就位。林雪站在第一组前方,作战服袖口微微收紧,遮住了右臂内侧的皮肤。她没有说话,只是抬起手腕,校准了计时器。
“目标:在突发强光与次声波干扰下,完成三人交替掩护推进。”秦烈站在观察台宣布,“模拟器将释放0.8Hz至1.2Hz的脉冲波,持续120秒。任何一人失位,任务即刻终止。”
指令下达,灯光骤灭。
紧接着,一束高频蓝光扫过全场,伴随着低频嗡鸣从四面八方挤压而来。第一组队员瞳孔收缩,脚步出现迟滞。林雪却在光波扫过的瞬间侧身,左手一挥,打出三段短促手势——那是她自创的无声节拍指令。
“0.6秒。”她在心中默数。
每一次信号中断,她都能提前半拍感知。她的身体像是成了某种天然的预警装置,在系统尚未识别威胁前,已经做出了反应。
第二组接替推进时,陈浩在支援端突然发现数据异常:林雪的生命体征曲线中,右臂肌群的电位活动超出正常值47%,且与模拟器发射频率产生微弱共振。
“她在同步。”他低声自语,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调整输出功率。
就在此时,模拟器核心模块发出轻微“咔”声,散热口溢出一缕白烟。系统提示:【局部信号干扰,建议暂停运行】。
秦烈立即切断电源。灯光恢复,众人喘息未定。
“延迟平均1.8秒。”他看着统计表,“超过了协同作战的安全阈值。”
张峰抹了把汗:“我们习惯了自己打自己的,突然要盯别人节奏,脑子跟不上。”
“不是脑子的问题。”林雪开口,“是耳朵没打开。”
她走到中央,摘下战术手套,掌心朝上:“战场上,声音、光线、震动,都是节奏。敌人开枪前会屏息,无人机转向会有电机变频,甚至丧尸群移动时,脚步的密度也会变化。你们不是听不到,是没去听。”
她说完,重新戴上手套,指节压在桌沿。没人注意到,金属台面与她指尖接触的瞬间,一道极淡的荧光从掌心渗出,像水银般滑入桌角缝隙,随即隐没。
——
工程舱内,张峰正带着技术组搭建【应急改装实训舱】。舱体由废弃指挥车外壳改造而成,内部布满可拆卸模块:电源接口、信号转接板、动力马达组。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标准流程图”。
“今天不看图。”张峰拔掉屏幕电源,“谁想试试把这堆零件变成移动干扰源?”
几名年轻队员面面相觑。有人伸手去拿工具,却被秦烈拦下。
“先关掉系统提示。”他走到控制台,输入指令。舱内所有辅助标识瞬间熄灭,连工具箱上的分类标签也变成了空白。
“现在,你们只有十分钟。”
舱内陷入短暂沉默。有人翻找零件,有人试图回忆蓝图,但动作僵硬,毫无章法。
张峰叹了口气,从角落拖出一台老旧冰箱压缩机,拆下马达,又从废料堆里捡起一段铜管。
“看好了。”他说,“这不是什么高科技。马达转速够快,就能扰动无线信号。铜管缠两圈,当电磁线圈。接上备用电池,功率不够就串联三个。”
他三下五除二接好线路,按下开关。舱内通讯频道立刻响起刺耳杂音。
“它只能撑三十秒。”张峰说,“但三十秒,足够你逃命。”
一名队员咬牙上阵,凭记忆组装。第一次失败,电源反接;第二次,信号模块装反;第三次,他终于成功点亮指示灯。
系统自动记录全过程,界面刷新:【初级应变者认证标准·草案生成】。
秦烈站在舱外,目光落在入口处的能源接口上。那里有一道细微的灼痕,呈弧形,边缘泛着极淡的蓝灰色光泽,像是被高温液体滴落腐蚀而成。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温度已散,但残留的能量特征与林雪昨夜留下的荧光痕迹高度吻合。
他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将该区域标记为“待查污染点”。
——
下午16:00,训练场再次启动。
这一次,三组轮转机制已初步成型。林雪担任节奏引导,陈浩实时监控数据流,李薇在支援端准备应急镇定剂。秦烈站在高台,注视着沙盘中不断跳动的协同指数。
当模拟器再次释放脉冲波时,团队推进延迟从1.8秒降至1.1秒。
“接近阈值。”陈浩低声说。
林雪站在第一线,呼吸平稳。她的右臂在作战服下微微发烫,但并未失控。她能感觉到,那股节奏正在体内与外界信号形成某种微妙共鸣,仿佛她的神经成了无形的天线,接收着某种尚未破译的波段。
突然,沙盘中央爆出一串红光。
【警告:检测到非授权能量输入,来源:实训舱能源接口】
秦烈猛地转身,望向工程舱方向。
同一时刻,林雪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战术腰带,金属扣表面浮现出一道转瞬即逝的荧光轨迹,像电流般沿着边缘蔓延半圈,随即消失。
张峰正从实训舱走出,手里拎着工具箱。他经过能源接口时,顺手摸了摸那道灼痕,嘀咕了一句:“这玩意儿怎么又发热了?”
他没多想,抬脚跨过门槛,走向维修库。
秦烈站在原地,目光落在监控画面的最后一帧:
林雪的右手,正轻轻压在训练台边缘,指尖与金属接触的瞬间,一滴极细的光液从指缝渗出,坠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