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训练计划制定
书名:末世开挂,基建称王 作者:爱吃故城熏肉的 本章字数:2940字 发布时间:2025-09-05

晨光还未完全铺满基地东区的金属外墙,主控室的冷光已映在秦烈的侧脸上。他站在终端前,指尖划过一屏又一屏的数据流,昨夜训练场的每一帧影像、每一条能量波动曲线,正以毫秒级精度被重新解析。监控画面定格在最后一幕:林雪的指尖与训练台接触的瞬间,那滴光液坠落,无声渗入地板缝隙。画面静止,但数据仍在流动——能量残留峰值达3.7微焦,频率锁定在17.3Hz,与实训舱能源接口的灼痕特征完全吻合。


他没有回放,而是将该片段标记为“X-9-01”,拖入一个新建的加密文件夹。文件夹名为【X-9行为建模】,权限设为仅本人可读。系统弹出提示:【目录创建成功,自动关联空间深层日志】。秦烈微微颔首,随即调出三组训练成员的完整数据包。


战斗组的协同延迟已从1.8秒压至1.1秒,接近安全阈值,但仍未达标。更关键的是,林雪的“节奏预判”能力无法量化。她的反应速度超出系统建模范围,尤其是在脉冲波干扰下,她的神经同步率反而提升12%。这种反常现象无法纳入标准训练体系,只能单独归档。


工程组的数据则呈现出另一种趋势。张峰带领的技术小队在无提示改装测试中,平均完成时间缩短40%,但失误率高达68%。失败原因集中在电源反接、信号极性错配等基础错误,而非结构设计问题。这说明队员具备动手能力,但缺乏系统性思维。秦烈在数据旁标注:【需建立技能认证体系,强制知识沉淀】。


支援组的记录最为稳定。李薇主导的应急医疗响应测试中,所有成员均能在30秒内完成伤员分类与基础处置。但秦烈注意到,当模拟环境加入次声波干扰时,两名队员的决策时间延长近一倍,且出现误判。这表明心理抗压能力仍是短板。


他调出全息投影,将三组数据并列展开。战斗组的曲线跳跃剧烈,工程组呈阶梯式上升,支援组则平稳中带着迟滞。三种节奏,三种思维模式,无法用同一套训练模板覆盖。


“通用训练计划失效。”他在文档中写下第一行结论,“必须分层。”


——


上午7:20,主控室会议桌旁,林雪、张峰、李薇依次就座。秦烈将三份不同颜色的方案投射至中央屏幕。


“战斗组,由林雪负责,核心目标是提升感知同步率。”他指向红色方案,“训练将围绕‘节奏识别’展开,包括环境声波分析、动作预判建模、团队节拍协同。每72小时进行一次压力测试,数据实时上传。”


林雪点头,目光扫过参数栏。她注意到“右臂肌群电位监测”被列为常规项目,但未提出异议。


“工程组,张峰主导。”秦烈切换至蓝色方案,“目标是建立应急改装的标准化响应流程。实训舱将升级为三级认证体系——初级要求在十分钟内完成基础功能重构;中级需在限时内优化输出效率;高级则加入随机干扰变量,如断电、零件缺失、信号干扰。”


张峰眼睛一亮:“高级考核能不能加个‘倒计时爆炸’特效?”


“可以模拟。”秦烈淡淡道,“但真实压力来自资源限制,不是视觉效果。”


“明白。”张峰收起玩笑神色,“我会把实训舱的零件库分级解锁,每过一级,开放更高复杂度的模块。”


“另外,”秦烈补充,“所有改装成果需录入系统,生成可复用的‘应急方案库’。成功案例将自动转化为训练模板。”


张峰猛地坐直:“你是说……系统能学我们的改装思路?”


“不止是思路。”秦烈调出科技芯片融合系统的底层日志,“它已经在学。昨夜那台干扰装置,系统已将其结构拆解为137个可变参数节点,并生成了三个优化方向。”


张峰呼吸微滞。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修机器的人,而是正在参与一种新型技术生态的构建。


“支援组,李薇负责。”秦烈转向绿色方案,“训练重点是高压下的决策稳定性。新增‘双轨监测’机制——公开课程按标准强度进行,同时启动私密生理数据追踪,重点关注心率变异性、皮质醇水平和神经电位波动。”


李薇皱眉:“私密追踪?成员知情吗?”


“知情权在他们。”秦烈道,“但数据采集必须持续。尤其是……”他顿了顿,“某些异常反应,不能只靠主观报告。”


李薇明白他的意思。她调出林雪昨夜的生命体征图谱,右臂X-9区域的活性峰值仍在警戒线上方。


“我建议增加神经抑制剂的应急储备。”她说,“如果同步率持续升高,可能引发神经过载。”


“同意。”秦烈点头,“但抑制不是解决办法。我们需要理解它。”


会议结束,三人陆续离开。秦烈独自留下,将三份计划合并为【分层训练框架V1.0】,上传至基地主网。系统自动归档,时间戳为07:58。


——


工程舱内,张峰正蹲在实训舱控制板前,焊枪在电路板上划出细密的银线。他刚完成初级认证模块的布线,正准备刻印编号。焊点排布时,他习惯性地按个人节奏调整间距,弧形排列,末端微微上扬。


“ZP-07。”他低声念着,用激光笔在板底刻下编号。


焊点连成的弧线,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形状竟与昨夜林雪指尖渗出的荧光轨迹惊人相似。张峰没注意,合上舱盖,启动自检程序。电路通电瞬间,控制板内部闪过一道极淡的蓝光,持续不足0.1秒,随即恢复正常。


他拎起工具箱,走向维修库。路过能源接口时,脚底传来轻微震动。他低头,接口边缘的灼痕似乎比昨夜更深了些,金属表面泛着不自然的暗灰色。他伸手摸了摸,掌心一烫。


“这破地方又过载了?”他嘀咕着,用扳手拧紧固定螺栓,转身离开。


——


医疗区,李薇正调取林雪的最新肌电图。屏幕左侧是常规训练数据,右侧则是私密监测记录。两条曲线在多数时段重合,但在脉冲波干扰阶段,私密数据中出现了额外的高频振荡,集中在右臂X-9区域。


她放大波形,试图匹配已知的生物电信号模式。数据库中无一吻合。她切换至基因表达分析模块,输入异常频段参数。系统运行三分钟后,弹出一条低置信度匹配:【非病毒性基因激活片段,相似度61.3%】。


李薇瞳孔微缩。她迅速调出“蚀智”病毒研究日志,翻到一段被加密删除的记录。恢复后,文字浮现:“X-9区基因簇异常激活,可能与神经协同实验有关……项目代号‘启明’,已终止。”


她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最终按下“存档”。在报告末尾,她写下备注:“右臂X-9区组织活性异常,疑似非病毒性基因表达激活。建议持续监测,避免高强度神经负荷。”


她将报告加密,发送至秦烈终端,抄送列表仅自己一人。


——


下午13:15,秦烈站在主控室,再次打开【X-9行为建模】目录。李薇的报告已自动归入子文件夹。他调出林雪昨夜的训练录像,逐帧比对生理数据与外部信号。当画面播放到她指尖渗出光液的瞬间,系统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类量子纠缠信号残留,来源与实训舱能源接口共振频率一致】。


他关闭提示,转而调出张峰提交的模块升级方案。其中一张电路图引起他的注意——焊点排布呈弧形,末端上扬,与林雪指尖荧光轨迹几乎完全重合。他放大图像,测量弧度、间距、角度偏差,输入系统进行模式匹配。


五秒后,结果返回:【相似度92.7%,非随机生成,具备潜在共振结构特征】。


秦烈沉默良久,将该图纸另存为【ZP-07-ARC】,加入X-9目录。他没有通知张峰,也没有修改设计。他知道,有些联系,现在还不能点破。


——


16:30,训练场东区,林雪独自站在训练台前。她脱下作战服袖套,右臂内侧的皮肤上,X-9区域泛着极淡的蓝灰色光泽,像一层薄霜覆盖在皮下。她抬起手,指尖轻触金属台面。


一滴光液缓缓渗出,顺着指缝滑落。


台面接触点瞬间升温,金属表面浮现一道新灼痕,弧度微扬,与实训舱控制板上的焊点排列如出一辙。


林雪低头看着那滴光液坠向地面,尚未触地,秦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你感觉到了吗?”


她没有回头,只是缓缓握紧拳头,光液在掌心蒸发,留下一道细如发丝的蓝痕。


“什么?”她问。


秦烈站在两米外,目光落在她紧握的右手上。


“你的节奏,”他说,“正在影响设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