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星辰暗涌,尘埃启程。
书名:易道巅峰 作者:连久捷 本章字数:3204字 发布时间:2025-09-07



         在广袤无垠的梦幻星球上,南瞻部洲以其悠久的文明与奇异的地貌闻名遐迩。洲内苍云大陆横亘千里,大陆东南隅的云河郡,凭借四通八达的水系与肥沃的土地,成为商旅云集、人烟稠密之地。而郡治西北方向,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如巨龙盘卧,这便是高盖山脉。山脉深处,层峦叠嶂,古木参天,云雾常年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一座红色道观悄然隐匿。道观的墙体由当地特有的丹霞岩砌成,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原本鲜艳的红色已变得深沉古朴,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林木相映成趣。道观规模不大,山门低矮,门上悬挂着一块略显陈旧的黑檀木牌匾,上面用金粉题写着 “高盖山南天宫” 六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虽金粉斑驳,却依旧难掩其庄严之气。若非有熟路的香客指引,即便行至山脚下,也难觅其踪迹。

南天宫主殿内,香烟袅袅,终年不绝。正中央的神龛上,供奉着一尊高三尺有余的鎏金神像 —— 南天照天君。神像身披朱红锦袍,头戴紫金冠,左手持一盏鎏金明灯,右手抚须,面容威严而慈祥,眼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在南瞻部洲苍云大陆,照天君是百姓极为尊崇的主神祇之一,其信仰早已深入民心。

关于照天君的传说,在高盖山城流传了千年。相传在遥远的上古时期,高盖山城的盖山巷一带,河塘密布,水网纵横,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穿过河塘,连接着山外的闽福村。这条小径是闽福村村民往返山城的唯一通道,然而由于地势低洼,常年积水,青石板湿滑异常,每到夜晚,漆黑一片,常有村民不慎失足跌入河塘,溺水身亡。当地百姓对此忧心忡忡,却又束手无策。

直到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晚归的樵夫行至小径中段的七棵古榕树下时,眼前突然闪过一团柔和的金光。金光悬浮在半空,化作一盏无形的明灯,将周围丈许范围内的路面照得清晰可见。樵夫又惊又喜,循着光芒前行,安然抵达村口。自那以后,每当夜幕降临,这团金光便会准时出现在榕树下,为过往行人指引道路。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在这条小径上失足落水。

百姓们认为这是神灵庇佑,便自发集资,在其中一棵最粗壮的古榕树下搭建了一座简易神龛,供奉了一尊用香樟木雕刻的男性神仙塑像。起初,这尊神仙并无名号,百姓们都称之为 “天君”。后来,为了与其他地方的天君神祇区分开来,乡老们召集村民商议,决定为其增添姓氏。因这位天君总是以金光映照路面,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众人一致同意取 “照” 字为姓,尊称其为 “照天君”。

岁月流转,百年之后,那七棵古榕树因遭雷击虫蛀,相继枯萎。百姓们担心照天君的神灵失去依托,便共同出资,将照天君神像迁至高盖山脉深处的南天宫供奉。起初,照天君只是高盖山城的地方境主,影响力局限于一隅,名不见经传。但自神像迁入南天宫后,在山城百姓的虔诚供奉下,香火日渐兴旺。消息逐渐传遍云河郡,甚至东南大陆的百姓也纷纷慕名而来,不远千里前往南天宫祭拜,祈求平安、丰收与顺遂。

如今,南天宫周围的村落中,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照天君的小型神像,每日早晚烧香礼拜,从不间断。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是照天君的诞辰(实则为当年神像的点眼开光之日),这一天更是南天宫最热闹的日子。来自云河郡各地乃至东南大陆的信徒,会组成长长的队伍,手持香火,抬着供品,一路敲锣打鼓前来祭拜。接龙礼拜的队伍从天宫山门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长达数里,香烟缭绕,人声鼎沸,场面极为壮观。在东南大陆云河郡的众多地方神祇中,照天君的香火之盛,可谓独树一帜。

而南天宫香火如此鼎盛,除了照天君的庇佑传说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 隐藏在天宫西侧竹林深处的天机阁。天机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道观殿堂,而是一个独立的门派组织,也是南天宫的核心所在。阁门由两根黝黑的楠木制成,门上雕刻着复杂的八卦图案,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写有 “天机阁” 三字的匾额,字体飘逸,透着一股神秘之气。

天机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世代传承钻研《易经》之学。自阁派创立以来,历代阁主与弟子都醉心于易经五术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相面测字、星相推演,还是,奇门遁甲 观天察地、寻龙点穴,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阁中弟子凭借精湛的易学技艺,在江湖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寻常百姓遇到疑难之事,都会前来天机阁求助;而江湖中的各大势力,对天机阁弟子也敬畏三分,不敢轻易招惹。

天机阁的同门关系十分微妙,平日里师兄弟之间互帮互助,手足情谊深厚。但与此同时,阁内的等级制度却极为森严,从见习弟子到正式弟子、核心弟子,再到长老、阁主,每一个等级的晋升都需要通过严苛的考核。只有在考核中展现出足够的天赋与实力,才能获得相应的身份资格,享受对应的资源与待遇。也正因如此,天机阁的弟子个个身怀绝技,行事高深莫测,外出行走江湖时,江湖人士无不投以恭敬的目光。

天机阁有着明确的门规,其中一条核心规定:十五岁以下入门的弟子,无论出身贵贱,从入门之日起,均享有三年见习期。在这三年里,弟子的吃、住、穿、行皆由阁中统一安排,无需操心生计,只需全身心投入到《易经》基础理论与入门功法的学习中。三年见习期满后,若能成功突破初级期,便可自主选择拜入阁内某位长老或资深弟子门下,接受更为系统的教导;若不愿拜师,也可选择自行研修。但易学修炼之道,讲究 “名师出高徒”,有良师指点,往往能少走许多弯路,与自己盲目摸索相比,效率可谓天差地别。从这一点来看,天机阁的规矩既严格又不失灵活。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天机阁的一名见习弟子 —— 连若尘。

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际线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山林间的雾气尚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气息。十五岁的连若尘已从简陋的木床上醒来,他没有丝毫拖沓,迅速起身,拿起放在床头的粗布毛巾,走到屋角的水缸边,用葫芦瓢舀起一瓢冰凉的山泉水,简单洗漱了一番。随后,他拿起墙角那把用了三年的竹扫帚,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走出了自己独居的小屋。

站在门口,连若尘伸了个大大的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 “咔咔” 声。他抬眼望向天际,那抹鱼肚白正逐渐被金色的霞光取代。他深深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闭上眼睛,凝神静气,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紧接着,他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舞动起手中的扫帚,低头认真地清扫着屋前的空地。

连若尘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青衣,衣料是最普通的粗麻布,却被他打理得干干净净。这身略显老成的衣色,让本就面容清秀、性格沉稳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几岁。他的腰杆挺得笔直,宛如一杆标枪,即便在做扫地这种最底层的杂活,脸上的神色也依旧一丝不苟,没有丝毫懈怠。

他扫地的动作十分独特,捏着扫帚柄的双手看似不用力,身子也少有晃动,仅靠手腕的灵活转动,扫帚便如臂使指,在地面上来回清扫。随着他的步伐移动,地面上的灰尘、落叶与碎石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有条不紊地汇聚成一堆,显得格外神奇。若是有天机阁的资深弟子看到,或许会发现,他的动作暗合了《易经》中 “太极生两仪” 的基础韵律,只是他自己尚未察觉。

连若尘三年前满怀憧憬地踏入天机阁大门,渴望能在易学之道上有所建树。然而,事与愿违,三年过去了,他对《易经》的基本理论依旧一知半解,更别说掌握具体的应用之术。与他一同入门的十几名师兄弟,早已突破初级期,各自拜入高人门下,修为日渐精进,有的甚至已在江湖上崭露头角。而他,只能望着师兄弟们的背影,暗自感叹。

天机阁的竞争残酷无比,“能者上,庸者下” 是这里的铁律。学了三年仍毫无进展,连若尘的资质已不能用 “普通” 形容,简直是平庸至极。超过三年的见习弟子,阁中会停止一切供给,吃穿住行全靠自己打理,一旦被贬为试炼弟子,便几乎永无出头之日,除非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实力飞跃。

整个天机阁弟子不下三百人,超过三年的见习弟子却仅有十人左右,连若尘便是其中之一。他居住的小屋,是自己利用课余时间亲手搭建的,屋顶破了好几个洞,下雨天常常漏水。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接下扫地的活计,一边赚钱糊口,一边苦苦钻研《易经》。

这样的处境,常人难以忍受,许多人早已选择离开,但连若尘却坚持了下来。因为在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个信念:总有一天,他要登上易道巅峰。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易道巅峰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