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禹皇铸九鼎
书名:中国神话故事传说 作者:邪神风雨 本章字数:2492字 发布时间:2025-09-07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禹奉命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使洪水平息,万民得安居乐业。

然水患虽平,天地之气仍紊乱不堪。四夷未宾,鬼神未宁,九州之地,时见妖魅作祟,灾异频仍。

一日,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盛况空前。忽天地变色,黑风骤起,飞沙走石。众诸侯惊惶失措,唯禹岿然不动。

风中现一巨影,人面虎身,声如雷霆:“吾乃昆仑山神陆吾。禹王虽平水土,然天地失衡,阴阳失调。若不镇之以重器,九州必复乱!”

言毕,风中现异象:山崩地裂,洪水再涌,万民哭嚎。景象骇人,众诸侯皆股栗。

禹蹙眉问:“当以何器镇之?”
陆吾答:“昔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宝鼎以象天地人。今汝当铸九鼎,以镇九州。然铸鼎之难,难于治水。需取九州之铜,聚四海之气,融万民之心。成则天下永宁,败则乾坤颠覆。”
语毕,风止影消,唯余一鳞片自空飘落,上刻神秘符文。

禹执鳞片,沉思良久。忽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遣使至,献其地之奇铜:
东夷献青铜,色如碧海;
西戎献赤铜,艳若落日;
南蛮献白铜,洁似明月;
北狄献黑铜,墨如永夜;
中原献黄铜,淳厚似土。

禹知此乃天意,遂决心铸鼎。

铸鼎之地选于荆山之下,因这里天地之气交汇,阴阳调和。禹命工匠千人,筑高台,起炉灶,然连试七七四十九日,铜汁始终不凝,无法成形。

是夜,禹独坐帐中,对灯沉思。忽闻幽香袭人,一女子飘然而至,人首蛇身,仪态万方。
“吾乃女娲氏。”女子曰,“闻汝铸鼎遇难,特来相助。”
禹忙起身拜见:“请圣母赐教。”
女娲曰:“铸鼎非仅熔铜,更需融汇九州之气。汝当分遣使者,取九州之精:冀州之土,兖州之木,青州之石,徐州之水,扬州之火,荆州之金,豫州之谷,梁州之盐,雍州之玉。更需取长江之灵,黄河之魂,融而为一,方能成器。”
言毕,取五色石一枚予禹:“此石可调阴阳,助汝成功。”遂隐去。

禹依言,分遣九路使者,取九州之精。又亲赴长江、黄河,取水精魂。

三月后,万物齐备。再起炉火,熔九州之铜,投五色石其中。忽天地震动,炉中光华冲天,铜汁竟自行流转,渐成鼎形。

然至关键时刻,鼎身震颤,似欲崩裂。禹见状,慨然道:“若需祭品,禹愿以身献之!”言毕,欲跃入炉中。

忽闻一声:“陛下不可!”
只见一老匠人扑来拦住禹:“老臣愿代陛下献祭!陛下系天下安危于一身,不可轻生!”
言罢,老匠人纵身跃入熔炉。霎时炉火转青,铜汁顿凝,鼎身稳定。

禹悲恸不已,问左右:“此勇士为谁?”
众皆茫然不识。一童子忽道:“彼似乃沿途乞翁,自言来自汶山,名羌。”

禹面北而拜,泪落如雨:“无名之辈,竟舍身成仁。禹若负民,天诛地灭!”

自此,禹衣不解带,食不甘味,亲督铸鼎之事。又经九九八十一日,九鼎终成。

出炉之日,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九鼎各具形态,刻九州山川地形、奇物异兽、神灵鬼怪:
冀州鼎刻黄河奔流;
兖州鼎刻桑田沃野;
青州鼎刻东海浩渺;
徐州鼎刻淮水蜿蜒;
扬州鼎刻稻浪千重;
荆州鼎刻云梦大泽;
豫州鼎刻中原坦荡;
梁州鼎刻蜀山险峻;
雍州鼎刻陇坂崔嵬。

忽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四方妖魅感知神鼎出世,齐来抢夺。但见:
相柳九首,喷吐毒雾;
凿齿巨牙,啃噬大地;
封豨巨豚,冲撞鼎台;
修蛇长躯,缠绕鼎足。

众将士惊慌失措,禹却朗声大笑:“来得正好!正可试鼎之威!”
遂登高台,执黄帝所传玄圭,念动真言。九鼎应声而起,放射万丈光芒,照定群妖。

相柳首当其冲,被冀州鼎镇住九首,化顽石;
凿齿欲逃,被兖州鼎锁定,巨牙崩碎;
封豨冲撞,触青州鼎而昏厥;
修蛇缠绕,遭徐州鼎电击而焦。

余妖骇然欲逃,禹再挥玄圭,九鼎齐鸣,声震寰宇。群妖如雪遇阳,尽数消散。

忽闻天际仙乐悠扬,龙凤呈祥。天帝率众神自九天而降。
“善哉,禹王!”天帝嘉许,“汝不仅治平水土,更铸此神鼎,镇守九州。自此天地定位,鬼神无所遁形。赐汝尊号‘大禹’,永为人皇。”

禹拜谢:“此非禹一人之功,乃万民之力也。请天帝赐福九州,使永享太平。”

天帝颔首,挥袖间,甘霖普降,枯木逢春,病者痊愈,老者还童。万民欢呼,声动天地。

然禹蹙眉曰:“九鼎虽成,然天下之大,非一器可永镇。禹恐后世子孙恃鼎而骄,忘创业之艰,守成之难。”

天帝笑曰:“汝虑极是。朕再赐一物。”
取一铜镜,悬于中央豫州鼎上:“此乃民心镜。鼎在民心在,鼎失民心失。后世君王,可由此镜观民心向背。若君明臣贤,镜明鼎重;若君昏臣奸,镜暗鼎轻。慎之戒之!”

禹再拜受之。

自此,九鼎镇于夏都阳城。禹立规:天子代天巡守,需祭九鼎;诸侯朝贡,需谒九鼎;重大决策,需问九鼎。

九鼎所在,天下太平。阴阳调和,四时有序。蛮夷戎狄,纷纷来朝。

然禹年事渐高,欲禅位于益。忽一日,民心镜暗,豫州鼎鸣。禹惊问其故。

臣报:“有诸侯防风氏,自恃功高,不朝不贡,且阴蓄异志。”

禹叹曰:“鼎鸣示警,岂可忽视。”遂大会诸侯于会稽。

防风氏果不至,且传语:“禹王老矣,何足畏哉!”
禹怒,发兵讨之。擒防风氏,数其罪而诛之。

自此,诸侯震恐,莫不敢朝。

禹晚年,巡守九州,每至一处,必察民情。见九鼎渐重,民心镜明,心稍安。

一日,至汶山,忽见一老妪祭奠,悲声切切。问之,乃昔日跳炉老匠羌之母。
老妪泣曰:“吾儿虽死犹荣,然老身独活,何以为继?”
禹慨然,拜老妪为母,奉养终身。当地民众感其德,改汶山为圣母山。

禅位前夕,禹独登荆山,观九鼎。夜半,忽见九鼎发光,映现万里江山。
其中似见:
后世有昏君,暴虐无道,九鼎黯然;
有暴君,欲移鼎私室,鼎忽沉重不可举;
有明君,励精图治,鼎发光华,民心镜明。

最后景象:九鼎渐沉入江河,消失不见。然鼎形铭刻人心,精神永存。

禹豁然开朗:“鼎非金铜之器,乃民心之聚也。有形之鼎可失,无形之鼎永存。”

遂召集群臣,告曰:“九鼎非夏室之私器,乃天下公器。后世若有失鼎者,非失金铜,乃失民心也。汝等谨记:民为鼎心,鼎为民器。民心所向,鼎之所在。”

言毕,禹闭目而逝,化黄龙升天。万民悲恸,天地同哀。

九鼎自此镇守华夏,虽几经易主,沉浮不定,然其象征——九州一统,民心所向——却永铸中华民族灵魂深处。

至今世人犹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此禹铸九鼎之真义也。

而那位无名老匠跳入熔炉的壮举,亦随九鼎故事代代相传,提醒世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万众一心,方能铸就永恒。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中国神话故事传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