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无道,宠妲己,设炮烙,戮忠臣,天下怨沸。西岐姬昌,世称文王,广施仁政,诸侯归心。然天命未改,商祀未绝,周虽德盛,不敢轻举。
文王崩,子发立,是为武王。太公望吕尚辅政,厉兵秣马,伺机伐纣。
然商有闻仲太师,精通玄术;有魔家四将,妖法通天;更有通天教主座下众多截教门人,助纣为虐。周军虽众,难敌道法。
武王忧之,问于太公:“商虽失德,然得天护,如之奈何?”
太公对曰:“臣夜观天象,紫微西移,天命将改。然需一场大劫,以完天道。”
忽报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法旨到。天使白鹤童子传谕:“商周更迭,乃天地大劫。敕命姜尚代天封神,凡劫中陨落之忠臣良将、仙道修士,皆入封神榜,重塑神格,以完天道。”
太公拜受封神榜、打神鞭,知重任在肩。
既此,风云突变。三教共议,签押封神榜:人教、阐教、截教,皆需遣门人应劫。于是仙凡混战,拉开序幕。
初战,商太师闻仲亲征。此人额生三目,坐骑黑麒麟,能呼风唤雨。周军不能敌。
危难际,玉虚宫十二金仙之首广成子至,祭翻天印,大破商军。然闻仲临危遁走,广成子叹曰:“劫数未至,难以尽功。”
继而魔家四将围西岐:魔礼青持青云剑,魔礼红操混元伞,魔礼海抱碧玉琵琶,魔礼寿携花狐貂。四宝齐出,天地失色,西岐城危在旦夕。
幸得杨戬、哪吒等玉虚三代弟子来援。杨戬开天眼,破幻术;哪吒踏风火轮,持火尖枪,独战魔礼青。然四将合力,周军仍处下风。
关键时刻,一白衣道姑飘然而至,手托净瓶,柳枝轻拂:“吾乃慈航道人,特来解围。”
柳枝洒露,化去妖法;净瓶倒悬,收尽魔宝。四将败走。
慈航却蹙眉:“此皆小劫。真正大劫,尚未开始。”
果然,通天教主知门人受挫,大怒:“阐教欺人太甚!”遂摆下诛仙阵,邀元始天尊破阵。
此乃万仙之阵,杀气冲天。元始天尊率十二金仙亲至,见阵中四门悬四剑:诛仙剑、戮仙剑、陷仙剑、绝仙剑。阵内玄妙变幻,煞气逼人。
天尊叹曰:“通天师弟,何至如此?”
通天教主现身阵中:“道兄既助周灭商,便是与我为敌。今日且看是你的玉虚法高,还是我的碧游术妙!”
正僵持间,天上祥云万道,老子骑青牛而至:“二位师弟,且住手。”
通天冷笑:“大师兄也要助周不成?”
老子曰:“非助周助商,乃顺天命耳。尔逆天而行,恐遭天谴。”
通天不听,催动大阵。老子叹曰:“不得已矣。”与元始共破诛仙阵。三大圣人斗法,天地几乎重归混沌。
终破阵,通天败走。然万仙遭劫,死者无数,真灵皆往封神台去。
商周大战愈烈。太公登台拜将,率军东征。过五关,斩六将,直逼朝歌。
纣王惊怒,遣妲己邀轩辕坟众妖助战。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九尾狐狸精齐出,布下万妖阵。
周军陷入苦战。杨戬、哪吒等虽勇,难敌万妖。正值危急,女娲娘娘驾临:“妖孽安敢乱世!”掷出山河社稷图,收尽群妖。唯妲己遁走。
女娲谓太公:“吾本遣三妖惑纣促其亡,孰料其肆虐过甚,此吾之过也。今收回妖孽,助你成功。”
最后决战于牧野。商军虽众,却无战心;周军虽寡,同仇敌忾。更兼雷震子展翅惊商军,杨戬变化乱敌阵,哪吒火尖枪开路,势如破竹。
忽闻仲率最后精锐杀到,布下十绝阵。天绝、地烈、风吼、寒冰、金光、化血、烈焰、落魂、红水、红砂——十阵连环,凶险无比。
玉虚门人纷纷闯阵:慈航道人破风吼,文殊广法天尊破寒冰,普贤真人破金光... 每破一阵,必殒落仙真。真灵皆入封神榜。
最后一阵,乃闻仲亲守天绝阵。太公欲亲往,忽一少年请战:“弟子愿往。”视之,乃文王百子雷震子。
太公曰:“此阵凶险,汝修行尚浅...”
雷震子笑曰:“应劫封神,亦为正道。”遂展风雷翅,闯入阵中。
阵内天雷地火,雷震子以肉身硬抗,终破阵眼,自身亦血肉模糊。将死之际笑曰:“幸不辱命...” 真灵往封神台去了。
闻仲败亡,商军溃散。周军围朝歌。
纣王知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临死前方悟:“朕非亡于周,实亡于己!”然悔之晚矣。
妲己欲逃,被杨戬所擒。太公命斩之。刀落处,九尾狐现形,真灵亦入封神榜。
商亡周立,武王都镐京。天下初定,太公筑封神台,具封神榜,代天封神。
是日,紫气东来,祥云环绕。万千真灵候封,中有闻仲、魔家四将、妲己等商臣妖孽,亦有雷震子、黄天化等周将,更多三教修士。
太公宣元始敕命,一一封神:
闻仲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统御雷部;
魔家四将为四大天王,镇守天门;
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掌财运;
妲己为桃花星,司人间情爱...
乃至雷震子、黄天化等周将,皆封为正神。
或有不解:“闻仲、妲己等助纣为虐,何以封神?”
太公曰:“封神非论善恶,乃完劫数。彼等应劫而生,应劫而死,故得神位。天道无私,化育万物。”
最后,太公自辞神位:“尚本凡人,侥幸完劫,愿归隐山林。”
元始天尊声自天降:“尚有大功,当掌天罚。”遂封为神上神,执打神鞭,监管诸神。
自此,天庭充盈,三界有序。周享国运八百年。
然每至夜深,太公常登封神台,望星叹息。
杨戬问其故,太公曰:“尔见诸神威仪,我见万千遗憾。闻仲本忠臣,误保昏君;妲己本灵狐,误入红尘;雷震子本少年,误堕劫数... 此皆天命乎?亦或人为耶?”
杨戬默然。
太公又道:“封神一战,看似周胜商败,实无胜者。通天教主败走,截教零落;我阐教门人,亦折损过半。唯天庭得满,天道得完。”
“然天道为何?”太公自问,“莫非非要万千生灵应劫,方能完其道?此道仁乎?暴乎?”
忽元始天尊现形:“徒儿犹惑乎?”
太公拜曰:“请师尊解惑。”
天尊曰:“天道无仁暴,如水就下,自然而已。商周之变,如四季更迭,非关善恶。封神之劫,如风雨润物,非关喜恶。尔代天封神,当知天意无私。”
太公似悟非悟。
翌日,武王问政:“殷鉴不远,周何以长治久安?”
太公对曰:“王当以民为天。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封神事毕,神归神,人归人。人间事,当由人自决。”
武王称善,遂行分封,制礼作乐。
然太公私下谓弟子:“神道设教,以安民心。然民心自在,非神能驭。后世若有昏君暴政,勿再望天降罚;若有苦难冤屈,勿只求神拜佛。封神之后,天人路殊。人间兴衰,皆在人为。”
言毕,化清风而去。后人见其时隐时现,或助明君,或扶良臣,总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却从不越俎代庖。
封神之战,遂成绝响。然封神榜高悬天庭,时时警醒:神由人封,人当自强。
至今世人犹传:太公在此,诸神退位。非言太公之能,乃喻人之尊严——纵然万千神灵,亦由人册封;纵然天道茫茫,亦由人践行。
而那段仙凡混战、重塑天庭的传奇,也随《封神演义》流传民间,提醒世人:神不在远,在心;道不在高,在行。
封神之战,表面封的是神,实则封的是人心中的公义与秩序。此战之后,华夏文明渐离巫鬼,步入人文,开辟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道路。
而姜子牙那句“愿者上钩”,至今仍回荡在渭水河畔,等待着下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