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即位之初,天下未定。四时失序,寒暑错乱,民生凋敝。或洪水滔天,或赤地千里,百姓流离,疾疫横行。
黄帝忧心如焚,登崆峒山问于广成子。广成子曰:“天地失和,阴阳舛逆。需明五行之理,方可调和万物。”
然五行之道,玄奥难明。黄帝遍访贤者,终得一人名曰臾区,隐居具茨山中,观天象、察地理,三十年不出。
臾区者,其貌不扬,背微驼,目常眯,然开阖间精光四射。黄帝亲往请教,臾区正观蚁群搬家,头也不抬:“陛下可知蚁群何以知雨?”
黄帝曰:“愿闻其详。”
臾区以杖划地:“天将雨,湿气先至,蚁穴先觉。此天地一气相通之理也。”又指山川,“山有高低,水有流向,此天地之形也。气与形合,而生变化,五行在其中矣。”
黄帝大感兴趣,邀臾区出山。臾区摇头:“臣非隐士,乃在寻道。道未明,不敢妄言。”
忽报天下大旱,河渭断流。黄帝急欲求雨,臾区阻之:“非时之雨,反成灾祸。需先明五行生克。”
遂于沙地划圈为图:
“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今夏行秋令,金克木,故草木枯槁;秋行夏令,火克金,故金属不生。”
黄帝问:“如之奈何?”
臾区曰:“需顺天时,调人事。今当助木气,抑金气。”
遂教民以青旗青衣祭东方木神,禁金属器具使用。三日,果降甘霖。
黄帝大喜,拜臾区为司徒,主掌天文地理。臾区却道:“五行非独天时,亦在人身。”
指黄帝随从:“彼面青,属木;彼面赤,属火;彼面黄,属土;彼面白,属金;彼面黑,属水。五行配五脏,失衡则病。”
适有百姓患怪病,时冷时热。臾区观之曰:“此水火不济也。”取东方竹茹、南方朱砂、西方石膏、北方盐、中央黄土,调以甘露,服之即愈。
黄帝乃命臾区著书立说。臾区闭门三月,成《五行大义》。然书成之日,忽雷电交加,书中文字竟消失无踪。
臾区叹:“天机不可轻泄。”遂改以图画代之:
画青龙,代表木,主生发;
画朱雀,代表火,主炎上;
画黄龙,代表土,主化育;
画白虎,代表金,主肃杀;
画玄武,代表水,主润下。
又配以五方、五色、五音、五味、五季,天地万物,尽纳其中。
然诸侯多不信。蚩尤笑曰:“画图岂能治天下?”共工更怒:“五行之说,妄分尊卑!”竟头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黄帝率众治水,臾区观天象曰:“此乃水气过盛,需土克之。”
教民筑堤坝,取中央黄土,镇四方水患。又曰:“非独相克,亦需相生。水泛因木不生,木不生因金太过。”
遂植林木固土,减金属开采。
果然,水渐退,地渐固。百姓始信五行之说。
臾区又助黄帝制历法,以五行配四季:
春属木,万物生发;
夏属火,万物昌盛;
长夏属土,万物化育;
秋属金,万物收敛;
冬属水,万物闭藏。
四时有序,五谷丰登。天下渐安。
然臾区忧曰:“五行之道,恐后人误解。”黄帝问其故。
对曰:“若执相克,则争战不休;若偏相生,则惰怠不前。需知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方为大道。”
遂画太极图,内分五行,循环不息:“此天地平衡之道。偏执一端,必生灾祸。”
晚年,臾区观星象,见荧惑守心,大惊:“火气过旺,天下将乱。”
黄帝问:“可解乎?”
曰:“需水德之主出世。然水能克火,亦能生木,木又生火,循环无端。治标易,治本难。”
乃献最后策:“五行非定数,乃变化之道。后世君王,当知五行流转,不可固执。如秦尚水德,色尚黑;汉尚火德,色尚赤。此形式耳,真义在因时制宜。”
言毕,化清风而去。遗下图卷三幅:一曰五行相生图,二曰五行相克图,三曰五行转化图。
黄帝依其教,天下大治。后人尊臾区为五行之祖。
然至夏朝,有君妄用五行,谓“我属土德,当克水”,大兴土木,禁渔业,民生怨声。
适时大旱,本应助水气,反因“土克水”之念,祭土神更勤,遂致大饥。
商汤革命,自谓“金德”,尚白色,谓“金克木”,欲克夏木德。伊尹谏曰:“臾区之道,重在平衡。今夏亡非因木德,乃失仁政。陛下若重金轻木,必重蹈覆辙。”
汤悟,遂兼重五行,天下归心。
周武王伐纣,问于姜尚:“商属金德,周当何德?”
姜尚曰:“臣闻臾区有言:‘五行非代序之工具,乃治国之镜鉴。’商亡非因金德,乃因金气过盛,肃杀无度。周当以木德,生发万物,然需知木赖土培,土赖火生,火赖木燃,循环不已。”
故周人重农事(木),亦重礼乐(火),更重德行(土)。八百年基业,源远流长。
至春秋,老子出,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谓暗合五行之理。
孔子编《尚书》,特录《洪范》篇,述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皆臾区之遗教。
然战国时,邹衍歪曲五行,创“五德终始说”,谓朝代更替乃五行相克。秦始皇信之,以为周火德,秦水德,水克火,故尚黑。然暴政无道,二世而亡。
汉初,张良悟臾区真义,谏刘邦:“五行非为更替,乃为调和。秦亡非因水德,乃因水气过滥,使民寒心。汉当以土德,调和四方。”
故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天下安康。
后世五行之说,渐入医道、历法、建筑、兵法,乃至百姓日用。中医以五行配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调和阴阳;农事依四时,春种秋收;建筑讲朝向,背山面水。
然真知臾区者鲜矣。多执形式,忘其根本。
传说臾区逝后,化為五星,巡守天际: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每逢天下失衡,五星错行,示警人间。
而那三卷图轴,藏于昆仑玉室,待有缘人得之。然非为窥天机,而为明天道——五行之道,不在相生相克,而在平衡和谐;不在天命注定,而在人为努力。
今人观古,当知臾区划五行,非划界限,乃划道路;非定命运,乃明方向。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此中华智慧之精髓也。
故诗云:
臾区划五行,
非为定天命。
生克本循环,
平衡即大道。
而今江河东流,星辰西转,五行之理,犹在其中。唯须慧眼观之,慧心悟之,方得臾区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