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
重庆是个好地方,很宜居,冬天气温一般也在零度以上,就是夏天热点,最热的那几天也就是40度上下,而且白天和晚上的温度波动也不大,温度形势比较稳定。
现在的人,吃穿不愁了,就变着方儿的尝试新的消费手段,这不,重庆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避暑方式,就是走出重庆城。
于是,每年夏天,大量重庆人离开重庆城,去到周边凉爽的地方过日子,大概要等秋老虎消停了才回家。
重庆有一个地方叫木根,早年有人在这里挖药,随着挖药的人多起来,估计来买药的人也多起来,就有了最早的木根铺,木头的根不就是药嘛。
现在改为木根村,一般简称木根,是躲在武陵山和仙女山之间,靠近武陵山的一个小地方。
其实这地方大着呢,到处都是起起伏伏的山头和山谷,海拔高度从一千一二百米到一千六七百米不等。
这海拔一高就凉快了,木根的夏天最高温度在二十七八度,一般在二十三四五度的样子。
小村居民主要是居住在山谷里,山上星星点点的有一些人家,木根这地方山多树多,还有一多,就是石灰岩多,这样,山上虽然泉水多,但形不成大的湖塘,因为石灰岩怕水,水总能找到石灰岩的弱处,给侵蚀出一条条通道。
也就是说,木根这地方存不住水,种不了水稻,倒是种包谷和土豆之类的作物挺适合。
现在这里建了一个小水库,靠雨水和山泉水补给,是用水泥打底的,不然水会跑掉,听说还是跑过一次,后来补了缝,现在水一直蓄着。
这水既浇地,也是村水厂的水源,水库里的鱼大小都有,但不许钓鱼,只准看,水库周围是一圈步道,站在岸上能清楚的看到一群一群的鱼在慢慢的游动,这鱼也是分群的,小鱼和小鱼玩,大鱼和大鱼玩。
水库的一边是一个水坝,看上去虽然比不了三峡大坝那样壮观,但以人的大小,也足够宏伟,站上去往下看,有恐高症的人还是心虚的。
木根这地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洞多,大的小的都有,小的可能就是个石缝,里面可能很大,石灰岩地带嘛,溶洞肯定多。
这里有一条小河,流量很小,但是,山上有一个大的溶洞,很长,据说当年是土匪占着,所以也叫土匪洞。
也许就是这条很小的河造就了山上那个大洞,然后地质变迁,洞体相对上升,河水就在山脚流动了。
当然,这只是推测,让地质学家们去研究吧,倒是有一个问题,木根的村委会没有想到过开发这个洞吗?这只是从经济角度在思考,而地质学家们是讨厌任何人开发任何洞的。
木根虽然也属于重庆,但木根的夏天很凉爽,完全没有重庆城夏天的那种豪迈,由于现在流行避暑模式,这就导致木根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人口的张弛性。
冬天的木根只有不到两千居民,夏天的木根,有好几万人,都是来避暑的,这就使得木根的每家每户都有包租公、包租婆,每家的房子早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其实不用安电话,现在的人基本都是用手机。
避暑大军以老人为主,子女们要上班,平时来不了,老人们一般是带着孙字辈来,孩子们有暑假嘛。
周六、周日,子女们开车来木根,由于车太多,可能会在乡村的公路上堵车,看来,乡村也逃不过城市里的堵堵堵。
老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子女们是来探亲的,既探老人,更是探孩子,当然也是来享受周末的清凉。
村里也在适应新变化,这几年,村里建了好多条上山的步道,就是让大家享受在林子里走路的清爽。
村里还铺了柏油路,车跑起来就平稳多了,虽然从山顶下到村里的盘山公路不停的转180度的弯,据说有十一个大转弯,但驾驶起来仍然不失乡村特有的快乐。
在山路上开车,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很可能会遇到雾,其实是水汽,只要山上的树够多,雾就够多。
另外,在这里开车还有一个城里遇不到的景,那就是在公路上走的不仅是车,时不时会遇到牛和羊,特别是牛,根本不把车放在眼里,都是车让牛,牛是凭兴致,愿意让就让一下,不愿意让,车就得等一下。
这些牛羊是在山上敞放,到处都是草,不用准备饲料了。
沿途有很多蜂箱,有大山在,蜜蜂不用担心采不着蜜,也许这里的蜂蜜有大山特有的味道,只有蜜蜂调得出这种味道。
几万城里人来到这里,想都不用想,肯定会把这里搞得跟城里差不多,超市得有吧,面馆、火锅馆、烧烤店这些得有吧,儿童乐园得有吧,这个必须得有,不然孩子们呆不住。
这地方还有一个城里没有的现象,在城里,退休了,社交活动就可能断涯式减少,但在木根,老同志们的社交活动明显偏高。
想来,大概原因可能是避暑期间没事可干,而避暑的老同志们熟人多,就算是不认识,在这个小地方呆久了也认识了。
你请我一次,我也要回请一次,大家相互请,社交强度就上去了,木根的经济也上去了。
人分好静的和好热闹的,他们在木根都有事可干,好静的人可以爬山,走步道,沿着水库走一圈,一边是林子,一边是水,与林子里的步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在林子里走,各种虫子叫个不停,像蝈蝈之类的虫子,有时叫得像鸟一样,你往树上找,怎么也找不着。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不进山还真写不出这诗,可见文人们采风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风就在那里,你得去采,大自然有着取之不尽的素材。
好热闹的人来木根也是来对了,每天早晨和下午,那是木根人散步的时候,各条路上的热闹劲与城里的步行街差不多,到处都是人。
特别是下午,太阳下山了,出去走走,到处都能听到歌声,这一点跟城里到处都能看到坝坝舞是一个道理。
感觉木根这地方是音乐爱好者集中的地方,歌声、乐声不绝于耳,有些水平高一些,有些水平低一些,快乐就好。
白天,太阳当空,出去散步是不行的了,只要喜欢热闹,生活也是丰富的多彩的,搬砖砌墙、斗地主都是可以的,要不就给电视机当保安,只要喜欢热闹就总有热闹的方式。
晚上,如果有兴趣仰望天空,会发现星星比城里多,能看到一些耳熟的星座,认真观察,也许能看到人造卫星在移动。
那些会叫的虫子好像从来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概念,白天晚上都叫个不停,要住在这里就要习惯这里会叫的虫子,只要习惯了就好。
累了躺下就睡,不用开电风扇,空调嘛,已经忘记了是什么东西,木根这地方,晚上睡觉是要盖被子的。
避暑快结束了,重庆城一天天凉下来,该回城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木根天天上演回城大采购,在街上就常听到,“50斤包谷,50斤土豆,50斤番茄,30斤灯笼海椒。”这是最常见的四样,这是在向当地的农户订货呢,货明天就给准备好了,到时,加上各种要拉回去的物件,回城的车装得满满的,跑起来,驾驶员能感觉到车比平时重了好多,回城就开始发放这些土特产,亲戚、朋友一处分一点,这可是直接从地里摘的,新鲜着呢。
此处特别要说明一下的包谷,你要从木根的市场上买的话,可能不是新鲜的,也许是山下拉上来的,口感不一定好。
所以,先给农户打个招呼还是有必要的,到时给你的才是好吃的包谷,这里的包谷本来就分两种,一种是猪吃的,一种是人吃的,你先打招呼就保管给的是你人吃的。
避暑就是图个清凉,住的地方不用搞那么复杂,什么几室几厅这些不用在意,什么古典风格、罗马格调这些都没必要,简单一点就行了,这就让人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虽然算是陋室,不也有美梦么,这里来仿一篇。
仿《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路则名,居不在大,凉爽则灵,斯是陋室,租金还行。放眼都是绿,草色入帘青。谈笑老朋友,往来都是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有丝竹之入耳,无案牍之劳形。黄州苏雪堂,龙场遗爱房,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