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斜切过训练场东区的金属网格天花板,在实训舱表面投下细密的光栅。林雪站在舱门前,右臂贴着身侧,掌心微微发烫。她没有穿作战服袖套,皮肤裸露处,X-9区域的蓝灰色纹路尚未完全消退,像一层沉在血管下的霜。
秦烈站在三米外的监控台后,指尖在全息面板上滑动,调出昨夜数据对比图。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一点,实训舱的能源接口开始预热,微弱的嗡鸣顺着地面传入脚底。
“开始。”他说。
林雪深吸一口气,抬手按向舱体金属面板。指尖触碰的瞬间,皮下那层霜色微微波动,一滴光液缓缓渗出。她咬住下唇,试图控制渗出速度——不再是无意识的泄露,而是有节奏地释放。
监控屏上,神经电位曲线猛然跃起,峰值冲破警戒线。紧接着,实训舱的能量读数剧烈震荡,接口处火花一闪,警报声刺耳响起。
“过载!主回路即将熔断!”系统语音急促播报。
秦烈猛地拍下紧急切断键,主电源瞬间断开。他旋即从空间中取出一块泛着幽蓝光泽的晶体模块,嵌入舱体侧槽。量子缓冲场展开,空气中浮现出肉眼可见的波纹,将紊乱的能量流稳稳压制。
林雪迅速收回手,光液在指缝间蒸发,留下一道细痕。她呼吸略乱,右臂肌肉仍在轻微抽搐。
“信号太强。”秦烈走近,声音平稳,“你不是在输出节奏,是在强行推送。”
“我在试着……引导它。”林雪低声道,目光落在自己掌心,“就像调频收音机,找到那个能共振的点。”
秦烈沉默片刻,调出科技芯片融合系统的临时协议界面。“系统正在生成抑制方案,降低输出强度,但不会阻断信号本身。”他输入指令,一道淡金色光束从终端射出,轻柔扫过林雪右臂。
皮肤下的霜色稍稍收敛,光液不再渗出。
“现在,只做感知。”他说,“闭上眼,感受设备的反馈频率。”
林雪依言闭眼。秦烈启动低频脉冲发生器,释放出17.3Hz的微弱震荡。这一次,没有强制刺激,只有持续而稳定的引导波。
她手臂微微抬起,指尖再次靠近舱体。这一次,光液只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光膜,未滴落。实训舱接口轻微震颤,能量读数平稳上升,进入安全区间。
“建立了初步反馈闭环。”陈浩的声音从后台传来,他正监控数据流,“信号同步率……41.3%,还在上升。”
秦烈盯着屏幕,眼神未动。他知道,这不只是控制,而是一种双向回应——设备在“听”她的节奏,而她在“听”设备的回应。
林雪忽然睁眼,低声说:“它在回应我……像以前那样。”
话音落下,她自己也怔了一下,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却又抓不住。
秦烈没有追问,只是记录下这句话,标记为【X-9-02】,归入加密目录。
——
工程舱内,张峰正站在实训舱控制板前,监督最后一组队员的初级认证考核。
“限时十分钟,目标:将废弃无人机动力模块改装为应急照明电源,断电干扰将在第4分钟触发。”他大声宣布,“记住,顺序优先于速度!”
三名年轻技工迅速投入操作。焊枪喷出细小的银焰,电路板上的导线一根根接驳。时间走到第3分58秒,主灯骤灭,备用电源未启动——断电干扰生效。
舱内陷入半明半暗,仅靠应急灯提供微光。
“稳住!”张峰喝道,“按流程来,先查储能电容极性!”
一名队员手忙脚乱中误将正负极反接。电路通电瞬间,储能模块过载,外壳炸裂,火花四溅。旁边的人惊叫着后退,所幸无人受伤。
“停!”张峰大步上前,切断线路,“我说了多少遍?顺序错了,再快也是废。”
他亲自上阵,拆下电容,重新校准极性,再用纳米绝缘涂层包裹接头。整个过程不急不躁,动作精准如机械臂。完成后,他按下启动键,照明系统平稳亮起。
“看清楚了?”他转身面对众人,“这不是拼手速,是拼脑子。谁理解原理,谁就能在黑暗里找到路。”
考核重新开始。这一次,三人组放慢节奏,严格遵循步骤。当断电再次触发时,他们迅速启用备用线路,顺利完成改装。
系统自动扫描成果,界面跳出提示:【检测到完整功能重构,生成应急方案模板:【无人机动力→照明电源】V1.0,已录入数据库】。
张峰咧嘴笑了:“成了。”
考核结束后,他在后台终端整理数据日志。突然,系统弹出一条隐藏提示:【检测到非授权参数嵌入】。
他皱眉点开,日志底部浮现一行代码:
【ARC-ZP-07:共振匹配度93.1%,建议对接X-9输入端口】
“什么玩意?”他低声自语,手指悬在删除键上,却迟疑了。
ARC-ZP-07——那是他昨天刻在控制板上的编号。而X-9……他抬头看向训练场方向,若有所思。
——
医疗区,李薇站在模拟救援舱前,注视着支援组的二级心理抗压测试。
“场景加载:复合干扰模式——次声波18Hz叠加视觉错乱投影,持续三分钟。”她按下启动键。
舱内,两名护士正在处理一名“重伤员”。环境灯光忽明忽暗,墙壁扭曲成流动的波纹,耳边传来低频震动,仿佛来自地底深处。一名新人护士突然停住动作,眼神失焦,手中的注射器滑落。
“中断!”李薇立即关闭系统。
“我……我看不到针管了。”那名护士喘着气,“声音在脑子里打转,像有人在敲钟。”
李薇点头,没有责备。她组织所有人围坐一圈,引导他们进行呼吸节律同步训练——吸气四秒,屏息四秒,呼气四秒。节奏统一后,焦虑感明显缓解。
“高压下,大脑会关闭非必要功能。”她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硬扛,而是学会在混乱中重建秩序。”
随后,她取出一小瓶淡绿色喷雾,分发给每人。“这是从空间培育的镇静植物中提取的,能短暂稳定神经电位。紧急时喷一次,争取十秒清醒窗口。”
测试重启。这一次,支援组全员完成救援流程,决策延迟控制在1.2秒以内,通过二级认证。
夜班巡查时,李薇独自回到医疗数据库终端,调出林雪最新的肌电图。她将抗压喷雾的分子振动频段叠加到图谱上,试图分析潜在影响。
屏幕上,X-9区域的信号波形竟与喷雾频段产生微弱共鸣,振幅提升0.8%。
她瞳孔微缩,迅速截图存档,标记为【待查】。
她没有上报,也没有删除。只是将文件加密,锁进个人研究目录。
——
训练场恢复安静。林雪独自站在实训舱前,右臂已冷却,皮肤下的霜色几乎褪尽。她抬起手,指尖轻轻划过舱体表面那道新灼痕——弧度微扬,与昨日如出一辙。
秦烈站在监控台后,调出三组训练数据。战斗组的感知同步率提升至68%,工程组成功生成首个可复用模板,支援组心理稳定性达标。一切看似有序推进。
但他目光落在系统日志的最后一行:
【ARC-ZP-07与X-9信号匹配度持续上升,建议建立双向数据通道】
他没有批准,也没有删除。
他知道,有些联系正在自行生长,超出控制。
林雪忽然转身,朝他走来。她右臂微曲,掌心向上,皮肤下那层霜色再次浮现,比之前更清晰。
“我想再试一次。”她说,“但这次,我想让它……指向某个具体设备。”
秦烈看着她,片刻后,点头。
他调出实训舱的子系统列表,选定一个独立模块:环境温控单元。
“目标:仅激活温控,不触发其他功能。”他说,“你能做到吗?”
林雪闭眼,深呼吸,右臂缓缓抬起。光液在指尖凝聚,未滴落,而是形成一束细小的光丝,直直射向舱体。
实训舱轻微震颤,温控单元指示灯闪烁两下,随即亮起稳定蓝光。
成功了。
秦烈正要记录,忽然发现系统界面弹出一条新提示:
【检测到定向能量注入,温控模块内部温度异常上升——当前:42.3℃,趋势:持续攀升】
他猛地抬头,看向实训舱。
舱体表面,那道弧形灼痕正缓缓变深,边缘泛起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