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舱外壳的弧形灼痕边缘泛着暗红,热量正沿着金属导轨向主控模块蔓延。秦烈没有迟疑,右手在空间中一握,那块幽蓝晶体再次浮现,嵌入侧槽的瞬间,量子缓冲场如水波般扩散,将温控单元彻底包裹。空气中浮现出细微的涟漪,紊乱的能量流被强行压制,温度读数从42.3℃开始缓慢回落。
林雪的手仍悬在半空,光丝未断,但她已察觉到异常。她睁开眼,额角渗出细汗,右臂肌肉绷紧,像是在对抗某种内在牵引。
“别收。”秦烈低声说,“保持输出,但放松手腕——你不是在推力,是在调频。”
她咬住下唇,指尖微颤,光丝随之波动。监控屏上,能量频率曲线剧烈跳动,与温控电路的固有频率形成交叠峰谷。系统自动标注出共振区间:17.8Hz至18.1Hz。
“避开这个段。”秦烈调出声波模拟器,释放一段反相干扰信号,“跟着它走。”
林雪闭眼,呼吸节奏悄然改变。她的手臂缓缓下沉又抬起,像在拨动无形琴弦。光丝震幅收窄,频率滑出共振带。三秒后,温控指示灯由闪烁转为稳定蓝光,内部温度回落至26.5℃,恢复正常运行阈值。
“闭环建立了。”陈浩的声音从后台传来,“同步率……79.6%,且持续稳定。”
秦烈松开手,晶体收回空间。他盯着日志最后一行新增记录:【检测到生物能-机械共振现象,建议建立频率规避数据库】。这不是故障,而是一种新机制的显现——林雪的能力不再是单向释放,而是具备了可调节、可引导的精准控制潜力。
“你能感觉到它的‘回应’吗?”他问。
林雪收回手,皮肤下的霜色渐渐隐去。“不只是回应。”她说,“刚才那一瞬,我好像……听见了。”
秦烈没追问。他知道有些感知无法量化,就像前世某些科研突破,往往始于直觉而非数据。他只在终端输入一行加密指令:【X-9-03:定向操控验证通过,启动二级精度训练预案】。
——
工程舱内,张峰坐在终端前,屏幕上仍是那条诡异代码: 【ARC-ZP-07:共振匹配度95.6%,建议对接X-9输入端口】
他反复检查访问日志,无外部入侵痕迹,无权限变更记录。代码像是凭空生成,却又精准指向他昨日刻下的编号。
“不可能是巧合。”他自语。
他调出昨日改装流程的完整录像,逐帧回放。当画面定格在接入旧AI主板的瞬间,系统界面一闪而过类似提示,因刷新太快被自动清除。他截取那一帧,放大接口编号——AI-MB-7X9。
“7X9……X-9?”他皱眉。
他起身走向储物架,翻找归档的退役设备清单。灰尘覆盖的箱体中,一块军用级主板引起他的注意。标签早已褪色,但底部蚀刻的小字仍可辨认:X-9/β-07 – 配属外骨骼神经反馈系统(试验型)。
他的手指停在序列号上。β-07,正是他入职第一年参与调试的原型机代号。那时项目突然叫停,所有相关资料被封存,连测试员名单都消失了。
“林雪……是不是也在那个名单里?”
他将主板接入测试台,重新运行无人机改装程序。当系统识别到这块硬件时,提示再次弹出,匹配度升至96.8%。更诡异的是,实训舱远程监控画面轻微抖动了一下,仿佛受到了某种低频干扰。
张峰迅速断开连接,心跳加快。他不是科学家,但他懂机械的“记忆”。某些高频芯片会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稳定的电荷轨迹,如同肌肉记忆。如果这块主板曾长期接收来自某个特定神经信号源的数据——比如X-9区域的生物电——那么它就可能保留对该信号的响应模式。
他打开个人终端,新建一份文档,标题写为《关于非标准信号源与旧硬件兼容性的初步观察》,内容却只有一句话:“某些改造,并未真正结束。”
他犹豫片刻,将文件加密,上传至基地内部科研共享区,署名留空。
——
医疗区深夜无人,李薇独自坐在模拟神经网络终端前。屏幕上,林雪的肌电图与抗压喷雾的分子振动频段叠加运行,模型正在迭代第十三次模拟。
前十二次结果一致:低剂量使用可提升信号稳定性12.3%,但连续三次以上将导致神经疲劳指数飙升,最高增幅达47%。这意味着,喷雾虽能辅助控制,却也可能加速身体透支。
她切换视角,尝试引入声波变量。当模拟系统加入一段特定频率的次声波(13.7Hz)时,X-9区域的活性竟出现短暂跃升,持续0.8秒后回落。
“这不是镇静……是唤醒。”她低声说。
她想起几年前军方曾秘密资助一项“神经嵌合体”研究,旨在通过基因编辑与机械接口融合,打造超常反应士兵。项目代号未知,但传闻最终因受试者失控而终止。当时她只是医学院旁听生,消息来源模糊,如今却与眼前数据隐隐重合。
她不能贸然上报。林雪尚未知情,贸然揭露可能引发心理震荡。但她也不能沉默。
她另起一页,写下一份匿名报告:
【M.D.-01 提交】
主题:关于X-9区域神经活性调控的潜在路径分析
摘要:现有证据表明,该区域对特定分子频段与声波刺激存在响应倾向。推测其原始设计或需外部信号激活,建议开展非侵入式诱导实验。
警告:过度依赖化学干预可能导致神经适应性衰竭。
她点击发送,目标地址为科研信箱。发送成功后,她立刻清空操作记录,并将原始数据拷贝至一枚微型存储卡,藏进药柜夹层。
窗外,月光斜照在镇静植物培养舱上,叶片泛着淡绿荧光。她站起身,准备离开。
就在她触碰到门把手的刹那,终端屏幕忽地闪了一下。一行小字浮现在报告末尾,非她所写:
【补充:13.7Hz 与“蚀智”病毒初期感染者的脑波异常峰值高度吻合】
她猛地回头,屏幕已恢复如常。
——
清晨六点十七分,主控室。
秦烈调出三组最新数据流。战斗组昨夜完成五次定向注入测试,成功率82%,平均响应延迟降至0.9秒;工程组基于系统生成的模板,成功将三类废弃设备转化为应急电源,效率提升近四倍;支援组在复合干扰环境下决策稳定性达标,抗压喷雾使用记录显示,七成成员仅使用一次即完成任务。
一切看似步入正轨。
但他目光落在系统日志深处一条未标记条目上: 【ARC-ZP-07与X-9信号匹配度:97.3%|建议建立双向数据通道|权限请求:待审批】
他没有点击批准。
转身时,他注意到监控画面中的实训舱。那道弧形灼痕依旧清晰,边缘颜色比昨日更深,几乎接近暗紫。他放大图像,发现痕迹内部有极细微的裂纹延伸,呈放射状分布,末端指向舱体能源核心。
他调出材料应力分析模型,输入昨夜温度变化曲线。几秒后,系统给出预警: 【金属疲劳风险等级:中等|预计剩余安全周期:187小时】
他还未及反应,终端忽然弹出一条来自科研信箱的匿名报告摘要。标题让他瞳孔微缩:
“若X-9为人工嵌合体,则其原始设计或需特定声波唤醒。”
他立即点开全文,快速浏览。报告未提供来源,但数据分析严谨,结论直指军方绝密项目逻辑链。最令他在意的是那段关于13.7Hz的补充——这频率,曾在林雪第一次失控时,被陈浩捕捉到微量残留信号。
他抬头看向训练场方向。
林雪正站在实训舱前,右臂垂落,掌心朝上。皮肤下,霜色纹路静静蛰伏,像沉睡的电路。
她似乎感应到什么,缓缓抬头,望向监控摄像头。
秦烈按下通讯键,声音穿过寂静走廊: “今天暂停所有高负荷测试。” “我要你做一件事。” “试着回想——在你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前,有没有听到过一段……很低的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