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余烬的微红映着汉子汗湿的脊背,空气中弥漫着柊叶清香与柴火烟气的余韵。顾笙捧着那个沉甸甸、滚烫的洛基粽,指尖感受着深绿叶片包裹下的豪迈分量。儋州西海岸的日光正穿过火山石巷子,在油亮的柊叶上跳跃。胃里空荡的鸣叫被这丰腴的香气彻底点燃,但她的思绪,却像被这浓郁香气牵引出的无形丝线,倏忽间飘向了更远的来路。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粽叶,那粗粝的纹理,猛地勾回承德避暑山庄外市集的喧嚣。凛冽的塞外风中,摊主大手一扬,金黄的豆面雪般落下,覆盖住刚卷好的黄米面驴打滚。软糯微烫的米皮裹着甜润的豆沙馅,白糖颗粒在舌尖沙沙融化,混合着炒熟果仁碎的油润香气,是粗粝山风也吹不散的、直抵脾胃的扎实甜暖。那滋味,带着塞外的豪气,迥异于眼前海岛粽叶包裹的丰腴。
她低头,解开洛基粽紧缚的麻绳,厚实的柊叶被一层层剥开,露出里面深褐油润的糯米。指尖触碰到那滚烫的米粒,黏糯的触感,瞬间与正定隆兴寺千年古塔下,那缸炉烧饼滚烫酥脆的“咔嚓”声重叠。隆兴寺的香火气里,烧饼刚出炉,芝麻粒粒分明,焦香混合着炉火特有的烟火气,烫得人指尖发红,咬一口,纯粹的面香和炉气在口腔炸开,是穿越时光的、令人心安的朴素力量。正定的炉火气,是干燥的、踏实的,而手中这海岛粽子蒸腾的热气,是湿润的、饱含汁水的。
粽叶完全展开,露出内里豪放的馅料:油亮的五花肉块、赤红的咸蛋黄、深褐的虾米、微透的咸鱼干、饱满的红豆……丰盛得几乎要溢出。这堆金砌玉般的景象,让她恍惚看见太原晋祠难老泉畔蒸腾的雾气。蒸汽氤氲中,匠人灵巧的双手将莜面卷成无数蜂窝状的小筒,整齐码放如精巧的蜂巢。浇上浓稠的羊肉臊子或酸甜的西红柿酱,莜面特有的筋道弹牙,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浑厚风味,是另一种形式的“实在”,是山峦沟壑赋予的生存智慧。太原的浑厚与儋州的丰腴,隔空呼应。
她掰开一块粘着肉汁的糯米,送入口中。滚烫、粘糯、咸香丰腴的滋味瞬间爆开。这极致的饱足感,却奇异地让她舌尖泛起一丝记忆中的清凉。徐州户部山古巷的夏日午后倏忽闪现。青砖黛瓦的荫凉里,一碗晶莹剔透的“蛙鱼”端上桌,形似小蝌蚪的凉粉浸泡在特制的酸甜汤汁里,点缀着榨菜丁和花生碎。滑溜溜、冰凉凉的口感,酸甜的汁水滑过被暑气蒸腾的喉咙,是古城岁月里沉淀下的一抹灵巧清凉。那冰凉酸甜,恰如烈日下的一眼清泉,与此刻口腔中滚烫丰腴的洛基粽形成奇异的对照。
咸蛋黄的油润沙感和红豆的绵密清甜在口中交织。这复杂的甜咸交融,让她想起亳州老街破晓时分的喧嚣。晨雾中弥漫着隐约的药香,一口沸腾的大锅前,滚烫浓稠的鸡汤或骨汤冲入搅散的蛋液,瞬间绽开金黄的蛋花。撒上辛辣的胡椒粉、翠绿的香菜、喷香的麻油,一碗热气腾腾的“撒汤”驱散了皖北清晨的寒意。那扑鼻的香气和滚烫的热流,是唤醒沉睡古城的元气密码,简单、直接、充满力量,与洛基粽层层递进的丰盈,一简一繁,皆是人间烟火。
手指沾上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油润。她舔了舔指尖,那混合的植物清香,又将她带回潮州牌坊街的晨光里。广济桥如长龙卧波,一碗热气腾腾的粿汁端到面前。米浆制成的粿片洁白滑溜,浇上浓香四溢的深色卤汁,铺满卤蛋、卤肉、卤豆干、炸腐竹。米香纯粹,卤香醇厚,炸腐竹吸饱了汤汁的丰腴,是潮汕人晨起最熨帖踏实的慰藉。潮汕的精致卤香,与儋州这粗犷的柴火粽香,在“家”的温暖上找到了共鸣。
咽下口中丰腴的糯米,喉咙被油润感包裹。这感觉,竟让她舌尖捕捉到一丝若有似无的、属于山林的气息。韶关南雄珠玑古巷的石板路上,镌刻着迁徙的年轮。一道浓烈到刺鼻的气息霸道地宣告着存在——酸笋鸭。发酵后的酸笋气味浓烈,是这道菜的灵魂。鸭肉与酸笋在锅中同焖,酸、辣、咸、鲜猛烈地交织碰撞,极其开胃下饭。那浓烈的酸香,是岭南湿热山林与中原厚重风味的激烈对话,是迁徙路上迸发的、充满生命力的火花。南雄的浓烈,像一声响亮的呐喊,迥异于洛基粽沉稳的丰饶。
最后一口混合着咸蛋黄沙感的糯米咽下,胃里被沉甸甸的温暖和满足填满。目光落在剥开的、油绿的柊叶上,那宽厚的叶片,让她想起玉林容州古城真武阁的奇观旁,晶莹剔透的“落水包”。糯米外皮包裹着炒香的虾米、猪肉、花生、萝卜干,煮熟后馅料若隐若现,软糯咸香,是桂东南水乡孕育的独特年节滋味。容州的软糯精巧,与手中这硕大豪迈的洛基粽,是海岛与内陆在“米”的命题上交出的不同答卷。
所有的滋味,所有的风物,所有的旅程片段——塞外的粗犷、古寺的朴素、高原的浑厚、古城的清凉、药都的滚烫、潮汕的熨帖、山林的浓烈、水乡的软糯——都在这儋州古镇的晨光里,在这掌心残留的粽叶清香和胃中沉甸甸的洛基粽暖意中,缓缓沉淀、归位。
中和古镇的日光已变得明亮,巷子里的人声渐多。顾笙将剥下的柊叶仔细叠好,指尖依旧残留着植物的微香和糯米的油润。她望向巷子深处,东坡书院的飞檐在绿树掩映中露出一角。身体里,洛基粽的热量正源源不断地释放,驱散着长途奔波的最后一丝疲惫。额角再无嗡鸣,只有海风拂过的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