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湘妃竹
书名:中国神话故事传说 作者:邪神风雨 本章字数:2302字 发布时间:2025-09-14

尧帝晚年,天下洪水滔天。命鲧治水,九载无功。舜继位,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续治水业。

舜有二妃,曰娥皇、女英,皆尧帝之女。姐妹情深,同嫁舜帝,辅佐政事,贤德闻于天下。

时舜已老,仍南巡狩,察民情,督水利。至苍梧之野,忽染重疾,崩于九嶷山下。

噩耗传至都城,二妃悲恸欲绝。娥皇泣曰:“夫君勤政爱民,竟死巡途!”女英哭道:“生不能随侍左右,死当相伴黄泉!”

群臣劝慰:“陛下遗命,秘不发丧,恐乱天下。请二妃暂忍悲痛,辅禹王治国。”
二妃强忍泪水,主持朝政,然夜深人静时,常相拥而泣。

三月后,禹治水功成,天下安定。二妃将政事托付禹,决意南寻舜陵。
群臣苦谏:“苍梧路远,山高水险,二妃金枝玉叶,何以堪之?”
娥皇正色曰:“舜帝为民,死而后已。吾等为妻,寻夫遗骨,分也。”
女英亦曰:“生为舜妻,死为舜鬼。纵千难万险,誓必往之。”

遂简装南下。渡长江,过洞庭,舟车劳顿,不言苦楚。

至湘水之滨,遇大风浪,舟不能行。船公曰:“此湘夫人作祟也。昔有帝女溺于此,魂化水神,不喜他女过境。”
二妃登岸,望江祷曰:“吾等亦帝女,今寻夫经此,非为游玩。若湘夫人有灵,请助一程。”
忽风平浪静,有双鱼跃水引路。土人惊曰:“湘夫人显灵矣!”

继续南行,至衡山。山高林密,虎啸猿啼。女英体弱,染瘴气病倒。
娥皇守候七日七夜,采药疗疾。山鬼感其诚,献灵芝,女英遂愈。

复行百日,至九嶷山地界。但见群峰耸立,云雾缭绕,不知舜陵何处。
遇土著百越人,闻是寻舜帝陵,皆唏嘘:“舜帝仁德,吾等受其恩。然崩后陵墓秘而不宣,恐人盗扰。”

正彷徨间,一老者至,自称舜帝旧臣:“帝崩前有言:吾陵不封不树,融于山河,免劳民伤财。二妃何必寻之?”
娥皇泣曰:“非为厚葬,只为尽夫妻之情。纵见一抔土,亦慰相思。”
女英曰:“帝为民舍身,吾等为夫尽义。乞老丈指点。”

老者叹:“帝陵在九嶷最高峰,然山路险绝,猿猴难攀。且帝有遗志:望二妃保重,辅新君安天下。勿以死伤生。”
二妃拜谢:“见陵则返,必不轻生。”

老者指路,二妃续行。攀藤附葛,手足俱伤,不言退。

终至峰顶,果见土丘微隆,无碑无碣,唯青松数株,野花几簇。
二妃扑倒坟前,痛哭失声。其悲感天动地,山鸟屏息,走兽垂首。

娥皇哭曰:“夫君为民,呕心沥血。今孤眠荒岭,谁人相伴!”
女英泣道:“生同衾,死同穴。吾等来矣!”

然忆舜帝遗志与老者言,知不可轻生。遂决定结庐守陵,伴君左右。

取竹为材,筑茅屋一间。日间采果汲水,夜则对坟言语,若舜犹生。

 locals闻之,送食送衣。二妃谢却:“吾等守陵,当自食其力。”只取种子,自耕自种。

闲时教土人纺织、识字、礼法。土人尊为“湘妃”,敬爱有加。

如是三年。一夜,女英梦舜帝至,容颜如生:“二卿情深,朕心甚慰。然人生有尽,情义无涯。尔等宜归中原,辅禹安民。”
娥皇亦得同梦。

次日相议,女英曰:“帝命难违,当归。”
娥皇然之:“然不舍夫君孤寂。”

正踌躇间,忽见所植竹林,泪斑点点。原来二妃平日思舜落泪,竹沾泪痕,成斑驳状。
女英抚竹泣曰:“此竹留痕,如吾心刻印。纵身归中原,情留此地。”
娥皇曰:“善。以此竹为记,见竹如见吾等陪伴。”

遂教土人制竹笛,吹相思之曲;编竹简,记舜帝功德。

临行,土人送别,依依不舍。二妃曰:“吾等虽去,此竹长存。见斑竹如见吾面,闻笛声如闻吾语。”

归途中,再经湘水。忽狂风大作,舟将覆。
娥皇曰:“此吾等归处乎?”
女英笑:“与舜帝相近,亦所愿也。”

双双落水。然不觉窒息,反见舜帝驾龙而来,携二妃升天。

湘水畔,土人见二妃溺,急捞不及,唯见双蝶飞向九嶷。遂立庙祭祀,号“湘夫人”。

而九嶷山之竹,自此皆带斑痕,人称“湘妃竹”。其竹坚韧,声清越,土人制笛箫,吹之如闻二妃泣诉。

至禹王南巡,闻湘妃事,感其贞义,封为“湘水之神”,主管情缘。

后世屈原作《湘君》《湘夫人》,咏其爱情。李白诗云:“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然最深奥义,在湘妃竹本身:其斑非泪痕,乃情纹;其声非泣诉,乃情语。人间有情,竹亦有灵。

唐时,有诗人迁谪过湘水,摘竹制笛,吹思乡曲。忽见二女显形:“君曲甚哀,然过矣。情之深者,非在哀怨,而在坚贞。”
诗人悟,改曲调,成《潇湘云水》,名动天下。

宋时,有夫妇不和,至湘妃庙祈。夜梦二妃曰:“吾等事舜,非无争执,然互敬互让。情非合璧,乃如竹节,有节乃高,有间乃通。”夫妇悟,和好如初。

明末,有女子丧夫,欲殉。抚湘妃竹,忽闻竹语:“舜崩,吾等未尝轻生。守陵教民,延其志业,此真情也。”女子遂发奋,成一代女医。

至于近代,战火纷飞。九嶷山湘妃庙毁,竹林遭伐。有老道护竹,曰:“竹在情在,竹亡情亡。”拼死护得数丛。

改革开放后,港商至九嶷山投资,欲伐竹建厂。夜梦二妃泣诉:“竹乃情根,伐之则此地情缘绝矣。”港商本与妻不和,忽忆少年情愫,遂罢伐竹,反捐资植竹万亩。

今之九嶷山,湘妃竹成海。青年男女,多来祈情;夫妇不和,多来调和;甚至海外游子,亦来寻根。

科学家研究湘妃竹斑,发现乃特殊菌群与竹汁反应所致,然无法解释为何唯九嶷山独有。

有道士笑曰:“菌群易得,真情难求。此竹非竹,乃情之所化也。”

而月明之夜,竹海起伏,如泣如诉。土人云:此二妃思舜也。然智者闻之,非独儿女情长,更有为民之大爱,坚贞之节操,包容之智慧。

故湘妃竹者,非止爱情象征,实乃中华情义之化身:对夫君之情,对百姓之爱,对信念之坚,对责任之担。

今人观竹,若只见泪痕,未察情纹;只闻泣声,未解心语,则辜负二妃,亦辜负此竹矣。

正如那首古老民谣:
湘妃竹,泪斑斑,
斑斑不是泪,
是情根。
千载风雨吹不去,
只因长在人心间。

而这,便是湘妃竹穿越时空,永远青翠的奥秘——它生长的不是土壤,而是无数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它汲取的不是雨露,而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清泉。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中国神话故事传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