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默契的萌芽——“数据”下的关怀
新的共识如同一条纤细却坚韧的丝线,将几乎断裂的两人重新连接。尽管空气中仍残留着尴尬与歉疚的微粒,但一种务实的、求生的默契开始悄然取代之前的尖锐对立。
楚墨出院后,并未回公司,而是在公寓里远程处理紧急公务。医生的诊断书和“建议心理疏导”的字眼被他面无表情地锁进抽屉。身体的轻微不适他可以忍受,但那次晚宴上彻底的失控和狼狈,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极度骄傲的自尊心里。他需要时间舔舐伤口,更需要时间重新掌控局面——包括这该死的“契约”。
叶苒则请了几天假,暂停了直播。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仔仔细细地回忆并记录下每一次味觉和情绪共享的细节,从最初的昆虫蛋糕到最近的地狱火鸡面,包括她自己的感受,以及推测中楚墨可能的反应。她写得极其认真,甚至画上了表情符号和痛苦等级指数,试图让冰冷的文字能传递出更真切的体验。
第二天下午,楚墨的公寓门铃响起。
叶苒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心情有些忐忑。这是她第一次来楚墨的私人领域。
门打开,楚墨站在门内。他穿着简单的黑色羊绒衫和休闲长裤,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已经恢复了以往的冷静锐利,只是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侧身让她进来。
公寓是极简的现代风格,黑白灰的主色调,线条利落,干净得一尘不染,几乎看不到任何多余的物品,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样板间,缺乏生活气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咖啡香。
“坐。”楚墨指了指客厅里看起来价格不菲但似乎没什么人坐过的沙发,自己则在旁边的单人沙发坐下,面前放着一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和那个熟悉的皮革笔记本。
叶苒有些拘谨地坐下,将手里的笔记本递过去:“这是我整理的……记录。”
楚墨接过,翻开。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却充满个人风格的字迹,夹杂着波浪线、感叹号和颜文字,甚至还有简笔画的小人表示痛苦程度。这与他那种条分缕析、只有冰冷数据和术语的记录方式截然不同。
他沉默地一页页翻看,速度很快,但看得很仔细。
叶苒紧张地观察着他的表情,担心他会嫌弃这种不专业的方式。
然而,楚墨什么也没说。他只是看着,偶尔在某一行描述下划过一道淡淡的横线,或者在他的电脑上快速输入几个关键词。
看完后,他合上她的笔记本,抬眼看她:“很详细。情绪部分的补充很有价值,是之前忽略的维度。”
他居然……肯定了?叶苒有些意外,稍稍松了口气。
“这是我初步做的交叉对比和关键词云分析。”楚墨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她一些。屏幕上呈现出复杂的图表和关联线,将不同的味道、情绪、事件时间、强度等级进行了可视化处理,看起来既高端又令人头晕目眩。
“基于现有数据,”他指着图表,语气如同在做学术报告,“高强度负面味觉刺激(辣、苦、怪异)伴随强烈负面情绪(愤怒、恐惧、痛苦)时,共享的同步率和强度最高,且易引发生理连锁反应。中性或正面味觉(甜)伴随复杂情绪(怀念、悲伤)时,会出现次级情绪传导现象……”
他冷静地剖析着,试图从混乱中找到数学规律。
叶苒努力理解着那些图表,虽然不太懂他的分析方法,但能感受到他是在用他的方式全力以赴。
“所以,”楚墨总结道,“秦老爷子所说的‘意义非凡’,很可能并非指美好,而是指‘强度’和‘深度’。极致的痛苦和极致的快乐,或许具有同等的‘能量’,都能触动契约的核心。”
这个结论冷酷却现实。他们的连接,似乎总是与激烈的体验捆绑在一起。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叶苒问。
“继续观察,但必须建立在新的安全协议之上。”楚墨强调,“即日起,任何可能产生三级以上强度(以你记录中的痛苦指数为参考)的活动,必须提前至少一小时报备。日常饮食尽量保持清淡,减少不可控变量。”
他拿出手机,操作了几下。叶苒的手机很快响起提示音。
她拿出来一看,是楚墨发来的消息,内容极其简洁: 【预警测试。三分钟后,黑咖啡。强度:苦味7级。】
三分钟后,楚墨端起手边的咖啡杯,喝了一口。
几乎同时,一股清晰却不算强烈的苦涩感在叶苒口中蔓延开,程度正如他所预告的那样,没有惊喜,也没有惊吓。
楚墨看向她。
叶苒点了点头:“收到。强度准确。”
这是一种极其古怪却高效的沟通方式。机械,冰冷,却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 和安全感。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看似僵硬的“报备-接收”模式成了他们之间的新常态。
叶苒直播前会发:“一小时后直播,尝试新品榴莲芝士蛋糕,气味浓烈,甜腻度可能8级,请注意。”
楚墨开会前会告知:“十分钟后饮用红茶,浓度中等,涩感预计4级。”
甚至叶苒心情低落时,也会犹豫地发一句:“心情不太好,大概3级灰暗,可能会吃冰淇淋,甜度6级。”
楚墨那边通常只会回复一个字:“知。” 或者在她预报高强度活动时,回一句:“收到。已做准备。”
他没有多余的安慰,也没有过问她为何心情灰暗。但这种冰冷的“知悉”,本身就像一种无声的守护。她知道他知道了,知道他会有所准备,这就足够了。
一次,叶苒直播品尝一种地方特色发酵奶酪,味道极其挑战常人极限。她提前半小时就发了预警。
直播时,她小心地咬了一小口,那难以形容的味道还是让她五官瞬间扭曲,但她强忍着没有失态。
结束后,她收到楚墨的消息,第一次超出了简单的“知”字范围:“味道已接收。强度符合预期。表现尚可。”
一句“表现尚可”,让叶苒对着手机屏幕傻笑了半天,仿佛得到了世界上最严厉的老师的表扬。
还有一次,楚墨需要参加一个无法推掉的酒会。他提前一小时详细告知了酒会流程、可能饮用的酒类及预估口感强度。
席间,叶苒的口中依次尝到了香槟的微酸气泡、白葡萄酒的清爽、红酒的醇厚单宁,以及最后烈酒的灼烧感。每一次味道转换都精准地对应着他告知的流程。
她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反而生出一种奇妙的“参与感”,仿佛透过味觉,无声地陪伴他走完了那个他并不享受的应酬场。
这种机械的报备之下,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悄然滋生。他们不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通过简短的代码般的讯息理解对方的处境。那种因为未知而带来的恐惧和互相指责,逐渐被一种诡异的、建立在冰冷规则之上的信任感所取代。
楚墨依旧理性克制,但他的“准备”不再仅仅是心理上的。叶苒发现,在她预报要尝试刺激性食物后,她这边总会“恰好”收到外卖送来的缓解不适的牛奶或甜品,没有附言,但她知道是谁的手笔。
而叶苒,也会在楚墨预报有重要会议或需要高度集中时,下意识地选择最寡淡无味的食物,甚至暂时禁食,只为了不给他增添一丝一毫的干扰。
他们依旧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活在数据图表和风险评估里,一个活在烟火气和感性认知里。但他们开始学会在对方的语言体系里,找到一种笨拙却有效的沟通方式。
理性的框架没有扼杀连接,反而为那些不受控制的、混乱的感知力量,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容器。
而在这一切看似机械的互动之下,某些东西正在悄然变质。一种超越责任和合作的、细微的牵挂,如同冰封河面下悄然流动的暖流,在无人察觉的角落,静静蔓延。
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最深的羁绊,往往始于最不起眼的“收到”和“知悉”。
在规则的边界下,心的距离,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悄然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