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黎明的微光刚刚刺破云层,一场无声的战争已在江城一中的心脏地带打响。
教学楼下的公告栏,向来是社团海报与表彰通报的兵家必争之地,此刻却被一张A4纸彻底统治。
白纸之上,鲜红的标题《关于严禁组织未经审批文化活动的通知》如同一道刺目的伤疤,下方是打印得四平八稳的宋体字,措辞严厉,逐条列举着“不得”、“严禁”、“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等冰冷字眼,落款处那枚猩红的校务办公室印章,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将所有青春的躁动与热情死死钉在原地。
这份突如其来的红头文件,像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湖面,围观的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声中夹杂着惊愕与不忿。
那些刚刚在“听见盛唐”群里热血沸腾的少年少女,此刻脸上的表情仿佛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下来。
“完了……这下彻底完了。”小雪挤在人群中,只看了一眼,心就沉到了谷底。
她脸色煞白,几乎是立刻转身,疯了似的冲向高二教学楼。
她必须马上找到李砚,那个仿佛永远胸有成竹的家伙,现在恐怕也笑不出来了吧?
然而,当她气喘吁吁地在广播站后门找到李砚时,却看到了一幅让她费解的画面。
他并未如她想象中那般焦躁或沮丧,而是正安静地蹲在墙角,手指捻着半张被撕得支离破碎的纸片。
那纸片皱巴巴,边缘参差不齐,正是昨夜老周在怒火中撕毁的那份禁令的残骸。
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它,字迹微微有些模糊,但“未经审批”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辨。
“李砚!你还在这干嘛?出大事了!公告栏……”小雪焦急地喊道。
李砚缓缓站起身,将那半张残页在指尖抚平,目光深邃。
他没有回头,只是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说出了一句让小雪遍体生寒的话:“你看,有人不想让它堂堂正正地见光。”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冷笑,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昨夜老周的撕毁,并非单纯的愤怒,而是一种保护,一种不愿让这道强硬命令以如此粗暴方式公之于众的挣扎。
而今天这份盖着红章的正式文件,则代表着另一股更强大、更不容置喙的力量,强行将一切摆上了台面。
就在这时,赵老师的身影出现在走廊尽头,她快步走来,神色凝重:“李砚,小雪,跟我来办公室,快。”
办公室里,门窗紧闭,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赵老师开门见山,声音压得极低:“校长顶不住了,上面有压力,要求‘维稳’,杜绝任何可能引起舆论的聚集性活动。”她的话证实了李砚的猜测,这不仅仅是校内的博弈,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顾虑。
小雪的心彻底凉了。
但赵老师话锋一转,他私下跟我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规章制度的核心是‘未经审批’,反过来说,只要我们能通过正规流程,让活动‘合法化’,就还有一线生机。”
“合法化?”李砚立刻抓住了关键词。
“对,”赵老师点头,“学校有书法社,是正式注册的社团,每年都有固定的传统文化活动经费和名额。如果我们能把‘夜话杜甫’包装成书法社的活动,以联合举办的名义提交申请,程序上就无懈可击。”她顿了顿,抛出了最关键的一环,“而且,有个天大的好消息。书法界的泰斗,沈崇山沈老爷子,下周要来我们学校参观交流。他是唯一能在文化领域让校领导都必须敬重三分的权威。只要能请动他,别说校长,就是上面的压力,也能顶回去!”
李砚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那是一种猎手发现猎物时才会有的光芒。
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我们不只是要请他来,我们还要请沈老来当这次活动的‘名-誉-导-师’!”
这个提议让赵老师和小雪都愣住了。
请沈老出席已是难如登天,当导师?
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但李砚没有给她们质疑的时间,他的大脑已经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般高速运转起来。
当天夜里,他没有回家,而是泡在了学校的电子阅览室里。
他调出了江城一中近三年来所有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获奖记录和新闻报道,一行行地筛选,一字字地分析。
终于,在一篇关于市级书法比赛的报道末尾,他找到了想要的东西——沈崇山老爷子作为评委,在接受采访时曾高度评价江城一中:“底蕴深厚,有古风,可惜……无传承。”
更关键的是,在另一篇不起眼的校内通讯稿里,沈老在参观校史馆时,对着一张陈旧的照片墙感叹,点名惋惜“八十年代某个用录音带朗诵唐诗的年轻人,那份赤诚与热爱,若能延续至今,该是何等盛景!可惜火种未能延续。”
李砚的指尖在屏幕上重重一点,嘴角上扬。
他找到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钥匙!
他将这些资料全部打印出来,精心整理成册。
随后,他又从赵老师那里要来了周承志当年参加朗诵会时留下的唯一一张老照片,小心翼翼地复印了一份,附在资料首页。
照片上,年轻的周承志穿着白衬衫,站在简陋的舞台上,眼神清亮,充满了对文学的无限热忱。
“小雪,”他将封装好的文件袋递给小雪,“你父亲是不是在市书协工作?无论如何,想办法把这个亲手交给沈老的秘书,越快越好。”
与此同时,李砚的另一只手也没闲着。
他打开“听见盛唐”的微信群,这个因为禁令而一度沉寂的群聊,被他一条新的消息瞬间引爆。
他发起了一个投票:“如果‘夜话’能够继续,你最想听李砚讲哪位诗人?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一石激起千层浪。
压抑的情绪找到了宣泄口,投票人数在短短一小时内就突破了一百大关,并且还在疯狂增长。
李砚冷静地将投票结果和群成员热烈的讨论截图,存盘,命名为——“群众基础”。
第二天,大壮主动找上门来,拍着胸脯请缨:“砚哥,动嘴的事我不在行,跑腿的我来!”他利用自己体育生的广阔人脉,在食堂、在篮球场、在每一个学生聚集的角落,开始口口相传一个“内部消息”:“听说了吗?书法界的泰斗沈崇山老爷子,点名要来咱们学校,听李砚讲杜甫!”
这个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发酵。
一传十,十传百,甚至连隔壁几所学校的学生都开始在贴吧里打听这件事的真伪。
江城一中要办一场有沈老坐镇的文化活动,这本身就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闻。
舆论的火候差不多了。
李砚趁势而为,在图书馆外墙最显眼的位置,贴上了一张全新的海报。
这张海报设计得极具匠心,整体做成了一盘老式磁带封面的样式,泛黄的底色,复古的字体,标题只有两行字,却仿佛穿越了时空:
“1987 VS 2024,两代人,同一句诗。”
海报上没有活动时间,没有地点,只有一个巨大的问号,充满了悬念。
傍晚时分,老周像往常一样巡视校园。
他走到图书馆外墙,脚步顿住了。
他看着那张磁带样式的海报,目光久久地停留在“1987”那个年份上,浑浊的眼中翻涌着无人能懂的情绪。
这一次,他没有撕,也没有说话,只是驻足了良久,最后,悄然转身离去。
那背影,竟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萧索与……默许。
真正的转机,在当晚降临。
赵老师的手机响起,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她接通后,听筒里传来一个沉稳而礼貌的声音:“您好,请问是江城一中的赵老师吗?我是沈崇山先生的秘书。沈老看了你们送来的资料,非常感动。他决定出席你们的‘夜话’活动,并且,愿意为活动亲笔题字。”
赵老师激动得差点把手机掉在地上!
她连夜起草了正式的活动方案,以“江城一中书法社传统文化交流周”的名义,附上了一百多名学生的联署签名截图,以及沈老秘书发来的支持意向书电子版,郑重地提交到了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的灯亮了一整夜。
第二天一早,赵老师拿到了批复。
校长在方案上签了字,但在最后,用红笔重重地写下了一行批注:“只此一次,不得越界。”
批文下来了,活动的合法性得到了保障,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当夜,喧嚣散尽,李砚独自一人登上了天台。
晚风清冷,吹动着他的衣角。
他打开了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系统面板。
功德值:136。
从昨天到现在,无论网上舆论如何发酵,无论现实中取得了多大的进展,这个数字,一动不动。
他轻轻叹了口气,对着夜空低语:“不是我讲得不够动人,也不是努力没有用……是这把火,还没有真正地烧进每个人的心里去。”
他需要的,不是一场热闹的活动,而是一种能够真正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文气”。
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怀中的诗魂玉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震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
眼前的系统面板猛地弹出一个全新的提示框:
【检测到“文气共鸣点”正在形成,能量波动微弱但纯粹。】
【来源锁定:高三(7)班自习室。】
【坐标定位:靠窗第三张课桌。】
紧接着,一幅模糊的画面在李砚的视网膜上一闪而过。
画面中,是一个伏案疾书的背影,瘦削而挺拔。
在自习室昏黄的台灯光下,那人手中的笔尖在纸上划过,一行行激昂的诗句流淌而出——“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是李白的《侠客行》!
更让李砚心脏漏跳一拍的是,那笔下的字迹,虽然还带着几分少年的青涩,但其风骨、其神韵,竟与他那本《河岳英灵集》上神秘的批注笔迹,有着惊人的七分相似!
李砚的瞳孔骤然收缩,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在心中发问:“系统……你告诉我,这个人,是谁?”
夜风陡然转急,呜咽着从天台刮过,仿佛有无形的剑鸣,在寂静的夜色中一闪即逝,划破了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