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为沉睡的校园镀上一层金边。
负责打扫图书馆后院的大壮,却被焚纸炉前一小撮异常的灰烬吸引了注意。
那不是寻常的废纸,灰烬中夹杂着几片尚未完全炭化的纸屑,上面残留着墨迹,笔锋瘦劲,依稀可辨:“……安得……广厦……”
大壮心脏猛地一跳,这句诗他昨天刚听过!
他不敢耽搁,迅速掏出手机,对着那团灰烬拍了张特写,直接发进了“夜话诗社”的微信群。
照片弹出的瞬间,正准备去晨读的李砚瞳孔骤然收缩。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昨夜他们围坐诵读的最后一首诗!
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时引得众人心潮澎湃,激昂不已。
是谁,在他们散去后,将这饱含热血与风骨的诗句付之一炬?
一股寒意从李砚心底升起。
他没有在群里回复,而是第一时间冲向了学校的安保监控室。
他有预感,这件事绝不简单。
“李老师,这么早?”值班的保安有些意外。
“麻烦调一下图书馆后门的监控,凌晨一点到五点的。”李砚言简意赅,目光死死盯着屏幕。
时间轴被快速拖动,画面飞速闪过。
终于,在凌晨两点零三分,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镜头。
是老周。
那个总板着脸,拿着教鞭四处巡视,呵斥学生不要在走廊喧哗的图书管理员周卫国。
监控画面里,他形单影只,步履沉重地走到焚纸炉前。
昏暗的夜灯下,能清晰地看到他手中攥着一叠纸,那纸张的尺寸和质地,分明是他们昨晚用来抄诗的稿纸。
他没有丝毫犹豫,将那叠承载着少年心气的诗稿,一页页地送进了炉口。
火光一闪,映亮了他那张布满皱纹却毫无表情的脸。
李砚的心沉了下去。
他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困惑。
他想不通,一个以守护书籍为天职的人,为何要亲手焚烧诗文?
他没有声张,默默退出了监控室。
揭发和质问是最愚蠢的做法,只会激化矛盾,将对方推向更坚固的对立面。
他要用诗的方式,来回应这场无声的焚烧。
午休时间,图书馆的公告栏前人来人往。
李砚走上前,将一张自己用毛笔新誊抄的宣纸,工工整整地贴了上去。
那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的末尾,他没有署自己的名字,而是落下了两行小字:
“献给所有不敢再大声读诗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首豪放不羁的诗,这句意有所指的话,像一根刺,精准地扎进了所有看到它的人心里。
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那些被压抑的,对诗词的热爱,似乎又被重新点燃。
当晚,李砚在阅览室自习到深夜,离开时,他“不经意”地将一本厚重的《河岳英灵集》遗忘在了长桌的角落。
这是他设下的第二个局。
第二天清晨,他第一个来到阅览室。
那本《河岳英灵集》还静静地躺在原处,仿佛无人问津。
但李砚走近,翻开书页时,指尖却触到了一丝异样。
书页间,夹着一张微微泛黄的旧纸条。
纸条上只有五个字,字迹苍劲有力,入木三分:“诗可燃,不可折。”
李砚握着纸条,心脏狂跳。
他知道,鱼上钩了。
对方在回应他,用一种属于读书人的方式,宣告着一种矛盾而固执的坚持。
就在这时,一个清冷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他守的,从来不是学校的规矩。”
李砚回头,看到了苏绾。
她不知何时站在了书架的阴影里,眼神复杂地看着他手中的纸条。
她缓缓走来,将一张褪色的老照片递到李砚面前。
照片上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背景是学校的老礼堂,上方挂着一条横幅——“星火诗社成立大会·1987”。
李砚的目光迅速在人群中搜索,最后定格在两个身影上。
后排的角落里,一个清瘦的青年低着头,正在稿纸上奋笔疾书,神情无比肃穆专注。
那张年轻的脸,赫然就是三十多年前的老周。
而在照片最中央,C位上,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手中高举着一本破损的《诗经》残本,目光灼灼,仿佛有火焰在燃烧。
他叫周承志。
“守门人不止一支。”苏绾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沧桑,“当年承志学长是诗社的灵魂,而周老师,是他最忠实的追随者和记录者。你们唤醒的,不只是被遗忘的记忆,是整个断裂的脉络。”
李砚瞬间全明白了。
老周不是敌人,他是遗迹的守卫者,一个用最极端的方式守护着一片废墟的孤魂。
他烧诗,或许不是因为憎恨,而是因为恐惧。
对与错,在这一刻已经不再重要。
李砚的目标变了,他要做的,不是追究,而是还原一段被尘封的真相。
他立刻找到了赵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两人一拍即合,以“校史文化展”的名义,向学校申请展出“八十年代校园文艺复兴”的专题资料。
申请很快通过,李砚和赵老师带着几个诗社成员,将那些尘封的旧照片、手抄的诗稿、褪色的社刊,一一整理出来,做成了展板,就布置在图书馆的大厅里。
展览开始那天,老周像往常一样巡视,当他看到那些熟悉的照片和字迹时,脚步猛地顿住了。
他起初想要上前阻挠,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的目光,死死地钉在一张展板上。
那是一页他年轻时手抄的杜甫诗集内页,签名处的“周卫国”三个字,笔锋锐利,充满了不向命运低头的桀骜。
他站在那张展板前,久久伫立,佝偻的背影在灯光下显得无比孤寂。
李砚悄无声息地走到他身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问道:“周老师,我查过资料,你当年一个人,用三个月时间,抄了整整一本《杜甫全集》。可现在,你却亲手烧掉别人的诗——你到底,在怕什么?”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精准地插进了老周尘封多年的心锁。
他的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
当晚,废弃的老礼堂里,老周主动找到了李砚。
他从最贴身的衣袋里,颤抖着掏出一页被火燎过边缘的泛黄纸张。
那是一页真正的古籍残页,上面的字迹古朴典雅,正是《诗经·小雅·鹿鸣》的开篇。
而在残页的背面,是老周三十年前用钢笔写下的批注,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诗教兴,则民心不盲。”
“承志走后,这成了禁忌。”老周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我发誓,要守住学校的规矩,再也不让任何人因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走上他的老路……可是你们,你们在图书馆里的声音,太像,太像那时候了。”
李砚默默地接过那页滚烫的残页。
就在他的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瞬间,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骤然响起!
【检测到“守门人”心结解开,历史断点获得初步弥合。】
【功德值增加31,累计功德值:204。】
李砚心中一震,还没来得及细看,归途中他再次打开系统面板,却发现上面多了一条之前从未见过的隐藏提示:
【“诗骨淬炼”层级提升,诗词感悟力永久增加15%!】
更让他震惊的还在后面。
他下意识地回头,透过系统的诗魂玉界面,望向老周离去的背影。
只见老周那原本灰暗的头顶,此刻竟浮现出了一层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淡淡光晕!
系统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在他意识深处低语:
【检测到“守门人余烬”存在迹象,其精神核心被重新激活,可引燃他人诗心。】
李砚的脚步停了下来。
他转过身,望向远处图书馆那扇已经熄灯的窗口,那里是老周的宿舍。
夜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但李砚的心中却有一团火,越烧越旺。
他轻声对自己说:“火,回来了。”
与此同时,这次小小的“校史文化展”,因为其独特的题材和背后动人的故事,在学生们的手机相册和社交媒体上,开始了病毒式的传播。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一圈圈涟漪,悄无声息地扩散到了校园之外。
京城,一处戒备森严的四合院深处。
书房内,檀香袅袅。
一位身着唐装、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滑动着面前的平板电脑。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缓缓停下,定格在一张照片上——正是那张“星火诗社”的合影。
他的目光,穿透了三十多年的时光,落在了那个手持《诗经》残本、眼神如炬的青年身上,久久没有移开。
许久,他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沉稳而威严。
“备车,去一趟江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