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牌号为“京A00”开头的黑色红旗轿车,如同一柄无声的利剑,悄然划破江城大学午后的宁静,稳稳停在了行政楼前。
车门开启,一位身着中山装,精神矍铄但眉宇间带着一股肃杀之气的老者,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走下车。
早已在此等候的王校长立刻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沈老,您大驾光临,怎么不提前通知一声,我们好做万全的准备啊!”
沈老爷子,沈万山,华夏书法协会的泰山北斗,国学界的定海神针,他的到来,足以让整座江城大学为之震动。
然而,沈万山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一眼,那眼神锐利如鹰,让王校长心头一颤,准备好的一肚子奉承话瞬间堵在了喉咙里。
沈老并未理会他的寒暄,而是径直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带我去看‘八十年代诗社展’。”
王校长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那个展览?
那个被他视为不合时宜、安排在最偏僻角落、连个像样指示牌都没有的破烂展览?
他怎么会为了这个而来?
他结结巴巴地试图引导:“沈老,那个展……规模很小,没什么看头。我们为您准备了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汇报……”
“我说,带我去看。”沈万山加重了语气,不容置喙。
王校长额头渗出冷汗,不敢再多言,只能在前面引路。
一行人穿过光鲜亮丽的校史馆,绕过人声鼎沸的主教学楼,最终来到了图书馆一楼那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
展览简陋得可怜,几块展板,几张泛黄的照片,一切都透着一股被岁月尘封的悲凉。
沈万山的目光扫过那些青涩的面孔,最终,定格在一张黑白合影的中央。
照片上,一个年轻人站在人群最前方,眼神明亮如星,嘴角挂着一丝桀骜不驯的笑意,怀里抱着一把吉他,身后是“江城大学八十年代诗社”的横幅。
周承志。
刹那间,沈万山这位见惯了风浪的老人,身躯猛地一震,浑浊的双眼瞬间被泪水模糊。
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想要触摸那张冰冷的相片,口中发出一声压抑不住的呜咽,仿佛积压了数十年的悲痛在这一刻决堤。
“承志……我的学生……”
老泪纵横。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王校长在内,全都惊呆了。
谁能想到,这个早已被学校遗忘的名字,竟能让沈万山如此失态?
周围闻讯而来的学生越聚越多,闪光灯开始此起彼伏地亮起。
王校长面色惨白,他意识到,事情正朝着他最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
沈万山缓缓直起身,拭去泪水,那双重新变得锐利的眼睛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王校长身上。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声音洪亮如钟:“我宣布,从今日起,我,沈万山,出任江城大学‘盛唐夜话’诗社名誉导师!”
一言既出,满场哗然!
这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王校长的脸上。
他刚想打压的社团,转眼间就有了沈万山这尊大神做靠山!
不等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沈万山又喝道:“笔墨伺候!”
随行人员立刻铺开宣纸,研好徽墨。
沈万山抓起一支狼毫,饱蘸浓墨,手腕翻飞,龙飞凤舞间,四个遒劲有力、气吞山河的大字跃然纸上——诗门重开!
每一个笔画都仿佛蕴含着雷霆万钧之力,那股压抑已久的文人风骨与盛唐气象,随着墨迹的渗透,瞬间燃爆了全场!
学生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手机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王校长脸色由白转青,由青转紫,却在山呼海啸般的舆论与上级无可估量的压力面前,连一个“不”字都说不出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默认了这个既成事实。
几乎在同一时间,图书馆三楼,一直默默关注着楼下动静的老周,浑浊的他转身走进库房深处,在一个隐秘的角落,启动了一个布满灰尘的机关。
一堵书架缓缓移开,露出一间密不透风的暗室。
暗室中央,静静地放着一个沉重的樟木箱。
老周吹去箱子上的浮尘,打开铜锁,一股尘封已久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箱子里,整齐地码放着一叠叠泛黄的手稿,几本油印的诗社刊物,以及一卷被精心保护的图纸——正是那卷《诗经》残本的原始修复图。
当晚,老周找到了李砚,将整个箱子郑重地交到他手上。
“孩子,这些东西,本就不该被锁着。它们属于承志,也属于你们这个时代。”
李砚抚摸着导师周承志那熟悉的笔迹,眼眶发热。
这不仅仅是资料,这是传承,是火种。
而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
苏绾也在深夜找到了他,带来了一本线装的古籍,封面用小篆写着《守卷人 - 手札·补遗》。
她轻声解释道:“这是我家传的札记,里面记载了一种失传已久的方法,名为‘诗魂共鸣’。通过引导群体进行饱含情感的诵读,可以在特定空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文气场’。在这个场域中,朗诵者的精神能与诗歌本身蕴含的魂魄产生共振,甚至能跨越时空,触碰到作者留下的精神印记。”
沈老的公开支持,老周的传承,苏绾的秘法……所有的线索在李砚脑中汇聚,一个大胆而疯狂的计划应运而生。
他立刻召集了“盛唐夜话”的核心成员,宣布:“我们要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双诗会’!”
他目光灼灼,解释道:“诗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我们荣幸地请到沈老,为我们开讲《书法中的盛唐气象》,为整场诗会定下雄浑的基调!下半场,名为‘古今诗魂对话’——我们将组织全校乃至全市的诗词爱好者,集体诵读李白、杜甫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我会播放一份我珍藏的,我导师周承志在1987年朗诵这些诗篇的录音片段!”
众人闻言,无不热血沸腾!
行动立刻展开。
小雪利用网络,迅速联系上了周边数所大学的古风社和文学社,一呼百应。
而大壮则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找到了校篮球队的全体成员。
这些平日里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壮汉,在听完大壮的讲述后,竟被那份属于文人的热血所感染,一致同意加入!
他们选择的诗篇,是王昌龄的《从军行》!
想象一下,一群身高马大的篮球运动员,用他们阳刚雄浑的嗓音齐声怒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将是何等震撼的“文武共咏”奇观!
诗会当夜,江城大学最大的礼堂座无虚席。
为了营造“诗魂共鸣”的氛围,李砚摒弃了刺眼的电灯,整个会场只用烛光照明。
数千支蜡烛在黑暗中摇曳,汇成一片温暖而神圣的海洋。
沈老的讲座字字珠玑,引得掌声雷动。
当他讲完最后一个字,全场灯光骤然熄灭,只剩下点点烛火。
静谧之中,李砚走上台,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每个角落:“现在,让我们一同进入‘古今诗魂对话’。”
学生们的诵读声,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阳刚与婉约,豪放与沉郁,交织成一曲宏大的交响。
苏绾闭上双眼,她能感受到,那无形的“文气场”正在凝聚、升腾。
就在这气场达到顶点的瞬间,李砚按下了那台老旧录音机的播放键。
一阵轻微的电流嘶嘶声后,一个清朗、坚定,带着独属于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热情与理想主义的声音,穿透三十多年的时光,在礼堂中清晰地回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