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林洛刻意避开了顾衍初。
不是刻意疏远,只是心里那道坎总过不去。一想到“顾衍初”三个字背后藏着的“顾氏集团总裁”身份,她就忍不住想起自己之前在他面前那些笨拙的坦诚——担心项目不靠谱时的惴惴不安,说起老家麦浪时的眼眶发热,甚至还有某次加班晚了,随口抱怨外卖不好吃时的委屈。
那些她以为的“平等相处”,原来都建立在对方刻意放低的姿态里。这种认知像根细刺,扎在心里隐隐发疼。
周三下午,合作方准时发来广播剧的前期宣传方案,附带一份三十秒的广告脚本,指定要林洛参与配音。王姐把她叫到小会议室时,推门就看见李总正和一个人低声交谈,那人转过身来,林洛的脚步猛地顿在门口。
是顾衍初。
他今天穿了件深灰色西装,袖口挽起的弧度比上次更规整些,鼻梁上架着副金丝边眼镜,少了几分平日的温和,多了些商界人士的沉稳锐利。见她进来,他眼中的疏离迅速褪去,却没像往常那样打招呼,只是微微颔首,算是示意。
“林洛来了?快坐。”李总热情地招呼,浑然不觉两人间的微妙气氛,“这次的宣传广告很重要,得先定个基调。顾总对声音艺术很有研究,特意过来一起聊聊。”
林洛捏着衣角走到桌前,拉开椅子坐下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桌沿的文件,顾衍初伸手帮她扶了一把,指尖相触的瞬间,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了手。
空气里浮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
李总已经翻开脚本:“脚本主题是‘故乡的回响’,想突出你的声音里那种质朴感。我们初步设想是,开头用风吹麦浪的背景音,你念一段原著里的句子,最后加一句‘用声音带你回故乡’的slogan(口号)。”
林洛低头看着脚本,上面用荧光笔标出了选段:“奶奶总说,麦芒扎手的时候,就快收麦了。那时的风里,都是麦香混着汗水的味道……”
这段文字她写的时候一气呵成,此刻再看,却忽然想起那天在会议室墙上看到的麦田画,想起顾衍初说“你的作品本身就有吸引力”时的眼神。
“我觉得……”她清了清嗓子,试图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些,“背景音或许可以再丰富点。比如加一点远处的蝉鸣,还有木犁划过土地的声音。”
李总愣了愣:“会不会太杂?三十秒的广告,简洁点效果更好。”
“不会。”一直没说话的顾衍初忽然开口,目光落在脚本上的选段,“这段文字的核心是‘记忆里的细节’。麦香是大背景,蝉鸣和木犁声才是能让人瞬间代入的钩子——就像有人提到老家,最先想起的往往不是房子多大,而是灶台上的粥香,或是巷口叫卖冰棍的铃铛声。”
林洛猛地抬头看他。
他竟然懂。
懂她文字里那些藏在缝隙里的、属于乡村的细碎声响。
顾衍初像是察觉到她的目光,抬眼望过来,镜片后的眼神坦诚而专注:“林洛的作品最打动人的,就是这些不刻意的细节。广告要做的,不是提炼‘亮点’,而是把这些细节放大,让听众觉得‘对,我小时候也是这样’。”
李总摸着下巴琢磨了片刻,拍了下手:“有道理!顾总这一说,我倒想起之前看原著时,总记得里面写‘晒谷场上的竹匾会被风吹得咯咯响’,当时没觉得特别,现在想来,可不就是这么个道理?”
讨论渐渐热络起来,林洛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她发现,不管顾衍初是“顾总”还是“顾衍初”,在讨论她的作品时,他总能精准地抓住那些连她自己都没刻意强调的内核。
比如他建议在配音时放缓语速,“像傍晚坐在门槛上跟人聊天那样自然”;比如他提到某个词的发音可以带点乡音的尾调,“不用刻意,稍微露一点,就够了”。
这些建议细致得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投资人,反倒像个反复打磨过她所有作品的读者。
散会时,李总拿着修改后的脚本匆匆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
顾衍初收起笔,率先打破沉默:“关于身份的事,如果你还在介意……”
“没有。”林洛打断他,声音有点闷,“是我自己没调整好。而且……刚才谢谢你的建议,很有用。”
顾衍初看着她低垂的眼睫,轻声道:“我只是在说事实。不管以什么身份,我对你作品的看法都不会变。”
他顿了顿,补充道:“明天上午有个配音试录,我会去现场。如果你觉得不方便,我可以……”
“不用。”林洛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公事公办就好。”
说完,她拿起文件起身要走,走到门口时,身后传来他的声音:“林洛。”
她回头。
“那天在楼下说的话依然算数。”顾衍初望着她,语气认真,“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以顾衍初的身份,也以……顾氏总裁的身份。”
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身上,在西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洛站在原地,心里那根细刺似乎被这句话轻轻拨了一下,没那么疼了,却又泛起一阵说不清的酸软。
她没再说什么,轻轻带上了会议室的门。